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傳之華為逆襲歐洲市場,反攻美國市場

華為開拓了中東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業績,隨即他們繼續轉向南亞和東盟,比如印度,孟加拉國,泰國等地,其中印尼最成功,現如今出國旅遊,特別是亞非拉地區,幾乎隨處可見華為的大旗。

接下來,華為就要來點高難度了,他要準備戰略反攻,殺向通信產業的發祥地,那就是歐洲,這裡盤踞著愛立信,朗訊,西門子,阿爾卡特等行業巨頭,當年這些大佬在中國都跟華為短兵相接,相繼敗下陣來,萬沒想到幾年時間,華為就殺到了家門口。大有趕盡殺絕的氣勢。

當時有個時代背景,那就是美國頒佈電信改革法案,讓電信運營市場得以全球化放開,此時的美國有絕對的領先優勢,所以他敢這麼做,而歐洲如果不想被越拉越遠,那麼也只能跟隨,但是創新力方面,歐洲又明顯不足,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加大了老牌運營商的負擔。歐洲市場也陷入了混戰時代,而任正非就是看準了這個時機,他把法國當成突破口。與當地的系統集成商阿爾斯通合作,擴展法國市場。後來正是阿爾斯通牽線搭橋,讓華為結識了NEUF公司,此時這家公司正要幹個大工程,就是骨幹光網絡傳輸系統。而華為則抓住時機,最短的時間就征服了這個客戶,在3個月測試期內,建成了兩座城市的網絡。隨後華為在法國訂單不斷,甚至壓制了思科和阿爾卡特。

法國也很快成為了華為在歐洲的基地,2007年,華為在這裡的塞爾日市,建立了研發中心,隨後又連續建成兩家,分別負責無線技術,固定寬帶技術,還有移動寬帶性能的革新。後來華為內部總結,說想在強手林立的歐洲站穩腳跟,華為必須要學會借力打力。法國人就是歐洲中國人,他們也喜好美食,講究朋友關係,這讓華為文化很容易接地氣。

拿下法國之後,華為又轉戰英國,但英國人明顯排外嚴重,華為也被他們拒之門外,任正非知道,在英國要站住,就得擒賊先擒王,他將矛頭對準了英國電信市場中最具號召力和研發實力的企業,先得到他的認可,後面的事也許就好辦了。在英國市場上,英國電信集團無疑是實力最強的,全球排名第九,他在英國市場就神一樣的存在,所有招標機會都必須得到他的認可。

此時任正非派出一員大將去解決這個問題,他就是華為董事長孫亞芳,這個女人國營無線電廠的技術員出身,92年進入華為,99年就坐到了董事長的位置上,在華為地位僅次於任正非。此次,孫亞芳親自飛到英國,全權指揮英國的工作。2003年底,經過不懈的努力,華為終於跨過了第一道門檻,躋身英國電信的競標行列。其實當時華為的技術還真不算出色,特別是跟發達國家們比較,當時吸引英國人的是華為的管理體系,質量控制能力等方面,在嚴格的考核過程中,儘管華為相當小心謹慎,但是仍有很多業務不合格,最後英國人還是幽默的說了一句,希望華為能夠成為進步最快的公司。這相當於還是把他們否決了,這讓任正非感到羞愧,也切實感受到了,與歐洲列強在產品力上還有不小的差距。

不過華為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2004年,英國電信再度縮減招標名額,相當於這次競爭更困難了,只有8家企業參與招標。而這次任正非讓崔俊海掛帥,這是歐洲投標部的項目主管,他更熟悉歐洲的狀況,經過了多次的交鋒,華為終於在2005年4月,成為英國電信的優先供應商,這次投標勝利可不光是獲得一個大生意那麼簡單,而是標誌著,華為真正接近了世界級電信設備商的水平。英國電信就如同一塊金子招牌來給華為背書,隨後其他公司紛紛向華為伸出橄欖枝,希望能夠展開深度合作。而華為也是來者不拒,2005年底,與英國固網老大沃達豐達成合作,2006年華為更是把分公司開到了英國倫敦旁邊的小鎮上。

