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就這三點,兩起車禍揭示的真相!

近日一段視頻刷爆了朋友圈,是兩個片段的組合。

一個片段顯示,一輛價值1000萬的邁巴赫在倒車時,撞了一臺價值800萬的勞斯萊斯。雙方理性剋制,不吵不鬧,互遞名片,相互認識。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就這三點,兩起車禍揭示的真相!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就這三點,兩起車禍揭示的真相!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就這三點,兩起車禍揭示的真相!


另一個片段顯示,一輛10萬的長城撞上了8萬的五菱,於是雙方召集人馬大打出手。場面變得極其混亂和難堪。

你也許不同意,我把開“長城”和“五菱”的人歸為窮人。但是,需要澄清一點:我所說的“窮人處世方式”,不是指“窮人”的處世方式,而是指“曾經是窮人”的處世方式。就像互毆的車主,也許已經奔入小康,但是他們的行為模式,還套牢在“窮人”模式之中。

01

第一個區別

窮人互掐,富人互敬


遇到矛盾時,窮人和富人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

窮人們,往往是“整死你個鱉孫”的姿態,恨不得把對方按在地上,踩踩踩,管特麼什麼後果,大不了同歸於盡。就像視頻中呈現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可真的有勝者嗎?打輸了住病房,打贏了住號房,最後還不都是輸家?

這情景不只在這個視頻中,前段時間轟動一時的重慶公交車墜江案,如出一轍。那個女乘客和司機都屬於底層吧,僅僅因為過站,便開始互掐,最終不僅害了自己,還連累了一車無辜的人。

而富人們,遇到矛盾,往往是“和氣生財”的態度,不讓矛盾進一步激化,甚至還在矛盾中,尋找讓自己受益的可能。就像視頻裡,兩個豪車車主,交換名片後,多認識了一個旗鼓相當的精英,山水有相逢,說不定哪天還能照應一下。

這讓我想起“聯想太子”孫宏斌和柳傳志的故事:

當年,柳傳志將孫宏斌送進監獄。孫宏斌2年後出獄,一無所有,找到柳傳志,不是為了報仇,而是讓柳傳志投資自己。

柳老爺子,二話沒說,直接給了50萬。孫宏斌也拿著這筆錢,創辦了順馳房地產,成為地產大鱷。想必柳傳志的早期股權也收益不少吧。

你看,這就是區別。面對矛盾,窮人互掐,結果兩敗俱傷;富人互敬,結果互利共贏。

你可能會問:難道富人就不互鬥?講真,在富人的行為模式中,會盡量避免與人結仇。就算不得已要鬥,也不會像爛仔群毆或者街坊撕逼,他們靠的是實力和智商。

說深一點,兩者的“強者邏輯”是不同的。就像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所論證的那樣:窮人更崇尚“原始強者邏輯”,他們認為誰擁有本能上的優勢,誰就是強者;富人更崇尚“進化強者邏輯”,他們認為誰更適應當下這個社會,誰就是強者。

所以,為什麼原始部落的首領和先進文明的領袖,在體格上的差異如此之大?

02

第二個區別

窮人無縫隙,富人有閒餘


窮人和富人的第二個區別就是,窮人總在透支消費,而富人的消費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

良叔老家有個晚輩遠親,在一家地方博物館做保管工作,收入很低,日子緊吧。一日找我借錢,問了,才知道是想買車。

我問他為啥買車?他說了一堆讓我無法理解的理由,但是通過他的表述,我聽到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身邊的人都有了車。

我勸他,買車容易,養車難,開銷會很大,又不是必需品,何必呢?但經不住他把作古的父親都請了出來,我只能添了點份子錢。

東拼西湊,那小老弟搞到了好幾萬,也終於實現了有車夢。那車我估計也就是個長城或者五菱之類的吧。

這事兒還沒完,良叔當年還在產險公司,不久那小老弟,又找到我。問我,車險保費那麼貴,能不能先不買?假如出了事故,找找關係,再上保險,然後索賠,行不行?

我馬上說,這叫“倒簽單”,屬於騙保,是違法的。他沒再理我,但我估計,他頂多買了“交險強”,開車和裸奔差不多。

我經常就想,小老弟這種情況,萬一遇到事故,根本沒能力承擔,他能不抓狂嗎?回想這件事,也解開了我對“撞車視頻”的一個疑惑。

起初我納悶,大家都有車險,撞車後不管誰的責任,保險公司都能賠,何必要打打殺殺?現在想來,一個可能的推論是:他們的車是在裸奔。

這樣一來,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對他們毫無意義,能解決問題的只有拳頭。所以,你也應該能理解豪華車主的雲淡風輕,他們車的損失即使巨大,也由保險公司兜底,這種情況下,用得著急眼嗎?

我並非是勸你要買足保險,而且兩邊到底有沒有買保險,也是我自己的臆想。但是,通過這點,可以清楚地推論出窮人和富人一個顯著的不同:

窮人的消費總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而富人的消費總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

就像買車這事兒,看起來,你承受的僅僅是車輛價格。其實,還有很多衍生成本:油費、保養費、過路費、停車費,保險費…… 這些代價都很高,就像視頻中那臺邁巴赫,一年保費(全保)能買一臺五菱車了。

這些都是豪車車主所能承擔的,因此遇事才能如此從容。反觀,像我小老弟那樣,顯然很難承受這類衍生成本,他們的消費就是在找罪受。因此你大概也能領略打架者的心境,畢竟全部身價都在那臺車上,撞了車和折了壽差不多了,那還能淡定嗎?

