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靈——寫在舅母去世之日

早上起來嗓子疼,確定與昨日跪靈無關,可能是當日開車往返三百公里,口乾舌燥,疲勞上火的表徵。

妗子的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匆忙安頓好手中事務,馬不停蹄的趕回老家參加葬禮。

一個時辰後,依照導航路線來到目的地大王莊,一條小土路蜿蜒通向村口。下車後,老遠看到衚衕口一個彎腰駝背的老人向遠觀望,仔細看,原本平靜的心情劇烈嘭動,眼圈溼潤了,原來是我的老孃,我緊跑幾步過去攙扶。

老孃拉著我的手輕聲說:"你表哥等著你呢,一起去見見你妗子。"拐進衚衕,遠見幾個吹鼓手坐在大門口小桌旁咧著嘴說笑,一個年歲大一點的男人看見我走近,起身喊了一聲:"來客了。"頓時,靈棚內外所有人立馬垂目伏地,哭聲一片。看到妗子的遺像,我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院子不大,四合院佈局,東南門走向,所有門窗已脫落,滿院塵土覆地,雜草叢生,更顯荒蕪破敗。瘋長的幾棵石榴樹卻是紅蕾緊簇,讓人聯想到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街坊四鄰來幫忙的人實在不少,人頭攢動,擦肩接踵,大多我也不認識。臨時搭建的露天爐灶裡添些木柴,青煙瀰漫,一口黑鍋連炒帶燉,承載著招待賓朋的全部使命。親情的可貴,人情的冷淡,人生的逢場作戲盡在昨日實況直播中淋漓呈現。

北屋設成了臨時靈堂,大妗子、小姨、表姐幾個人坐在妗子旁邊,平時過年回去都不曾見全的幾個親人即在這個僻鄉荒宅偶遇了。

守在靈前,端詳著安然如睡的妗子,我心安然。比起舅舅來,妗子走得很乾淨,亦無痛苦,這種無疾而終的走法被別人羨慕成是人生另一種幸福。小姨說:死了還帶著這麼一堆肉走,真是一點不虧。咋聽這話裡話外都隱含別意。

小姨管妗子叫嫂子,近古稀之年,歷過殤女之痛,人間事閱歷無數,說話也略顯超脫。

對於妗子的過世,眾說紛紜。朋友圈的人都清楚,妗子是被兒子、兒媳婦"溺愛"死的,更多的人覺得她是被幸福撐死的。小舅過世後,妗子把唯一的孫子帶大,剛住進新樓不到半年,再沒有什麼事讓她操心受累,本該好好享受晚年,但缺失了小舅愛恨交織的訓斥和管制,妗子的生活變得一踏糊塗。加上懶饞、任性和缺少自律,造成過度享樂,管不住嘴,溜不開腿,吃飽了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不良習慣讓她肥胖到"三高"一項不落。為了控制指標,除了常年服藥,兒媳婦花掉一萬多為其裝備了一臺高級按摩床。家有孝子賢媳,是她的福氣,夏天怕熱著,冬天怕凍著,吃飯怕噎著,下樓怕摔著,連飯碗都不讓她刷,這般用心的孝順甚於奶奶對獨生孫子的呵護。人人羨慕,渴望不可及的優越家境,讓不少街坊鄰居的臉上寫滿了羨慕嫉妒恨。而子媳對妗子生活起居的代勞包辦直接把她培育成了一個白富美的低能巨嬰。好端端的孝道美德被愚孝攛掇成了一個溫柔殺手。

然而,一切奢華待遇也沒能挽留住妗子繼續過活,最終被閻王爺選在庚子年閏四月陰曆初一的早上,單方撕毀了生身合同,推她從沙發上滾落,致腦出血而殞命,終年71歲。這是讓人感到惋惜,可嘆又可悲之處。連我這個外甥都覺得妗子走得如此舒坦,根本無法與那種生死別離的悲傷相提並論。

