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磊當選中紀委副書記 14歲考上北大,早有學霸之名

李書磊當選中紀委副書記 14歲考上北大,早有學霸之名

李書磊(資料圖)

李書磊當選中紀委副書記 14歲考上北大,早有學霸之名

製圖楊仕成

李書磊似乎和1月格外“有緣”。1月8日閉幕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李書磊當選為中央紀委副書記。

這位1964年1月出生的官員,曾在2016年1月成為當年首個履新的省級紀委書記。

當時的媒體報道是這樣記錄他履新北京市紀委書記的。2015年1月5日,北京市紀委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幹部會,就在那場會議上,李書磊正式“接棒”葉青純,成為新一任北京市紀委書記。

如今一年已過,還是1月,李書磊再次履新。從中央黨校副校長到福建省委宣傳部部長,從北京市紀委書記到中央紀委副書記,他的人生幾次轉身。

履新北京之後/

去年李書磊履新北京紀委書記後不久,北京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他在會上宣佈了中央《關於給予呂錫文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的決定》。去年1月14日中央紀委六次全會閉幕當晚,李書磊立刻召開北京紀委常委會議,對全市紀檢監察系統學習貫徹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半個月後的2016年1月30日,李書磊表示,2016年,要堅持把嚴明政治紀律放在首位,堅決查處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當前,全市幹部群眾檢舉控告數量仍處於高位,‘一把手’違紀問題仍然多發,黨的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的為數不少,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深刻汲取呂錫文嚴重違紀、涉嫌犯罪問題的教訓,保持堅強政治定力”。

“北京市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是李書磊的另一個身份。從去年2月24日北京市紀委開始第一輪巡視,到去年12月15日北京啟動本屆市委最後一輪巡視,身為組長的李書磊,曾多次作動員講話。

而改革大潮中的北京,也不斷迎來新的任務。去年11月13日,北京市深化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李書磊在列。

早有學霸之名/

“北京市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北京市紀委書記”,是過去一年李書磊出現在媒體上的常用身份。

而他的“神童”之名也廣為人知,他曾於14歲(1978年)考入北大圖書館學系,之後又在北大中文系拿下碩士、博士學位。

李書磊的說法是,“我小學時連跳兩級。跳級是因為在班裡學的東西我大哥在家裡都教過我了,聽課沒意思, 就逃學。逃學被老師逮著,我就裝病,裝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師告狀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讓我跳級,跳了級,課都是新的,都不會了,就不敢逃學了。”

後來,他考上了北大,選擇了圖書館學系,也與他從小愛讀書有關。據媒體公開報道,讀大學之前,他把家裡所有能找到的書都看了一遍。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他14歲,順利考上北大。收到通知書的那天,他把羊鞭丟進了黃河,終於不用放羊了。想著以後只要能看書就可以了,於是選擇了圖書館學作為自己的專業。

進了北大之後,同學大多比李書磊大一輪,他說自己“在不斷的驚愕中進步”。本科畢業後,他選擇了中文系繼續深造,專業是現代文學。

在北大求學期間,他已經小有名氣,在多家報紙開專欄,寫文化評論。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中央黨校文史教研室任助教,兩年後回到北大攻讀文學博士學位。

寫出過一系列好書/

李書磊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央黨校工作。

後來,他回望這段日子,認為自己是“恰逢其時地”成熟起來了。“在熱與鬧中成長,在冷與靜中成熟。”

上世紀90年代,李書磊寫出了一系列重讀經典的好書,包括《為什麼遠行》、《雜覽主義》、《重讀古典》、《文學的文化含義》、《我觀世音》等書,引起學界注意。

李書磊曾提到過,領導有一次給他的寄語讓他很受啟發,那句寄語是關於不要成為“庸人”的,後來他寫道:“逃避庸人命運成了我生活的主題,一如少年時代。”

2003年,李書磊出版了1998年到2002年的文集《說什麼激進》,他說:“但願30年後我自己還能坦然閱讀這書,不被其中的種種純潔所刺痛,不會心如刀絞。”當時他在中央黨校任職,如今10幾年過去,他的職務幾經變化。

3年3次職位變動/

2008年,44歲的李書磊成為中央黨校副校長。

在黨校期間,曾發生過一件事。1999年,李書磊被任命為文史教研部主任,他找到老主任,表示自己不能勝任也不宜出任,老主任說,你為人正派,腦子夠用,又壓得住,沒什麼不能幹的。

2014年1月,他離開中央黨校,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15年12月,李書磊再次回京,擔任北京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如今,他當選中紀委副書記。算下來,3年時間3次職位變動。