有了法國和英國的經驗,華為下一步進軍荷蘭,在這裡他擊敗了愛立信,拿下了荷蘭的3G項目,隨後又跟荷蘭皇家電信集團合作,成為了核心網設備的主力供應商,華為荷蘭分公司的員工後來一直說,他們是打敗了移動老大愛立信,和固網的老大阿爾卡特之後才上位的。

華為在歐洲打出了名號,但要徹底征服歐洲市場,還必須得過德國人這道關,這才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的電信實力要遠比英國強大,更要命的是德國人一向嚴謹,華為如果不能通過考核,恐怕就很難再有機會。德國的王牌電信運營商叫做QSC公司,華為要立足德國,就得得到他的點頭。這家公司坐落在科隆,2004年底,QSC宣佈要開啟一項大工程,也就是NGN網絡,也就是下一代網絡對全國的全覆蓋,為了這個工程他們開始尋找合作伙伴。在所有的潛在合作者之中,任正非的華為是最為積極的。

德國人還是很公正的,他們在評測之後,表示華為更勝一籌,甚至直接表示華為是理想的合作伙伴。深入德國之後,華為把歐

任正非傳之華為逆襲歐洲市場,反攻美國市場

洲總部也遷移了過來,畢竟這裡才是歐洲的核心,是歐洲第一強國,在研發和技術優勢上也要高於英國,至此華為已經橫掃了亞非拉還有歐洲,在他的眼裡,現在只剩下一個對手,那就是絕對霸主,並不可一世的美國。

一開始美國市場是一個自由市場,沒有任何禁令阻攔,歡迎外國企業去投資競標,但是亞洲的公司,全都敗興而歸,說白了還是技術實力達不到。所以開放一定源自自信,只有越自信的人,才會越開放,而越開放他也就越自信。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看美國的NBA限制外援嗎,在中國的企業中有三家是以美國市場為目標的,第一是海爾,第二是聯想,第三是中國海洋石油。

海爾跟華為的路線剛好相反,任正非是先易後難,先到亞非拉轉了一圈,而海爾是直撲美國,上來就打boss,張瑞敏想的是先打入美國市場,其他的地方就好辦了。但是海爾這條路走得並不順,在美國海爾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天外有天。只有一款小型的冰箱賣的還不錯。而聯想是賭了一把,把IBM的PC業務收了下來,這招在國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美國還是被戴爾和惠普等本土對手所限制。2008年之後聯想在美國失去優勢,至於中海油,他想收購美國優尼克石油,走聯想的路進軍美國,但是對於能源這個事,老美還是很在意的,結果美國政府出面給攪和黃了。所以可以說任何行業,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能在美國站住腳。

一開始華為也是底氣不足的,所以任正非也繞著美國人走,但2008年以後,歐洲市場大局已定,任正非的野心也上來了,決定要跟思科掰掰手腕。

思科這家公司也成立的很晚,1984年才由一對斯坦福大學的夫婦創立,之前講浪潮之巔的時候給大家講了,這兩人一開始發郵件談戀愛,但覺得很不方便,於是就搞了個東西出來,這就是多協議路由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讀浪潮之巔這本書,這裡我們就不多浪費篇幅了。

跟華為想進入美國一樣,思科也無時無刻不想進入中國,2011年思科在中國成立三家本土研發公司,分別在杭州合肥還有蘇州,2013年,思科的雲計算數據中心解決方案,被中國各大城市教育局採納,成為了極具規模的教育雲。

華為十分清楚,雖然自己一路攻城略地,但是跟思科還差距不小,此時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全球通信市場佔據了70%的市場份額,而思科也十分清楚,來自東方的華為,是他最強有力的挑戰者,所以雙方力量懸殊,但又都已經擺在了檯面上。華為此時只能勇敢向前,沒什麼退路了。華為的唯一優勢就是價格便宜,產品單價比思科低20%。

憑藉這個優勢,華為在美國市場增速還是挺快的,而思科也在內部,不斷想辦法抑制華為。他們的直接對話,出現在了巴西,最後華為還是憑藉價格優勢取勝。而如法炮製,華為在美國市場也打出了宣傳語,唯一不同的就是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