由此可見,老人也是不能慣的,長期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溫室裡,對老人是有害的,甚至是要命的。妗子的人生落幕儼然一堂生動的人生示範課,更能讓當下的老年人幡悟,如何參照執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坊間有'死者為大'之說。因此,在民間,這種緣親緣情在家族大事關頭往往能得到廣泛應用和極致發揮,因為誰都有這一天,每個人都清楚生老病死是誰也逃脫不掉的宿命。現場我見到了不少多年,至十多年都未曾某面的表親,若無此由頭,有些面孔恐怕餘生不會再見到,所謂的情緣也就斷了。總之,這還算是一種有緣可續的親戚關係,即使關係斷掉,啥時候回想起父族母系的廣泛話題來,無論姓氏名誰,其中的緣起脈絡仍可牽念索循。看似普世的道義之舉,正是維繫了中華民族血脈關係既往傳承的重要紐帶,中華族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論據就更加完美充分了。

跪靈——寫在舅母去世之日


簡易靈堂內,正前方擺著妗子五十幾歲時的灰版照片,遺像前供著香爐和各種貢品。守靈人包括親生子、甥侄及未出五服的晚輩後生共二十幾人,不計身份年齡,一律披麻戴孝,素裹裝扮,分列左右,跪坐靈堂,我是其一。起初或上午早時,大家守規踐俗的行為還算靠譜,沒撐到小半天,便開始俯首貼耳,竊竊私語,看手機,閒扯淡,一切表現完全與悲傷二字毫不相干。當來人弔唁時,聽主事者口令,一干人又趕緊趴下,瞬間象徵性發出嗚嗚嗚各種蜂鳴聲,加上靈棚外的女聲和絃,倒也委婉悅耳,只是連一滴眼淚都捨不得流出來。禮畢,小鑼一響,重又泰然坐立,迴歸逢場作戲的淡定從容。我暗自觀察,發現妗子的兒子兒媳是實在哭到痛點的,眼睛紅腫是力證,天地昭昭見真情。最先我也曾哭過幾個回合,後來就再也醞釀不出悲傷的情緒來。

祭祀活動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最深的根基,敬天是文明起始首儀,天地人三道精靈都需要這種悲憫的情懷關切。人的一生經歷中,親歷過人間白事是最容易成長的,尤其對小孩子是良好的敬畏心培養。這方面我有深切體會。當年在醫院工作時,每天目睹無數患者與親人間的生死離別,悲傷事看多了,心裡就會淡定很多,似乎是心變得更硬了。然而,當看到年邁的父親與小姨夫一同上前弔唁時,眼淚又止不住流淌如注。觸景生情是真實的,決不是演技使然,聯想到老父親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離我而去,就豐富了想象力,彷彿表弟跪立的位置早晚會由自己接替,這樣一想,就更加傷心難過了。

孫子讀二年級,長得白白胖胖,妗子的翻版。妗子生前對孫子疼愛有加,而今,奶奶躺在簡易的木床上,眾人嚎哭雷動,並沒有打動躺在內屋床上玩手機的孫子。我覺得這樣不好,叫外人看了笑話孩子沒教養,就好意提醒他放下手機,而這並未贏得孫子起碼的尊重。在孫子眼裡,我恐怕不及遊戲中任何一個對手更有挑戰性。不久,我看到老孃(孫子叫姑奶奶)小心翼翼地牽著孫子的手,領他到靈棚內爸爸身邊跪下,不管他心裡接受與否,欲哭無淚的麻木表情倒也應景,只要能虔誠的融進來,相信他的心定會感受到在平日和書本上無法體會的教育了。

九十年代,舅舅與妗子在家開地毯廠,掙了點錢,屬於先富起來的那種人,便把一家人的戶口都買成了非農業,搬去了縣城居住,村裡也就沒地了,只有舊宅還在雜草叢林中聳立著。舅舅去世前的心願是渴望把自己跟姥爺姥孃的墳埋在一起,可十幾年前農村墳頭的整平運動和耕地的重新劃分承包,老墳頭蕩然無存,新址只能在族內侄子承包地內選擇。這攸關侄子們的切身利益,是每個小家之大事。小舅屍骨未寒,急急如律令,不得怠慢。在家父的積極斡旋下,八個侄子開了一夜會,總算有個侄子深明大義,同意將堂叔的骨灰盒埋在自家耕地內。四年後,妗子隨之而來,佔地越來越多,且五月份的麥子馬上成熟,即見收成,挖地造穴勢必要破壞麥田,糟蹋麥苗,侄子有點不高興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性的貪婪、自私和險惡在利益面前暴露無遺。讓我敏感覺察到這種家族矛盾的是妗子的骨灰盒下葬時,主事人喊了一聲"跪,謝街坊!",所有人依令而行,屈膝跪地,忽然,有個人大喊一聲:"別壓了棒子!"這一嗓子把所有人驚到了,動作麻利快的又趕緊爬起來,小心扶正腳下的玉米苗。非常滑稽的一幕讓不少人發出了尷尬的笑聲,這笑聲徹底打破了白事固有的矜持和虔誠的偽裝。

