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吏少謀,其行多疏

悍吏少謀,其行多疏,挾之可也。兇狠的官吏往往智謀不足,他的行為多有疏忽之處,挾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謝罪的庾亮

東晉元帝時,庚亮為中書郎,兼領著作職,在太子宮講學。晉元帝推崇刑法,就把《韓非子》一書交給皇太子,命皇太子苦讀。庾亮為此向晉元帝提出異議說:

“申韓之學過於刻薄無情,傷害教化,若依此治吏治天下,當人人自危,恐誤大事,激起事端,臣以為不該讓太子讀這種書。”

悍吏少謀,其行多疏

晉元帝不料至此,他開口說:“你先前對韓非子屢有讚辭,今日何又貶損其說呢?"

庾亮回答道:“韓非子有此高論,治學鮮有人及,臣自是仰慕。然治世當務實去虛,慎之又慎,豈可照搬?故臣有此一諫。”

晉元帝十分欣賞庚亮的直言,他收回成命,且對庾亮多有褒獎。

王敦心懷異志,時刻準備謀篡皇位,他忌恨庾亮,表面上卻對他十分尊重。王敦的手下不以為然,對王教說:

“庚亮職不高、位不重,大人尚不把晉室放在眼裡,何以對他心懷忌憚呢?"

王敦憂心地說:“滿朝文武,能識破我用心的,只有庚亮一人而已。其他大臣多是有勇無謀之輩,挾制他們並不是難事。無奈庚亮與他們不同,卻令我無法將其收服,故只得虛與委蛇了。”

王敦之亂被平定後,晉明帝身死,庾亮受明帝遺詔和司徒王導一起輔佐幼主。太后臨朝聽政時,庚亮權傾朝野,國家政事全憑庚亮一人裁決。

大權在握,庚亮的性情有變,漸漸行事苛刻起來,對朝廷官吏一味嚴責,做事也不留餘地。不久,朝廷就怨聲四起。

庾亮的好友一次勸他說:“你當初反對皇太子學那申韓之學,就是怕他粗暴行事,苛法治國。現在你一握權柄,處事治吏之法比申韓更甚,難道你忘了當日的初衷嗎?"

康亮點頭說:“你說得不錯,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也,我也只好有所改變了。國家之事千頭萬緒,哪容得我耐下心來做那些事呢?"

康亮的好友臉上驚怪,重聲說:“從前王導輔政,寬和治國,治吏有術,人皆畏服。你用強不分何人,簡單嚴厲,只怕要惹出禍端。治天下者首先要耐煩隱忍,收攏人心,做不到這一點,你要有所作為,豈不是白日說夢?"

庾亮心中不悅,起身離開了。

南頓王司馬宗見時局動盪,不由有了謀逆的野心。當庚亮得知這事時,他怒不可遏,馬上就要派人誅殺司馬宗。庚亮的一位謀士急忙勸阻說:

“司馬宗乃皇室近親,性格粗暴,行事魯莽,量他不會有什麼作為,大人不可急於問罪於他。大人不妨以此要挾,暗中點醒司馬宗,讓他明白大人已知道了他的圖謀,他懾於朝廷的威勢便不敢妄動了。"

庾亮一聽火起,痛斥道:“亂臣賊子,哪能這樣便宜了他!不殺此賊,他人當視我為無物,更添他們的不臣之心,此事絕不可姑息。"

庾亮的謀士苦苦搖頭,再道:“司馬宗一人並不足懼,可怕的是他身後的皇室宗親,一旦大人將他誅殺,他們自會認為大人乃是有意削弱宗室的力量,局面就難以收拾了。以大局為重,大人還是暫消怒氣,將司馬宗收服為上。”

庚亮一心想要殺人立威,對謀士的勸諫終是未聽,他不僅殺了司馬宗,還把司馬宗的哥哥貶為庶民。

此事傳出,果然宗室怨怒,百官驚駭。地方大將蘇峻藉此時機,聯合祖約一起興兵反叛。庚亮派兵抵擋,結果大敗,庚亮此刻才痛悔不已,自怪不聽忠言。

平定蘇峻的叛亂後,庾亮惶恐難安,他向皇帝叩頭謝罪,哽咽說:“臣剛愎自用,治吏有失,不料讓國家蒙難至此。臣罪該萬死,不求寬恕,惟望後人以我為鑑。”

【小結】

囂張難制的官吏,看似不好駕馭,其實這正是他們拙於心計的表現。沒有了智謀,他的短處自然會過多地暴露出來,當權者只要抓住這些把柄來挾制他,這些人卻是最易收服。任何官吏都有他的短處,如何利用他們的短處為己所用,這也正是封建官場的腐朽所在:在不損當權者私利的前提下,官吏即使幹了再多的壞事,只要對主子表示歸順,他們也未必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