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出自宋代蘇軾的《行香子·述懷》: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在這首詞裡,蘇軾先是描述抒情環境:“清夜無塵。月色如銀”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如此恬美的夜晚,必須喝酒:“酒斟時、須滿十分”,酒過三巡後,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而此時的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沒心情去聊“浪漫”,沒有“把酒問青天”,更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考塵世與人生:“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何事讓蘇軾不爽?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道出了蘇軾心情不快原因——“不被知遇”: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心情苦悶,就要尋求自我解脫的方法,否則就會得“抑鬱症”。“心病還須心藥醫”,要治好心病,自我解脫,還得找對藥方。對付這個心裡疙瘩,一向豪放達觀的蘇軾,還是很有辦法的。他解脫的辦法就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於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嚮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閒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並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人生其實很短暫,能做得到的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虛無,就像偶爾掠過牆縫的陽光、又像燧石取火閃過的火花,或者是黃粱一夢中一段不切實際的經歷,都是稍縱即逝、無法真正擁有的。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閒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雲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聊到“閒人”,蘇軾還在另外一篇短文提到過,那就是《記承天詩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詩夜遊》比《行香子·述懷》寫得早一些,寫於宋代的元豐六年,那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同樣是月朗星稀、氣氛靜謐、空氣清新。只不過這次蘇軾沒喝酒,只是睡不著起來散散步而已,也不是一個人,是和張懷民一起。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或者是沒有喝酒的緣故吧!蘇軾和張懷民有心思談月論道,寫下這句千古絕唱。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水”中居然還有水草漂浮游蕩,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此時,蘇軾感嘆,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這兩個“閒人”之外就沒有誰了。這裡“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但實際上,“閒人”還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這點和《行香子·述懷》裡的“不被知遇”是一樣的)。不過,此時的蘇軾還是在為自己尋求安慰: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在《記承天詩夜遊》和《行香子·述懷》裡,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有文化的四有“新人”蘇軾,因為“不被知遇”心堵心慌,乃至睡不著覺、借酒消愁。但後來想明白了,原來做個“閒人”也不錯,可以賞月撫琴、吟詩作對、占卜星象,發展其他興趣,陶冶情操!其樂也無窮。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大文豪蘇軾尚且有如此多的不如意,我們是普通人,不順心的事情會更加多,當我們遭遇不如意時,就不要死磕,讓心“閒”下來,做個“閒人”,讓歷經滄桑久已疲憊的心,在夕陽的輝映中,伴漫天晚霞,道法自然,盡享生命之無限愉悅與歡欣。

做個閒人,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