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PConline雜談]過年期間春節檔集體取消,好在《囧媽》免費觀影,讓影迷們心裡稍微有一絲安慰,雖說評分稍低,聊勝於無吧。然而,這僅僅是“電影荒”的開始,原定於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大片,比如《007:無暇赴死》、《黑寡婦》、《速度與激情9》......紛紛推遲上映。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面對這殘酷的現實,看片只能自食其力,所以如何在家裡獲得不錯的觀影體驗,這就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

如果是用手機、平板或者電腦上看,那就沒什麼可說的,這就跟“我都窮到吃泡麵了,我還在乎它健不健康?”一個道理。想要追求看電影的氛圍和沉浸感,哪怕只有一點,電視、投影儀這類設備顯然更勝一籌。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時間趕的先看錶格: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同樣的價格,電視選畫質還是尺寸?

有些人買電視講究畫質即真理,亮度、色彩表現、畫面過度、動態處理等等,缺一不可。不可否認,畫質始終是電視最核心的競爭力,為什麼說“索尼大法好”,不是因為索尼電視設計好看,也不是它功能豐富多樣,主要還是因為它的畫質在整個電視領域無出其右。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索尼Z8H

除了畫質,尺寸也是最重要的選購因素之一,問題來了,選高畫質還是選大尺寸?你可能會說,這還用想嗎,肯定全都要啊。說出這種話,說明你還不夠窮。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在京東上搜索電視,按照銷量從高到底排序,可以發現最受歡迎的仍然是低價電視,1000~5000元是大部分消費者最感興趣的價位區間。在這個價格前提下,想要同時擁有高畫質和大尺寸很難。那手持不到5千塊錢,究竟選更好一點的畫質,還是更大的尺寸?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看電影到底看的是什麼,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就我個人而言,相比動態細節、色彩,我更享受的是大片帶來的衝擊感、震撼感和沉浸感,所以畫質的提升並沒有尺寸的提升來得明顯。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對於大部分普通用戶也是如此,人不是儀器,對色彩等信息並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的衡量,說白了就是很主觀,往往只有在兩臺電視同時擺在面前時,才能分辨出孰優孰劣,而且今天和昨天的感受也可能完全不一樣。

而尺寸大小相對來說是比較形象具體且客觀的,大就是大,一臺55寸和一臺75寸的電視即使不擺在一起,你也能立馬感受到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自從甩掉“大屁股”之後,電視尺寸年年攀升。我記得小時候最流行的尺寸是29寸,4:3的比例。後來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升級電視的時候家裡人的第一訴求就是更大、更薄,於是添置了一臺40寸的平板電視,很廉價,看春節聯歡晚會時滿屏的紅色讓我能明顯感覺到它的色彩過於飽和,實話說觀感有些差。

不過,家裡人都很滿意,因為它屏幕大,僅此而已。他們並不懂什麼畫質,也不懂參數,只知道大屏幕看著就是爽。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屏幕尺寸量的是對角線長度,從實際數據上來看,65英寸與55英寸相比增加的面積約是38%,75英寸面積增加約33.6%,85英寸面積則增加30%。從這些紙面數據分析得出:屏幕尺寸每增加10英寸,單屏幕面積起碼增加30%!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55英寸 75英寸

從55英寸到75英寸,20英寸的差距聽著好像並沒有那麼大,但實際一眼就能感受到大屏帶來的震撼感。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同時,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同樣一款電視,尺寸只增加了10英寸,價格往往要增加30%以上。比如“姨父”在任時最後一款“大法”索尼X9500G,55英寸指導價不到9000元,但65英寸直接上漲了6000元,幅度高達60%~70%,85英寸版本售價更是直逼5萬元大關。

當然,和麵板產線的產能也密不可分,目前絕大部分產能都集中在55英寸和65英寸,大批量導致成本下降,而更大尺寸面板產能小,生產難度大,成本自然更高了。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在這裡我不是說畫質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預算內,大尺寸帶來的視覺提升要遠遠大於畫質上的提升。不久的將來,主流電視尺寸會逐步從55英寸過渡到65英寸甚至75英寸,很多品牌的70英寸以上電視價格已經下探到了三四千元,你可以說低價大尺寸電視比低價小尺寸電視畫質渣,但你也無法否認它看著很爽。

所以我的建議是,中低預算,畫質可以不作為首要選購因素,客廳環境首選65英寸或者70英寸以上的產品,而55英寸及以下,放在臥室等小空間未嘗不可。

什麼?畫質和大屏你都想要?50萬元的索尼Z9G,98英寸高畫質,應該可以滿足你 。


投影儀or電視?

