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這是“限韓令”存在的第四個年頭。

2016年,中韓摩擦波及文娛產業,韓國藝人不再登錄主流衛視,中韓合拍作品被無限擱置。

這條消息,對遠赴中國掘金的韓國藝人來說,算不上什麼好消息。

事實也是如此,“限韓令”傳言不脛而走,隨即體現在了韓國眾多娛樂公司的股價上。YG和SM等主要娛樂公司的估值全面下跌,達到一年以來的最低點,JYP,F&C娛樂也都伴著約5%的下浮。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韓國公司憂心忡忡時,內娛則開拓出了新天地。

一批娛樂企業瞄準市場空白開始入場佈局,天娛傳媒、果然娛樂、樂華娛樂、華誼兄弟打起了爭奪戰,搭建練習生體系。

最終,2018年選秀節目爆發,推出了一大批藝人,這其中又以楊超越和蔡徐坤名氣最大。

有人說,中國偶像市場的春天來了,韓流藝人大勢已去,再也掀不出什麼風浪。

韓流藝人掘金史,本就是一場賭博與冒險

“限韓令”推行之前,韓娛藝人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

彼時,日韓之間存在嫌隙,韓國本土市場有限,根本滿足不了這麼大體量的娛樂產業。

當李秀滿將目光放到中國時,沒人想到這個市場會成為最大的蛋糕。

2007年,天涯、貼吧、土豆網等平臺,陸續出現了一個名字——韓庚,緊隨其後的便是其所在團體SUPER JUNIOR。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彼時,加入外籍成員本就是一場冒險,更何況運行超大團體經驗不成熟,沒人知道結果如何。

韓庚也是如此,超負荷的訓練以及不可預知的淘汰繃緊了他的神經,練舞骨折都不敢發聲。

日子暗無天日,沒人知道未來在哪裡。

韓庚的存在本就是SM掌舵者李秀滿的一場實驗,但他顯然低估了中國市場的能量。

當韓庚與同行的工作人員回國時,一大批粉絲守候在機場,舉著鮮花條幅為偶像造勢。

那時,韓流文化尚未推入中國,可網絡縮短距離,一批人依靠綜藝、舞臺喜歡上了這個團體,做起了早期的安利。

他們明白韓庚需要什麼,韓方工作人員又想看到什麼。所以,當韓庚從飛機下來看到一片花海,忍不住啜泣出聲。

他的好日子來了。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這種情況不僅讓韓庚感動,更讓同行的工作者感到震驚。

於是,SM開始著力主攻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相關消息流入網絡。2009年,《sorry sorry》全球大爆,韓流文化風靡中國,SJ成了80後的記憶,正式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韓庚,這個東北邊陲的少年,常規的人生軌跡本是一名舞蹈老師,卻靠著韓流東風躍升一線明星。

階層突破的背後,是一場韓流文化的野蠻生長。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彼時,港臺影視作品日益落寞,內地文娛體系尚不成熟,空白的市場被韓流打開,大批組合蜂擁而來,瓜分這塊巨大的蛋糕。

這其中,既有我們熟悉的SJ、F(X)、EXO等團體,也存在宋慧喬、秋瓷炫、李敏鎬等演員。

韓國藝人來華的薪酬基本要比韓國高五倍,但工作量卻不可同日而語。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星你》爆紅時,全智賢參加某品牌商演,全程七分鐘的走秀,打打招呼拍拍照,入賬千萬。

那時,很少有人知道,作為一線韓國女星,她每集片酬才60萬人民幣,即便如此還屢被詬病。

狂熱文化的背後,催生一大批功利者來華撈金。泥沙俱下的藝人,更封死了內地偶像成長空間。

彼時,除了TFboys尚能抗衡,再無其他團體出頭。

風波漸起爭議不斷,韓流變“寒流”,這是所有人的考驗

韓流風靡,帶來的影響逐漸被窺探。如果說,早年的《大長今》還停留在影視作品的互相欣賞,如今套上偶像藝人的外衣,聚焦到個體的故事,顯然不算美妙。

這其中偶像粉絲之間關係的探討,一度引發觀念的衝擊,最為轟動的事件便是“6·9聖戰”。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開幕,各國展館吸引無數遊客。其中,韓國展館發佈消息,人氣天團SJ將於5月30日進行表演。

