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近日《XX日记》在海外以疾风迅雷之势火速出版,掀起了国内外的争论巨浪与口水大战。

不同的声音相互攻击,苍天自有公道,世间总有真理,当个人利益触碰到了民族大义,阴暗君邂逅了正能量时,在现代,作为一个作家和自媒体人,以及人民大众,应该如何权衡之间的关系呢?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XX日记》作者

早在千百年前,三位古人早已给出了我们答案。

通过这个答案,读懂的人,争论自熄,口角自停。

是哪三位古人?说过的又是什么话呢?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吧!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唐朝·韩愈

第一位,唐朝·韩愈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才华横溢,官拜吏部侍郎,逝后追赠礼部尚书,地位是比较高的。他写下过很多流传千古的文章,比如《师说》、《进学解》等。韩愈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味的话: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句话应该是对当时像他一样的文人墨客以及士大夫说的,这其中也包括有稳定社会作用的道德学问兼具的秀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短暂的劝化人向善,用语言;

若要流传百世,持续的劝化人去恶向善,要用文字、书籍。

这句话最传神的,要属“劝”字。“劝”,劝化之意,有教育人民

长善救失,去恶向善的意思。

而教育的目的,恰恰是长善救失,基础扎好根,进而才是“读书志在圣贤”。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百世劝人以书

从这句话中,我们也明白了,书籍的作用和意义。

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华辞丽藻,他本来的目的,就是用来劝化人民,改善民风

,让人民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做坏事,不损害到别人;

再提升,劝化人们多做善事,多利益别人。

这才是文章、书籍的本来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这也是文章、书籍诞生的原因。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仓颉造字

追本溯源,我们知道

仓颉造字是为了记录农事与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人们的生活。

文学的出现,早期的比如《诗经》也是记录历史与民风的。《风》是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周朝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朝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也就是说,统统是用音乐和文字来记录、歌颂事件与社会面貌的。

而《诗经》最重要的是,“诗三百,思无邪”,它让人读了之后,只有美好,而不会产生邪念,这就是文学诞生之初的正统,和韩愈的“劝”字异曲同工。司马迁也说: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诗三百,思无邪

圣贤所做,必会考虑它的长远影响,不会让消极负面的文字侵蚀到人民的思想,从而起到腐蚀社会道德的作用,引发社会动乱。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诗经》被尊奉为儒家六经之一。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又被诸多大鸿士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引述其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中华至圣先师孔子更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可见文学之初,是用来净化人心,提升道德,稳定社会的。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司马迁搜集材料

后来的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华民族第一部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体,也是以历史为主,文学是工具,因为智慧的古人深深知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唐太宗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历史可以警醒人,让人见到好处而效法圣贤道德,见到痛苦而远离小人是非。这才是文学、文章、书籍的意义。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是不善的行为,也说明了书籍净化人心,影响人心的重要作用,所以,书籍、文章,并不是轻易可做的,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的,要符合道德,符合天心,不然就是“思有邪”,导人向恶,必会对社会造成恶劣深远的影响,给人民带来痛苦与灾难。而这些影响,未来都是要还的——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你给这个世界什么样的影响,这个世界就会回馈你什么影响。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牛顿与牛顿定律

所以这段时间被正义之声淹没的《XX日记》,这只是现前对她本人的困扰,未来这个影响,还大着呢。

所以作为文人包括自媒体人以及普通的老百姓写东西前,传播东西前,一定要想一想,我这些东西传播出去,会对社会及他人造成什么影响,是劝人以善,还是导人以恶,是思无邪,还是思有邪?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思无邪

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对所写所言所传播的东西,都非常谨慎,生怕自己知见不正,误导了人民,染污了人心与民风,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晋·傅玄《口铭》

同时,以孔子那样的圣人,尚且谦虚,一生谨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圣言,我们怎能狂妄自大,动不动就舞文弄墨,发表自己所谓的“见解”呢?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孔庙

由上句我们得知,那点“见解”,不过是从小到大环境影响的产物,并非真理、智慧、幸福的标准。

有人可能有不同意见了:“那我不能写负面的了吗?那我不能揭露一些“阴暗面”了吗?”


第二个古人上场了,他会告诉你答案——为什么不能写?以及上文讲的,道德、天心是什么样的标准。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清朝时的私塾

这个古人社会地位不高,是清朝的李毓秀,是个清朝初年的秀才。他科举不第,放弃仕途,所以终身为秀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不过若提起他的著作,很多人就会如雷贯耳了——他就是耳熟能详的《弟子规》的作者,人称“李夫子”,是一位道德学问都很高的大鸿儒、大学者。

他一生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每每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布满了脚印,连御史都曾多次向他请教。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李毓秀编写《弟子规》

他编写的《弟子规》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一定要奉为终生圭臬(准则):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这句话意思很直白:

说人的善,你就是善,人家知道了,就会越来越勉励自己更向这方面去发展;

传扬别人的恶,本身就是一件恶的事,你做得多了,做的疾了,灾祸就发生了。

这是智者之语,也是道德标准,天之心。谚语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句话也出自《五灯会元》一九:

“问:‘百文野狐,话又作么生?’师日:‘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古来明眼人,智慧在心,火眼金睛,一眼觑破,是非之人,从此一文不值矣。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古来明眼人,智慧在心,火眼金睛

真正的读书人,不是舞文弄墨,用文字作为武器,去抨击社会的欠缺面或者阴暗面,这又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谁家没有本难念的经?关键是智者不语,圣贤会用他期待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之前我曾讲过的“大舜让渔”的故事:

年轻人霸占深潭厚泽,年老体弱者被排挤于浅滩中,大舜不出一言责怪或动员,而是但见年轻人以好位置相让者,就大加称赞,而视而不见自私者,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形成礼让之风,打鱼与好位置的矛盾也就化解了。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大舜·孝感动天

以舜的道德、智慧与影响力,不能劝人相让吗?不是,智慧的人化解负面,总是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让时间慢慢沉淀,唤起人们的羞耻心,让人渐渐醒悟,猛然发觉,惭愧不已,而后方能自动自觉,勇猛改过。

愤青,犹如一条火舌,把内心的不满和自己本身的心灵染污发泄出来,只能是不成熟及内心阴暗的表现。再说,年龄大了,也该心气平和了,哪有那么多“愤”,要知道心平气和是福啊,一般人可享不到,享不到,犯了天心,就会陷入烦恼当中。铺天盖地的口水与声讨,难道不是烦恼与灾难吗?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心平气和是福

所以李夫子说出这样的智慧之语来。中国人,必须落实《弟子规》,它讲的是中国人的根——孝道,再从孝道扩展到与各种不同的关系的相处之道。梁启超先生

曾说:

“一个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对于本国极重要的几部书籍,……最少总应该读过一遍。”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梁启超:无负今日

而四书,是名单中首当其冲的。《弟子规》是四书的根,这个根再不读不落实,那就离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就相去更远了。

黄皮肤,中国籍,领着国家发的高额薪水,又不是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那还能是什么?

到此打住,咱们也要隐恶扬善,勿染污了己心。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汉朝·班固

说道掩恶扬善,这个词本是汉朝班固在《白虎通·谥》中说的,他说:

“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另外,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的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卷二中也说过“掩恶扬善”:

“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

看看“大家们”说的话,“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你不是史官,所以不要写别人和社会的过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是智慧的人。“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掩恶扬善,这是君子的志向啊!别的咱们也不多说了,古人的良苦用心在此,明眼人都能看得懂。这才是“文学家”“大家”,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他是有标准,有准绳的,那个准绳就是人的准绳——德啊!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欧阳修:隐恶扬善,君子之志

再反问一句:当一个人写作的自由,说话的自由,传播的自由触碰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那是什么自由呢?如果这个叫“自由”,什么又叫“廉耻”和“良心”呢?

第三位古人,是一位修道人,智慧更高,说的这句话内涵更深。

他就是唐朝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他曾经在《坛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大家细细品味,若真正的“修道人”,见不到世间上的过错。修道人指的是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修道人”,所谓即事练心,生活处处是道场,人生时时是修行,一言一行,都在体现自己的修为,一花一木,都在向我们演示妙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一来,所有人事物皆有可取者,皆是我的老师,善的,我要向他学习,不善的,他在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不要向他学习,一切都是老师啊!正所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关键是,咱们会吗?禅宗大德经常问后学:“你会吗?”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会吗?”

无论会不会,咱们都是人生的“修行者”,区别在于修得好与差而已。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禅宗大德会问后学:“你会吗?”

为什么修道人就要不见世间过呢?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可能更能理解。

宋朝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经常一起谈天论道,研究法义。有一次,两人在一起禅坐,苏东坡感觉有些功夫,便问禅师道:

“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答道:“像一尊佛。”

苏东坡又问:“你知道你在我心里像什么?像一坨牛粪!”

说完哈哈大笑。佛印禅师一笑了之。回到家中,苏东坡把这件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苏小妹笑道:“哥哥你输啦,佛印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一切人都是佛,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一切人都是牛粪!”苏东坡听了,如有所悟。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是什么,看世界便是什么。

心中善良,看世界都是美好的,看到穷苦低贱的人,也是充满慈悲,而非抨击穷富差异;

看到达官贵人,也是想到人家曾经的努力,而非愤青“踩对点、会来事”等等。

戴着什么颜色的眼镜,看这个世界便是什么颜色——这个世界本不曾有颜色,有颜色的是你的心罢了。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戴着“眼镜”看世界

以上是笔者浅显的见解,还有更多的深意没能表达出来,需要每个去悟。不过这也足够说明了一些东西。

为了点化世间的糊涂人,所以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出了这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用来点醒我们——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最终就能获得幸福。

所以,亲爱的读者们,我们还用再对《XX日记》说什么吗?

作为作家、自媒体人,以及广大的人民大众,现在知道,未来在遇到一切善恶事的时候,该如何对待相处了吗?

最后一句话献给大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XX日记掀起巨浪,作家/自媒体人/人们应如何自处?三古人给出答案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愿大家都能心地清净,气和心平,最终都能获得幸福安乐。

@妙生顿伟,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助有缘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欢迎关注,相互促进、提携~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国风@头条历史

#泛文化写作营##青云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