經典著作《稀缺》一書提出一個名詞叫“餘閒”,是說富人無論在時間還是金錢上,都會留出一些空間。而窮人則不留“餘閒”,無論時間消耗,還是金錢花費,都填滿邊界,不留縫隙。

這樣的後果就是,窮人會形成一種“管窺效應”,專注力都坍縮在一個管子之內,只注意到眼前那些看似緊急的事,而忘記真正重要的事是什麼。就像互毆的車主,注意力完全在受損的車上,而不去考慮,此刻最正確的處理方式是什麼。

網絡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這個社會的殘酷就在於,給了很多與你能力不相匹配的慾望。所以,“餘閒”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就是奉勸你,不要讓慾望的邊界越過能力的邊界。否則,不但財富離你越來越遠,還會讓你窘態百出,苦不堪言。

03

第三個區別

窮人為“氣”,富人圖“利”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人,為了“一口氣”把自己的一輩子都毀了。

農婦李雪蓮為了生二胎,和丈夫假離婚,誰知丈夫假戲真唱,和其他姑娘好上了,還結了婚。這下李雪蓮不幹了,起訴前夫:讓法院判他們是假離婚,然後復婚,最後再跟這個“王八蛋”真離婚。

法院當然不支持這種荒謬的事。無奈之下,李雪蓮只能降低期望值,只要前夫說句實話便作罷。可前夫不但死不承認,還當眾說李雪蓮結婚時已不是處女,和潘金蓮一樣。

為了這個標籤,李雪蓮決定上訪。二十多年,每年開春,李雪蓮準時上訪,一路告到北京首都。可這破事誰會理?但她卻一意孤行,年輕的生命,就耗費在上訪、攔截、遣送反覆折騰之中。

李雪蓮,長相不錯,也有點手藝活,本能另找港灣,溫馨度日,可卻被這爛事困了一生,為了一口氣,真得值得嗎?

為了一口氣,寧可自損一千,也要傷人八百的做法,就是窮人的一個共性。就如同視頻中廝打的兩方車主,一點剮蹭,就不共戴天,只為出一口惡氣。到頭來,氣沒出,卻捱了拳腳,派出所報道,全國人民恥笑,這口氣的代價也忒高了點吧。

與窮人比,富人們的處世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氣”對他們不重要,他們把“利”放在第一位。他們始終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麼做,對我有什麼好處?”

關於這點,有一個好例子,就是王石和孫宏斌的故事。孫宏斌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原“聯想太子”。

後來,他做房地產,到處擠兌王石,這成了地產圈一個公開的秘密。兩個人有多僵,潘石屹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王石和陳勁松(世聯地產董事長)在某會所蒸桑拿。突然來了一個男人,很兇狠的樣子,拿起一桶水,澆到正燃燒的木炭上,高溫的水蒸氣,立刻瀰漫了整個房間。

陳勁松受不了,奪命而逃。王石盯著這個男人,就是不走。兩人頭上都冒著煙,汗水洶湧,微微咳嗽,卻互相僵持著,誰都不走。

終於,這男人挺不住,離開了。一會兒,溫度降下後,陳勁松進來說:“王總,你沒事吧,幹嘛和那人耗著?”王石說:“這人叫孫宏斌,是來攪局的,我可不能輸給他。”

你看,兩人有多劍拔弩張,這其實也是一種鬥氣。但是,故事還沒完。

沒多久,蘇州工業園地塊拍賣,那是王石最愛的區域,規劃都做了一年。誰知道卻被孫宏斌以離譜的高價搶走。

正在南極的王石,得到這個消息後,撥通了孫宏斌電話:“喂,孫總麼?我是老王啊,恭喜你們中標啊,不過這麼大塊業務,咱們一起合作可好?條件好談嘛......”

所以,富人的世界,你可懂?他們不是沒有“氣”,但是他們知道更重要的是什麼。

我們不難想象,王石撥通孫宏斌電話時,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呼之欲出,但是,那閘門始終沒有打開。因為王石明白,就算把對方祖宗十八代問候個遍,除了出口惡氣,還能有毛用?倒不如放下身段,和對方談談合作,這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

《稀缺》一書說到,窮人和富人比,“帶寬”總是不足的。“帶寬”什麼意思?簡單講就是“精力”。

富人專注的事很少,但卻很重要,這些事有一個共同點:都能為自己帶來利益。

而窮人呢?“帶寬”總被莫名其妙地佔據。可能是對方一個冷漠的眼神,也可能是別人高傲的表情,還可能是一個不認可的觀點...... 所有這些,都會在他們心間蕩起一圈圈漣漪,要麼心智被頻繁騷擾,或者乾脆直接憤怒開懟。總之,窮人喜歡給自己找假想敵,喜歡給自己添堵,“帶寬”也被擠佔的所剩無幾。

富人們則不同,他們不會和你爭論給《流浪地球》打一星,到底是不是賣國賊,也不會和你撕逼劉強東到底算不算是英雄,更不會因為一些破事和你糾纏半天。不是他們沒有思想,也不是他們軟弱,更不是他們高風亮節,只是因為,你佔了他們的“帶寬”,他們屏蔽了你。

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