玉米苗有二十公分高,一棵按兩個棒槌計算,一斤玉米粒市場價只賣幾毛錢,按壓塌面積算,總得算來價值不過幾十塊錢,可這玉米地是另一個侄子的家業,他本來就不樂意,不贊同這個堂叔埋在自家地跟前。

人走茶涼是常態,世態炎涼是現實,死無葬身之地才是人生最大之悲哀。假如小舅與妗子能聽到或看到當下這一幕,為了向幫著操持後事的街坊鄰居們叩首謝恩,是否願意主動補償給這個侄子一些青苗損失費呢?

跪靈——寫在舅母去世之日

欠債太多靈魂會不安的。

老孃與八十多歲的大妗子都駝著背,彎著腰,跑前跑後,操持忙碌著。大妗子眼睛昏花,充滿血絲,儘管與小妗子妯娌間有些過結,當聽說小妗子的靈柩要運回老家舊宅發喪時,還是趕緊招呼族親侄子們忙著打掃衛生,近百套孝家素衣素飾讓這些姊妹妯娌們縫縫剪剪,兩個耄耋老人陪著熬夜,徹夜未眠,樸實仁義之精神讓街坊四鄰感動淚目。

當下人情最貴,親情又是這般無私,瞑目的妗子可曾記得在世時疼愛過這些人嗎?若有在天之靈,此時此刻,妗子看到這多人為自己走得儘量體面而勞力耗神,會不會捶胸頓足而慟感流涕?問妗子,妗子表情黯然,我斷然她一定會拒絕回答這個問題。憑吾之記憶,小舅與妗子在這方面做的都很欠缺。

殯葬車啟動前,我曾見過一幕:主事者根據白事儀軌,向大妗子討要一把麥子和一根秫秸稈,大妗子累坐在小凳上,問:"啥用處?"主事人笑著說:"我也不知道,老輩子傳下來就這麼弄。"大妗子悻悻地說:"全村人早就不種高粱了,沒地找去。各家的麥子不是直接賣了,就是存到了饅頭坊,根本沒有留的,就這樣吧,要怪就叫她怪我。"主事者實在無法,無奈的笑了笑,說:"新社會了,一切從簡吧。"就這樣含混過去了。

主事者根據時辰發令起靈,妗子的兒子摔瓦為號,開始嚎哭,幫忙的人抬著妗子的靈柩快速出門。男在前,女在後,六七十人的隊伍蜿蜒百米跪在靈車前,哭聲震天者不見得是真哭,默然無語者也不見得是無痛,做樣子的,撐面子的,捧場子的,機關算盡,各懷鬼胎,圍觀者指指點點,場面蔚為壯觀,好不熱鬧。與其他慶祝活動不同的是無人敢拍照曬圖。畢竟在這般境況下,一切對死者不敬的行為都是罪過,一旦讓亡者看到,恐怕不是什麼幸事。

不管怎樣,看到妗子與舅舅同穴團聚,我內心還是感到欣喜。亡者隨生願也算是白事中的喜事吧。特別說明的是,在寫此文時,我的心情一直是平淡而肅穆的,內心充滿無限恭敬,希望小舅和妗子別怪我多話,也希望他們別把世間煩惱帶過去,好好在天堂安享冥福吧。雖然主事者需要的某些擺件不能陪葬入土,但願擺件所隱含的庇佑後代子孫興旺發達的內涵不會缺失,尤其是妗子一直割捨不下的寶貝孫子。 (外甥福玉於2020.5.26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