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唐代舞蹈是中國古代舞蹈最輝煌燦爛的一頁,它代表了中國古代舞蹈的最高成就,產生了大量的優秀舞蹈作品、湧現出許多出色的舞蹈家,而且形成了豐富的舞蹈藝術種類,在樂舞編排、表演與教授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唐代還出現了專門用以記錄舞蹈的文字資料——舞譜,在敦煌石窟中即發現了晚唐五代的舞譜殘卷。

這些都說明了唐代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唐代舞蹈文化的繁榮並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華民族舞蹈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是對前代舞蹈文化的高度吸收與總結,也是唐代統治者樂舞觀的具體實踐。舞蹈詩的創作也並非自唐代而始。《詩經》中的頌詩即可視為祭祀樂舞的歌詞,而且在大雅、小雅及國風中有許多描寫舞蹈的篇章,“楚辭”中的許多作品反映了楚地舞祭舞蹈和女樂的繁榮。漢魏詩歌也有詠舞的佳作,這一時期在舞曲歌詞的創制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唐代歌舞

先唐舞蹈的發展軌跡是由宗教性向表演性逐漸轉變,原始社會便出現了古老的祭祀樂舞,周代建立了完整的禮樂制度,樂舞成為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而隨著禮制的崩壞,娛樂性樂舞得到極大的發展。漢代俗樂舞大興,舞蹈的娛人性質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俗樂舞文化的第一個高潮。

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舞更注重個人性靈情感的扞發,是唐舞精神氣質的來源,隋代南北樂舞文化進一步融合,在雅樂的修訂及俗樂的發展上都為唐代樂舞的欣欣向榮做好了準備。正是先唐舞蹈文化孕育了唐代舞蹈的輝煌遠古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樂舞表現為由娛神向娛人的發展演變。

古代樂舞自最初即植根於浪漫主義土壤之中,原始社會至夏商時期的樂舞體現出濃重的巫祭色彩;西周時期的樂舞制度則與政治制度重合,表現出強烈的功利性,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基礎,因此也成為唐代樂舞文化的理論淵源;東周時期樂舞的娛人作用受到重視與肯定,俗樂舞的發展為漢唐樂舞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舞蹈詩的創作傳統亦自先秦而始。《詩經》、“楚辭”中的祭祀舞曲歌詞為後人展現了瑰麗的巫祭畫面,其中還有的詩篇描寫了舞蹈場景,直接反映出當時的樂舞活動。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西周雅樂舞蹈

一、先秦樂舞

中國早期樂舞與宗教祭祀的關係十分密切,體現出強烈的娛神性質。最早的樂舞來自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動,是用以祭祝天地的巫祭之樂。樂舞與人類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殷商時期宗教活動極盛,樂舞主要是巫規祭祀時的祈禱方式,具有濃重的原始宗教性質,其中有對農業豐收的渴望,有對聖人功績的紀念,有對戰爭勝利的祝禱,有對生殖繁衍的追求。此時的舞者多半由巫現擔任,他們將舞蹈中的生活情景以超越生活的神性方式表現出來,這便是人類樂舞文化的浪漫源泉。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自西周時期開始,樂舞的娛神功能逐漸弱化,政治功利性加強,舞蹈呈現出明顯的儀式性。西周時期的樂舞仍保留有夏、商文化中的部分特徵。此時的樂舞亦有重大變化,西周的統治者們將樂舞從神秘的巫祭文化中分離出來,制定了極為完善的禮樂典章制度,使之成為政教的載體,與政治的關係更加緊密。此時對“六大舞”、“六小舞”的整理與編制,構建了整個周代的禮樂政治秩序。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呂氏春秋古樂》

周代禮樂制度還體現在對樂舞的管理、教育及使用的階級性上,樂舞教育主要針對貴族子弟進行,相應的樂舞管理和教育機構的設立為貫徹樂舞的階級性提供了保障。大司樂、樂師、大胥等所掌管並教授的樂舞,僅針對貴族弟子進行。《旄舞》、《人舞》等舞蹈用於燕樂及宗廟祭祀,對貴族之外的人員禁止傳授。此時的樂舞作為統治階級的必要技能,受到極大地重視,也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而西周時期樂舞使用的規模也體現出階級性。周初的樂舞典章制度雖然在中國漫長的社會發展中不斷變化,但其階級性、神秘性的本質是被一直繼承的。周代禮樂制度是唐代禮樂文化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樂舞的政治功用逐漸被弱化,娛樂功用明顯地體現出來。樂舞的娛人作用受到重視與肯定對中國傳統樂舞的發展意義重大,將後世樂舞導向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從而為唐代樂舞藝術達到頂峰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樂舞的主要特點表現為“鄭衛之音”受到歡迎,女樂倡優日益活躍、民間樂舞蓬勃興盛,而內容上的扦情性進一步強化。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周朝的祭祀

二、漢代樂舞

漢賦作為漢代文學的代表,其中有不少描寫舞蹈的佳篇,這使漢代舞蹈詩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埋沒。漢詩固然不如漢賦,但事實上也有不少描寫舞蹈的詩篇,尤其是許多舞曲歌詞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漢代的許多樂府詩、舞曲歌辭直到唐代亦多有詩人創作。漢代舞蹈詩不僅為後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史料,也是唐代舞蹈詩創作的範本。

漢代迎來了中國歷史上樂舞發展的第一座高峰。楚樂在漢代大為流行並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漢唐舞蹈審美的重要標準;女樂百戲進一步繁榮,舞蹈種類十分豐富,對舞蹈技巧要求更高,許多舞蹈節目流傳於後世,直到唐代仍極受歡迎;此時的舞蹈不僅作為朝堂廟祝、耳目享樂之用,在人際交往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漢代屬舞的傳統被魏晉、唐代繼承,體現出舞蹈的自娛性與交際性。漢代樂舞文化在各方面都對唐代樂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漢代樂舞成為唐代樂舞的良好範式,因此舞蹈史上往往漢唐並稱。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漢賦》