其實要說看電影的氛圍感,投影儀是一個比電視更好的選擇,畢竟電影院的畫面本質上也就是個大號投影儀投出來的。

投影儀相比電視最大的優勢在於尺寸,100寸電視先不說沒幾個品牌有,光是價格都夠我們幾年不吃不喝了。即使是價格屠夫“紅米”推出的98寸電視也要2萬元,更不用說那些國際大廠,隨隨便便都是10萬起步。

而投影儀即使是1千元的低端型號,也可以很輕鬆投出100寸以上的畫面,只要你家牆面足夠大,你就可以享受到無比寬闊的視野。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不過投影儀的坑比較多,現在兩三千元能買到還不錯的電視,但同樣價格買回來的投影儀可能除了畫面大,其他方面慘不忍睹。

主流的投影儀主要分為傳統投影儀和智能投影儀,傳統投影儀就是會議室、教室常用的那種白白的、體積較大的設備,由於受眾一般不是家庭用戶,而且定位中高端,這裡暫且不談。智能投影儀受眾很廣,從銷量上來看,賣得非常不錯。

選投影儀,首先關注顯示芯片。目前DLP是最主流的顯示芯片,其次是3片LCD,單片LCD基本被淘汰。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實際上市面上能買到的投影儀基本上都是DLP芯片,所以我們要考慮的是芯片尺寸。和相機一樣,投影儀也有“底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DMD芯片主流尺寸有0.65”、0.47”和0.33”,越大畫質越好。

但是芯片尺寸其實很多也大差不差,真正拉開差距的是亮度。亮度直接決定了畫面的整體觀感,太暗淡的畫面再怎麼精彩也無法讓人盡情投入。

投影儀有LED和超高壓汞燈泡兩種光源,我們會發現以前教室用的投影儀即使在白天,也能看得很清楚,這是因為它使用了超高壓汞燈泡作為光源,亮度極高。而家裡用的投影儀每次看電源都要把窗簾拉上,不然就看不見畫面,這就是使用LED光源的侷限性。但由於LED光源體積更小,壽命很長,所以更適合普通家用。

亮度選擇上,一些廠商會把“光源亮度”寫出來唬人,標註3000、4000亮度,這種說法可能指的是ISO流明或者直接虛標,亮度最好認準ANSI流明字樣!500~1000ANSI流明基本夠用,2000ANSI流明體驗更佳。

選投影儀比選電視要更費腦一點,但從身邊朋友瞭解的情況來看,選什麼投影儀並不是最大的困難,而是糾結到底選電視還是選投影儀。我之前也有著同樣的困惑,從價格上來看,主流性價比區間,電視和投影儀基本上都在兩三千元,價格相差不大,那麼還是要從使用場景和需求上來分析。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電視的優勢在於畫質穩定、分辨率高,不受環境干擾,壽命長、故障率低;而投影儀的優點在於畫面大、看電影氛圍感強、體積小。所以租房,並且不定期搬家,喜歡看電影、喜歡大屏的可以考慮投影儀。


激光電視:加強版投影儀

近幾年,激光電視展露頭角,雖然名字叫電視,其實本質上就是一臺投影儀,最大的區別在於光源不同。

前面說到,普通投影儀的光源主要為LED和超高壓汞燈兩種,而激光電視採用激光作為光源,彌補了LED光源亮度不足、超高壓汞燈壽命短的缺陷,同時擁有高亮度、長壽命的屬性。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超高的亮度使得激光電視無需在暗光環境下才能看清楚畫面,同時4K分辨率相比普通投影儀也清晰了不少。

電影院不開看片缺乏儀式感?這裡有一份購買指南

可以說,激光電視是一種更完美的投影儀,可惜現在的價格較高,普遍都在1萬元到幾萬元不等,這種價格足以買一臺高端大屏電視,所以競爭力稍顯不足。

不管用電視也好,用投影儀也罷,觀影體驗和電影院還是完全沒法兒比的,但電影院重新營業遙遙無期,所以大屏電視和投影儀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替代方案,至少比在手機平板上看著爽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