為了觀看偶像的演出,一大批粉絲等在場外取票。誰料,主辦方並沒有按照預先承諾票數發佈。原本幾千張入場券,最終變成幾百張。

大批的粉絲湧入世博會演藝中心取票區域,即便武警出動維持秩序,卻依舊有人受傷。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彼時,貼吧、天涯、微博、貓撲、人人網等媒體尚在鼎盛,新聞在網絡傳播,迅速引起輿論反彈。事發當晚,憤怒的網民就爆掉SJ官網。

隨後,一批網友通過各自平臺集結,於6月5日開始陸續攻陷SJ官網、貼吧,甚至波及到韓國的購物網站。

這次事件在6月9日達到頂峰,成為引爆當年的輿論熱點。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儘管韓流依舊風靡,可這次的事件讓人見識到了偶像與粉絲之間如果不能保持內心的對等與平衡,倘若對方陷入盲目崇拜,將會引發極大的問題。

可那是韓流最好的時候。

二代韓團的餘韻滋養著後續團體走向四面八方,風靡亞洲。更何況,中韓合作拍攝的作品陸續上映,一大批藝人以此受惠,成為廣告商的寵兒。

無論是《星你》還是《太陽的後裔》,都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收視狂潮。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韓流的成功讓人豔羨,大批的練習生赴韓學習,想要成功出道複製韓庚、宋茜的成名神話。

但夢也就到此為止了。

2016年,中韓風波漸起,最終引發成風暴,可更多的人理解並支持官方決定。粉絲雖然吵吵嚷嚷,但網絡渠道四通八達,想要探聽偶像的消息不再是難事。

但也有人需要接受苦果。

這其中,既有主流衛視製作的綜藝草草收尾,也讓一大批製作人苦不堪言。中韓合拍片延遲放映,打亂了原本的計劃。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危險伴隨著機遇,韓娛藝人退出後留下的空間,迅速被娛樂公司瓜分。伴隨著新模式下的選秀,推動流量明星迭代。

韓流明星開始走下舞臺。

脫掉原本的明星光環和濾鏡,曾經完美無缺的偶像隔著距離,反倒更容易看清。很多藝人才華橫溢,容顏帥氣,但沒有利益追求,所謂的粉絲愛根本不值一提。

狂熱的粉絲也如此,心心念唸的偶像根本敵不過時間的流逝以及生活的壓力。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後,年少輕狂的日子成了消遣的談資,不再是敏感偏激的年少歲月。

買熱搜、做應援,韓星從未放棄對中國市場的攻略

中韓娛樂圈的重疊,在這幾年格外明顯。

韓國藝人的消息頻上熱搜,遇到熱點事件,還會導致網絡癱瘓,可見韓流文化的影響,是漫長而持久的。

比起09年韓團的爆發,如今韓國藝人的培養,更趨於流水線。相似的妝容、討巧的人設、雷同的音樂,已經掩蓋不了疲軟的勢頭。

BTS的成功很酷,但在國內的人氣卻不可與當年的SJ同日而語。

這就是四年來最直接的影響。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可寒冰漸漸破碎,也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去年青島成為追星迷妹的打卡聖地,還是韓星開始在電商平臺陸續露面,亦或是韓團泰籍成員Lisa擔任導師,都被解釋成某種信號。

我們開始發現,粉絲追星的方式開始改變,日韓應援的把戲開始升級,粉絲大批量的買專輯、買周邊、刷銷量,不再是當初單純用愛發電。

中國市場的潛力依舊巨大。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於是,微博熱搜除了內娛明星的瑣碎八卦,不知何時起,越來越多韓國藝人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在了榜單。

套路依舊雷同,舞臺、著裝、微笑、哭泣,分不清好壞和意義,成了熱搜榜單的常駐嘉賓。

不可否認,儘管中國粉絲被嘲人傻錢多,但的確真的長情。

無論是老牌的SJ,還是如今的韓團,安利的粉絲、熱情的科普者,都活躍在網絡為偶像加分。

反倒是大批的韓國藝人辜負了這份愛。發聲時保持緘默、沉默時胡亂指責,平靜時要粉絲打榜。

這種藝人,配不上粉絲執著的喜歡。


買熱搜、做應援?“限韓令”四年,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還沒玩完?

沒人知道,韓流何時會重返內地市場,但隨著內地偶像體系的建立,遺留的空間只會越發渺小。

希望內地的娛樂體系能夠早日成熟,文化揚帆出海從來不容易。畢竟,市場的爭奪激烈殘酷,實力的積累也非一朝一夕。

願考驗來臨,我們能夠用作品堵住喧囂的輿論,迎來一片璀璨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