《漢書禮樂志》記載: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

漢代樂舞豐富的舞蹈種類、高超的舞蹈技巧為唐代繼承。一是漢代的許多舞蹈家留名後世,對唐代舞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漢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舞蹈家,他們往往出身寒微,皆是由於身懷才藝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從而路身於上層社會。如劉邦的戚夫人,漢武帝的李夫人、皇后衛子夫,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寵妃趙合德等,她們的精湛技藝是漢代舞蹈藝術的代表,她們的儀容裝扮、姿態風韻也為後人繼承。

漢代的歌舞自娛及交際用舞也對唐代舞蹈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漢人在日常生活或宴飲場合中時常以舞蹈自娛,這與欣賞樂舞以獲得愉悅感是不同的。自娛自舞在原始社會既已出現,但將其置於宴飲場合卻是漢人的首創。在舞蹈藝術已相當發達的漢代,人們常以自舞來表達內心情感。是一種極重要的交際禮節,如果被邀請者拒不起舞或者舞姿有誤,都會被認為失禮不敬,從而引起不和。“以舞相屬”作為酒宴上的重要節目,在後世相當長的時間一直存在。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甩袖舞壁畫

三、魏晉南北朝樂舞

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舞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好生惜死的觀念促使社會上享樂之風盛行,而樂舞作為士人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更加受到肯定。俗樂舞欣欣向榮,無論是上層社會宴飲會集,還是下層百姓的娛樂生活,女樂歌舞皆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此時處於南北文化大融合時期,許多樂舞的形式、內容皆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相應的是樂舞詩的創作也較為繁榮。雜舞在漢代之後繼續發展,亦出現了為數不少的新作舞辭;在文學創作群體的飲宴集會中出現了許多詩歌作品,而其中即有相當部分的詠舞、詠詩,這是此時舞蹈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盪直接帶來了南北文化大的碰撞和交流。這一時期的樂舞,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原傳統的清商樂與南方民歌融合,為唐代舞蹈留下了許多經典曲目,其中悲涼幽怨的情感內涵更為唐人所繼承。南北大融合使異域樂舞傳入中原,帶來了健朗活潑的新鮮氣息。此時宗教與樂舞相結合,為唐代法曲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舞更注重個人性靈情感的抒發,也對唐代舞蹈的行情性產生了一定影響。

《南史》記載: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魏晉南北朝舞蹈》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詠舞為主題的詩歌,這是舞蹈第一次作為詩歌的主題內容而出現。在之前的舞蹈詩作品中雖也有對舞容的描寫,但並不是詩歌的主體。而且魏晉之前的舞蹈詩更多的是舞曲歌辭。魏晉南北朝時期,雜舞進一步發展,與之相應雜舞歌辭也有大量新作南朝宮體詩中有不少詠舞妓及舞容的詩歌,這些詩歌是典型的詠舞詩,對舞蹈動作的描寫及對舞妓姿容、神態的刻畫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出現了數量可觀的詠舞、詠妓詩,為唐代詠舞詩的創作拉開了序幕。

魏晉之前雖有舞蹈詩創作,但多為舞曲歌辭,或者有的詩歌中涉及舞蹈描寫,但舞蹈並非詩歌的主要描寫內容。魏晉時期,舞蹈文化的繁榮在許多詩歌中有所體現,真正意義上的詠舞詩則出現於南朝。自劉宋始,觀妓、觀舞詩出現,而蕭梁時期數量最多。當時的重要詩人如蕭綱、蕭統、庾信、何遜皆有寫作。而以蕭綱之作為代表,其作品有《聽夜妓》、《詠舞》、《小垂手》、《春夜看妓》等。此時的詠舞詩為齊梁宮體詩的一部分,自然以描寫女子容色為主。如蕭綱《詠舞》詩以“妖麗”贊舞妓之姿容絕世,對舞蹈動作亦有描寫,但其目的並非表達舞蹈之動人心魄,而仍是為了強調舞妓的美豔惑人。

舞蹈元素:編排、表演、舞譜,漫談唐舞蹈下我國舞蹈文化的魅力

《詠舞》

結語

樂舞文化在唐代進入鼎盛時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經過長期發展積澱而成的。唐代樂舞是對前代樂舞的最大繼承與總結。先秦樂舞雖然失傳已久,但從文獻資料中尚可推斷其面貌。夏商樂舞籠罩著濃重的神秘氣氛,而周初雅樂制度的建立將樂舞的巫祭功用轉化為政教功用,完成了上古樂舞由神壇向人間的轉變。但此時樂舞過於強調功利,削減了舞蹈的審美意義,日趨僵化的形式最終導致了人們對雅樂舞的厭倦。

東周時期“禮崩樂壞”,雅樂舞迅速衰落,而俗樂舞發展起來,這是樂舞審美特徵的一次重要變革。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先秦時期禮樂制度的制定不僅是為穩固統治的需要,從客觀上也促進了民間俗舞的發展。禮樂在民間則形成禮俗,《詩經》、“楚辭”中皆有描寫民間舞蹈情境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舞蹈文化特點。

漢代是中國樂舞史上第一個高峰期,也為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範式。此時不僅確立了傳統舞蹈審美的標準,許多優秀的舞蹈內容也被唐人所繼承、發展。俗樂舞在此時形成高潮,舞蹈行發內心情感的功用得到展現,而其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也被開掘出來。漢代舞蹈詩數量不多,描寫舞蹈的文學作品主要是漢賦,但此時在舞曲歌詞的創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古樂》

《漢書禮樂志》

《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