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26日早上9點,正在向土城方向開進的川軍一個團在到達距離赤水縣城約16公里的黃陂洞時,遇上了一隊擔著稻草的挑夫。川軍士兵在盤問時發現挑夫居然操著江西口音,於是喝令他們接受檢查。
領頭的挑夫突然從稻草中拔出短槍,將前來盤問的士兵擊斃。其他的挑夫緊接著像變戲法似的亮出了各類槍械,向川軍射出了密集的子彈。
這些「挑夫」是整整兩個排的紅軍戰士,來自林彪麾下的紅一軍團第一師,奉命執行偷襲赤水縣城的任務,卻不料被川軍發現。那個開了第一槍的戰士叫馬榮生,是個紅軍排長。馬排長肯定不會想到,他的這一槍揭開了一場戰役的序幕,而這場戰役,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林彪
1
打不下赤水,就過不了長江
貴州地瘠民貧,並非久留之地,因此遵義會議上劉伯承、聶榮臻提出的「北渡長江到四川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意圖成為共識。中革軍委決定乘敵合圍尚未形成之際,於宜賓、瀘州之間北渡長江,在四川開闢新的根據地。
1月20日,紅軍中央縱隊到達黔北重鎮桐梓,正式下達「中革軍委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這一計劃除了明確「奪取和控制長江各渡河點」,還強調在必要的時候「突擊尾追之敵,消滅其一部或多部。」
地處赤水河下游的赤水縣城是川黔邊境的重鎮,是紅軍北渡長江必須攻佔的要點。這裡原本是貴州軍閥侯之擔的地盤,但自打侯之擔在烏江戰敗而被蔣介石扣押後,四川王劉湘乘機而入,將赤水劃入了川軍勢力範圍。
急於過江的紅軍和沿江死守的川軍冤家路窄,必然要拼個你死我活。
攻打赤水縣城的任務交給了擅長奔襲作戰的紅一軍團。一師師長李聚奎、政委賴傳珠從當地群眾中瞭解到赤水縣長下令各鄉鎮去城裡送稻草這一情報後,決定將計就計,派人化裝成挑夫混進城裡,裡應外合奪取縣城。
當化裝成挑夫的紅軍突擊隊在黃陂洞暴露身份後,一場遭遇戰隨即爆發。川軍佔領了右側的高地,紅一師反覆發起衝擊卻始終無法衝出狹窄的山口,只好在傍晚撤出戰鬥。
與此同時,向赤水縣城遷回的紅一軍團二師則在距縣城九公里的復興場與川軍兩個團遭遇。復興場三面臨河,紅二師無法迅速擺開戰場,在川軍的攻擊下傷亡很大,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只好下令撤出戰鬥。
紅九軍團奉命配合紅一軍團攻擊赤水縣城,他們在進至黔西北邊界的箭灘時與川軍徐國喧部遭遇。雙方在狹長的河谷裡打了整整一個白天,兵力只有三個團的紅九軍團抵擋不住源源不斷的川軍,只好撤離戰場。
至此,紅軍佔領赤水縣城的作戰完全失敗。
2
必要時與敵人決戰
1月26日,中央縱隊到達土城,這裡位於赤水河中游,距離赤水縣城45公里,山險水急,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紅一軍團攻佔赤水的失敗,使紅軍北渡長江的計劃變得很不樂觀。情報顯示,川軍潘文華部2個旅已先於紅軍進入赤水城,郭勳祺部2個旅尾隨紅軍追擊,廖澤部2個旅隨後跟進。
在三面受阻,北面很難打通的情況下,中革軍委採納了毛澤東提出的以紅一、紅九軍團阻擊潘文華部,以紅三、紅五軍團消滅郭勳祺旅的建議,在向各軍團發出的電令中明確「必要時在赤水以東地區與追擊和截擊的敵人的一路進行決戰。」
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和敵情不明的敵軍主力進行決戰,這本身就是很大的冒險。紅軍的決策者們之所以敢於冒這個險,是源於對情報的自信。
中革軍委獲得的情報是郭勳祺部大約4個團的兵力,「或有後續4個團左右兵力於明後日趕到的可能」。假如這個敵情判斷是準確的話,中央紅軍將在兵力上佔據4:1的優勢,如果佔據有利地形,採取伏擊的手段,殲滅這股敵軍是有把握的。
1月27日,軍委獲悉郭勳祺部已搶佔離土城東5公里的青槓坡。軍委立即命令紅軍三、五軍團向郭部發起攻擊。紅軍總司令朱德三軍團前衛第4師指揮,總參謀長劉伯承五軍團指揮,毛澤東、周恩來在軍委指揮部全面指揮。
這是毛澤東恢復軍事指揮權後親自指揮的第一場戰鬥。
28日凌晨,紅三、五軍團在彭德懷統一指揮下分兩路向川軍陣地發起進攻。在北端營盤頂這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陣地上,雙方反覆爭奪,激烈搏殺。紅軍經數十次衝鋒,付出重大代價後終於攻下營盤頂,隨即向永安寺推進。
川軍憑藉野戰工事,組織強大火力封鎖。激戰三個小時,紅軍不能擴大戰果,而川軍卻似乎越打越多,形勢對紅軍十分不利。為了扭轉戰局,軍委電令1軍團2師火速趕回土域參戰。但2師哪怕是最快的急行軍也要3個小時才能到達青槓坡。