李書磊是中國政壇幾年來學者型官員的最新代表,出版二十餘本專著,讀者心中評分都不低,他正是傳統意義上所謂的“學而優則仕”。

孔慶東曾撰文:

《北大博士李書磊的怪異風采》(節選)

最近經常聽見電視裡有個女郎浪聲浪氣地叫著:“書磊,書磊。”我心想書磊師兄莫非又被哪個小狐狸給迷住了?仔細一看,原來電視上出現了一則新的廣告,名曰“舒蕾”。這年頭,真正的博士往往不能順利拿到文憑,而自封的博士不但可以名揚四海,而且還要借別人的名字做文章。大名鼎鼎的李書磊,這回成了廣大婦女的頭上寶貝、發中寵兒。

李書磊在當今的青年學者圈裡,屬於少年得志、官高爵顯的一位,我等文學青年皆以師兄事之。事之是事之,然而在感覺上,李書磊卻怎麼看也並不像個師兄,連師弟也不像,說得冒犯一些,倒有點像師外甥——即某位師姐的高徒或者令郎也。原因在於李書磊哥哥長得實在太年輕了,說“年輕”還不夠準確,應該說長得實在太“幼稚”了。他白白胖胖,嫩嫩乎乎,聊起來口沒遮攔,笑起來天真無邪。書磊30多歲便已身居司局級領導崗位,可見我們的黨還是能夠準確識別和大膽任用真誠勇敢的文化戰士的,我們的國家還是大有前途的。

記得剛上北大不久,班主任溫儒敏老師說:“你們不要那麼狂,今晚我帶一位研究生來給你們介紹學習經驗。”那時研究生還是很珍稀的品種,不像現在養兔子似的一窩一窩的。到了晚上,溫老師領著一個白白胖胖的大孩子來了,說:“這就是你們的李書磊大哥哥。”大家頓時好奇心起,心想別是溫老師上中學的兒子吧。一交談,才知原來李書磊跟我同歲,但比我早四年上大學——他是少年大學生,正好趕上咱們國家選拔“神童”的好時候。他和那些“老三屆”是同班,班裡有的同學比他年紀大一倍,還有的女同學是帶著孩子來上北大的,孩子的戶口就落在他們班上。怪不得書磊永遠“幼稚”呢,因為他從少年時代起,就一直生活在比他年紀大、經歷多,比他飽經滄桑,比他老奸巨猾的人群裡。所以儘管他實際上也學到了許多老奸巨猾,但從表面上卻看不出來。就像《西遊記》裡的紅孩兒,看上去多麼活潑可愛呀,實際上卻妖法高深,非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才能看穿。

年輕的李書磊很受男生嫉妒,也很受女生那個,但他似乎渾然不覺。他甚至不覺得自己年輕,他真的以一位兄長的態度給我們介紹北大的掌故,介紹他的研究課題。當時他正在研究80年代“青年作家群”的問題,他講得興致勃勃,眼鏡後面的小細眼睛笑眯眯地看著簇擁在他身旁的幾個女生。他不知道,坐在遠處的男生才是認真思考他的課題的,坐在近處的女生則大都是心懷叵測之徒。

後來,我成了書磊的師弟。我自認為是比書磊要老奸巨猾一點的,但書磊總是以師兄的身份關照我和幫助我,事實證明,我根本就夠不上老奸巨猾。我在讀書期間多次闖下大禍,每次案發後,都有書磊兄秉承嚴家炎等教授的旨意前來叮囑於我。我從他一臉正經的神態中,感到了師門的溫暖,同時對他產生了師弟對師兄的敬意。

90年代初,書磊閉戶讀書,寫了一系列重讀經典的好文章。我那時也在沙家浜韜晦思過,每日與古書做伴。從書磊的文章中,得到“吾道不孤”的鼓勵。此後,每見書磊,他總是號召大家埋頭讀書,為國效勞。他對弟兄們從不客套委蛇,也不讓別人客套委蛇。有一次我對自己的文章表示謙虛,書磊呵斥道:“誰不知道你的文章殺人不見血!”我頓時老老實實,甘受教誨。不管這傢伙怎麼看怎麼不像師兄,但他就憑著他一臉幼稚的正氣,憑著一股孩子般認真的執著,愣是讓我們非得“以師兄事之”不可。我想,此中的關鍵在於,書磊兄雖然“面善”,但他的本質正如他的名字,是“磊落書生”。(摘自《空山瘋語》,孔慶東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綜合新華社、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國青年報》、央廣網、北京市紀委官網、《北京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