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迴應,父母切勿錯過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頒給了華裔動畫導演的作品《包寶寶》。可愛的畫風,講述了一個溫馨的故事。媽媽做包子的時候,一個包子突然長出了五官和身體,媽媽不忍心吃掉小包子,便把小包子當作了孩子養大。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小時候,媽媽和孩子度過了十分美好的時光,但是小包子上學了,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媽媽逐漸覺得小包子變了。她變著法子做好吃的,希望能夠重拾自己與小包子之間溫馨的時光。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的,終於,小包子帶回了另一半,甚至要為了另一半離家。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媽媽再也忍不住,終於還是一口吃掉了自己養大的小包子。

那個小包子,是不是就是一直長大的孩子?

那個媽媽,像不像在親子關係中求而不得的中國父母?

若干年前有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親子關係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得體退出。若干年來這是各類社交媒體,公眾號的熱門話題。然而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父母似乎仍然學不會這一點。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只有已經晉升為父親母親的八零後,才明白其中的奧妙,父母的愛永不退場,不退場的愛,深厚的愛,那麼的小心翼翼,一不小心越界就成為了不合時宜。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1

我的朋友小a,曾經滿口抱怨自己的父母,埋怨父母任何事都要加以干預,她信誓旦旦:以後我絕對要做一個模範媽媽,優雅得體,無懈可擊。

女兒出生後因為肺炎住院,至此後她成為了傳說中的直升機媽媽,孩子一個噴嚏,就獲取了她全部注意力,隨著女兒上小學,上中學,她操心越來越多,一邊小心翼翼地應對女兒的埋汰,一邊卻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說起來,她還是一個喜愛學習的媽媽,家裡一套一套的心理學書籍,可是她卻說沒有辦法,真的無法成為書本上的模範媽媽。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為什麼?

擔心呀!小時候擔心孩子餓了、冷了、病了。

求學了,擔心孩子厭學,誤交損友,沒法獲得好的前途。

畢業了,擔心孩子不成家,孤獨,工作勞累,太辛苦。

變了法子的折騰,懷胎十月時供氧的那根臍帶斷了,靈魂上的臍帶卻從未斷開過。人是需要關係的動物,即使理智上懂得,卻仍是忍不住想要握住。

只是,越想親密,就越疏離,越想肯定,就越被拒絕。

無處安放的愛成為了枷鎖,鎖住了自己,也永遠地封印了親子關係。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2

孩子是動態的生命體,小時候對你表達依戀,是全然的信任和接納,身體上喜歡和你摟摟抱抱,或者和你親了又親,長大一點的依戀,是逐漸希望掌控自己的慾望,與渴望同理與理解的期盼,還有希望獲得無條件的支持;成年後的依戀,則是家在內心積累的柔軟景象,以及每年春節拖家帶口回家的勞碌奔波。

每一個階段的依戀,均需要不同的愛予以回應:

0-1歲,讓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

1-3歲,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3-6歲,允許好奇,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6-12歲,接納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給與支持、幫助與讚揚,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還要鼓勵他們儘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生聯繫,進行社會交往,讓孩子懷有成就感。

12-20歲,認識到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去進一步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去、現在、將來。

把愛放在應該放置的地方,那愛才會是火,溫暖人心。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3

我們常說,育兒是在當下。

在當下是什麼?在當下是清晰地瞭解孩子的身心特質,每一個階段,就用那個方法去善待他,去珍惜他。

如果把親子關係比喻成遊戲版本,孩子像要求眾多的客戶,父母的教養方法則是更新換代的軟件,只有伴隨娃的成長推出更好的版本才不會被用戶拋棄。

只是,不是每個父母都是優秀的程序員,有的程序員反應快,提前都把bug修補好,有些反應慢,甚至最後導致了系統崩潰。

但是,有一些軟件和客戶鏈接太少,一不小心跳過了好幾個低級版本,程序員技術無法跟上,低版本軟件很快遭到了唾棄。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我家那閨女》中,郭躍因為長期在外訓練,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光很少。郭爸爸仍是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女兒。做各種好吃的,陪伴著女兒與朋友的交往,不合時宜的陪伴,建構的是彼此的尷尬。

這是為人父母,常有的心態。因為錯過,所以補償,背後是信念,補償了大概就會得到原諒。

可惜這個補償,不過是補償自己內心的空洞,對於親子之間,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因為,錯過了就是錯過,即使做一千次好吃的,也無法彌補那段時光: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小時候是:

等我賺到了錢,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

等我休息了,再陪你去玩;

等你上學了,我再……

長大後是:

你小時候可喜歡吃這個了,來吃點……

你小時候最喜歡玩這個,來試試……

你小時候……

現在補償過去,就是錯過現在,未來補償過去,就是錯過未來。親子關係的啟動,永遠不需要你補償,只需要付出心、還有用剛剛好的方式,表達的剛剛好的愛。

孩子的依戀,0-20歲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回應,父母切勿錯過

《包寶寶》最後,媽媽醒了,原來那是一場夢,一場投射了現實的夢。

因為爭吵而離家的兒子回家了,媽媽重新接納他,和媳婦和諧相處,一起做包子、包餃子。離開了這個家的溫暖,似乎再次回來。

找到了和兒子相處的節奏,尋回了和兒子一起的距離,不用小孩的方式對待成年的兒子,兒子回來了。

所以,寶媽媽找回了和兒子之間的鏈接,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