川軍採取正面、多梯次連續衝鋒的戰術,很快就轉守為攻。紅三軍團出現大量傷亡,官兵們在子彈打完後與川軍進行長時間肉搏。川軍突破了紅軍的陣地,一直打到白馬山軍委指揮部的前沿。白馬山後就是赤水河,若不能頂住川軍進攻,紅軍將背水作戰。
這是戰鬥最危急的瞬間。
3
再打下去凶多吉少
千鈞一髮之際,毛澤東下令幹部團投入戰鬥。
幹部團是一支奇特的隊伍,它組建於中央紅軍大規模軍事轉移的前夕,由紅軍大學、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紅軍第二步兵學校以及紅軍特科學校合編組成,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全團下設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特科營以及一個「上級幹部隊」,共一千多人。
幹部團戰鬥力果然高人一等,一個反衝鋒就把川軍壓了回去,而朱德親臨前沿更使他們勇氣倍增。下午兩點,增援的紅二師趕到了,中革軍委下決心集中全部力量爭取戰場主動,隨即調整了戰鬥部署:紅二師從正面,紅三軍團從左翼,紅五軍團從右翼,向川軍發動總攻。經過一番苦戰,紅軍終於拿下了川軍在永安寺的指揮所,令川軍的整個防線發生了動搖,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28日下午5時,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緊急會議。這是自中央紅軍長征以來,唯一一次在戰鬥過程中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可見情況之緊急。從俘虜的口供中得知,軍委對敵情的判斷嚴重失誤,紅軍不是在與川軍的三個團打,而是在與六個團的川軍共一萬多人打,而且川軍另外兩個旅的增援部隊很快就會到達,再打下去凶多吉少。
與會者認為:北渡長江的計劃已無法實現,目前必須認清現實,立即輕裝脫離戰場,西渡赤水河,向川南方向前進。會議決定毛澤東、朱德和劉伯承仍在指揮所指揮戰鬥,周恩來負責天亮前在赤水河上架好浮橋。
1935年1月29日凌晨3時,朱德發佈了中央紅軍西渡赤水河的命令。至此,土城戰役結束。
4
走向勝利的起點
土城戰役堪稱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人傑匯聚的奇觀,共和國十大元帥中除了賀龍、陳毅、徐向前以外的其他7人全部參加了這次戰役,可謂空前絕後。
在整個戰役中,紅一方面軍先後與國民黨軍發生大小戰鬥10餘次,殲滅川軍約三千人,而紅軍自身傷亡應在五千人左右。毛澤東在隨後的扎西會議上坦率地承認:「這是一場拉鋸戰,消耗戰……也可以說是一場敗仗。」
戰役失利的原因首先是情報嚴重錯誤。按照時任軍委總部作戰參謀孔石泉(開國中將)的說法,是紅軍譯電員出現低級錯誤,把「旅」翻譯成了「團」。
根據事後統計,參戰川軍不是2個旅4個團約6000餘人,而是4個旅8個團共1萬多人,加上陸續增援的9個團,總共應有6個旅17個團2.2萬人。而中央紅軍總人數3萬多人,除去中央機關、後勤人員以及阻擊部隊外,能投入的最大兵力僅有2萬人。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試圖打殲滅戰,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對川軍的戰鬥力認識不清。紅軍上下均認定川軍和黔軍一樣不堪一擊,存在盲目樂觀情緒。事實上,四川從1912年起十年打了470餘次混戰,川軍作戰經驗相當豐富,有「無川不成軍」之說,絕非黔軍「雙槍兵」能比。紅軍在之前的湘江之戰中骨幹損失太大,彈藥消耗無法補充,因此無法形成對川軍的戰鬥力優勢。
川軍
第三個原因是作戰計劃洩密。據郭勳祺部副官長鬍秉章回憶,郭部尾追紅軍向土城前進時他本人鬼使神差地從路邊拾得了紅軍油印的作戰命令,郭勳祺緊急追回了向青槓坡出發的部隊,使得紅軍的伏擊計劃完全落空。
以外,紅軍在臨戰指揮中也出現了失誤。青槓坡有營盤頂、桐梓窩、尖山三個山頭,不知為什麼紅軍放棄了對營盤頂高地的掌控,結果正是這裡成了雙方反覆爭奪的要點。由於川軍先佔據隘口,陳兵憑險據守,讓火力嚴重不足的紅軍吃盡了苦頭。
土城戰役的失利讓紅軍一度陷入絕境。不過毛澤東的過人之處就在於能夠坦率承認失誤,及時總結教訓,讓犯過的錯絕不再犯。正是在土城失利之後,他生平最為得意的「四渡赤水」上演。從這個意義上說,土城之戰正是紅軍走向勝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