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糧食安全|同是早稻,為何湖北減播,江西擴種?提高氣候生產力!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去冬以來,新冠病毒疫情,給春耕生產帶來一定影響,為了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確保糧食安全,有的省對糧食種植計劃面積做了調整。

如湖北計劃早稻播種面積調整到150萬畝,較上一年減少50萬畝,中稻面積同比增加80萬畝左右;江西省拿出1.5億元用於農資和服務補助,通過單季改雙季、稻油輪作等方式,擴大早稻種植,確保早稻面積在1800萬畝以上,雙季稻面積穩定在3600萬畝以上。

為何在早稻面積上一個要減,一個要增?

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資深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他說,這叫因地(天)制宜,雖然湖北與江西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湖北大部地區屬北亞熱帶,江西基本屬中亞熱帶,從熱量條件上看,江西更適宜發展雙季稻。

而湖北像江漢平原乃至湖南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是春秋冬季冷空氣南下的通道。相對於江西雙季稻產區早稻播種育秧階段,易遭受引起爛秧的低溫(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於10℃);又在雙季晚稻的抽穗楊花期的9月,易遭引起結實率下降的秋寒危害(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於20-23℃)。

黃智敏說:“兩省在面積上增減就在情理之中了。”

需要強調的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最佳途徑,應是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為農業生產是在廣袤的“露天工廠”,作物的幹物質有90%-95%是來自於光合作用,而光、溫、水等氣候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且最廉價資源,我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對作物實行連作、間作、套作乃至混作,提高氣候生產力。

“當然,對土地的承載力,又要加以保護,像發展雙季稻又務必在連作之後,種植根部可固氮的紫雲英等作綠肥。”黃智敏說。

也許有人又問,今年一些地方動手遲,早稻能保證移栽期嗎?

黃智敏說,當然可以,現在工廠化大棚育秧與機插秧已較為普及,即使在湖北清明節前後播種的大棚秧,4月下旬都可移栽(見圖)。對於湖北減早稻增中稻,其中一部分中稻可作為再生稻栽培,即在收割時留高稻樁再生,還可以收一季優質再生稻。這無疑也是一種對夏末秋初氣候資源的利用。

“當然,充分利用氣候資源不是坐享其成,要時刻因天制宜,趨利避害。”黃智敏說,種田要掌握一般氣候規律,就說早稻生產,對於即將移栽的早稻,要求日平均氣溫要穩定通過15℃,即根系生長起點溫度,以利於早返青;返青後如遇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於18—20℃,最低氣溫低於17℃,會導致分櫱遲發;幼穗分化至孕穗期的6月上旬,若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低於22℃可引起雜交早稻部分花粉不育,使結實率降低,上述冷害雖十年只有兩遇,但會引起產量下降,一般可灌3-6釐米溝塘水保溫即可減輕危害。


保糧食安全|同是早稻,為何湖北減播,江西擴種?提高氣候生產力!

湖北江陵縣工廠化大棚育秧4月5日播種,下旬即可移栽或機插 王剛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