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最觸動我的地方

我有個朋友是電影愛好者,他在朋友圈發了《攀登者》的評論,大意是說電影的導演格局太小,背景的取材本來很優質,結果硬生生被導演拍成了愛情片,如果以家國情懷為主旋律,出片效果會更好。因為預期低,所以沒抱多大希望,可看過之後發現電影還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內容。

電影的背景是,中國登山隊員在1960年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並於1975年以測量珠峰最新高度為任務再次登頂。電影裡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張譯飾演的曲松林本是第一批登山隊員,他們在其他隊員被雪崩埋沒的情況下依然克服重重困難登上了珠峰,但方五洲為了救曲松林至使相機墜毀,登山的錄像照片等沒有保留下來。15年後,應國家要求,當年的三位戰友齊聚珠峰腳下,重啟了攀登珠峰的準備,楊光、李國樑等人成為新一批攀登珠峰的學員。後邊的事我不必提,讀者也能猜到,殘酷的訓練、極端的環境,有人生有人死,曲松林因為李國樑的死而得到救贖,理解了最初方五洲的選擇。而最後方五洲也帶領新一批隊員登上了珠峰。

電影的故事情節裡,愛情戲確實有點偏重,尤其最後結尾處,方五洲因為相信徐櫻才堅持冒險登頂,這多少有點兒戲的感覺。

愛情感人,但卻不是觸動我的內容。

電影中,第一個讓我深受觸動的地方是,方五洲給新一批的登山隊員講課,解答“為什麼要登山”,說只因為“人類從未停止探索自然、超越自己的腳步”,但看這個問題,確實沒什麼稀奇,誰都能說點豪言壯志。真正震撼我的,是當我看到電影的結尾,屏幕上展現了當年國家登山隊員的史料,我看著那些真實的面龐,他們的皮膚因為長期受凍而呈鐵黑色,他們的眸子裡卻閃著寒光,那寒光彷彿利刃一般,能瞬間刺破長空。

我在想,是什麼樣的生命個體裡蘊藏著這樣巨大的能量,能讓人類克服難以預想的困難,登上世界的最高峰。是信念吧。

生命原本脆弱,在強大的自然和宇宙面前,不堪一擊。一個生命體的渺小,猶如滄海一粟。然而,是信念這種東西,使如此渺小的個體強大起來,力貫滄海。

第二處讓我觸動的地方,是方五洲受傷之後,李國樑主動請纓,願意擔任登山隊的隊長,而方五洲認為他缺少經驗,不能勘此重任。李國樑反問“你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危急關頭扛起使命,為什麼我們不能?”這句反擊是我認為最漂亮的一句臺詞。是啊,為什麼我們不能?為什麼我不能?

毛澤東在湖南師範讀書的時候,為了鍛鍊強健的體魄,他連同一批愛國青年,數九寒冬光著膀子在戶外跑步,甚至將冰水從頭頂澆灌而下,在冰天雪地裡露宿,毛澤東對自己嚴苛至極,堅持一年四季用冷水洗澡,生活窘迫時,他每日只吃一頓飯,且只有少許的蠶豆為食。為了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讀書上,毛能一月不洗澡(這不是好習慣,嗯),意志力之強,超出我們的想象。他們身無分文,卻胸懷壯志,心憂天下。

如今,雖然時代不同,但生命的本質是一樣的,在於求索、在於超越、在於實現、在於創造、在於為所能為。只是那個時候的年輕人總是比我們現在多了些激情,少了幾分浮躁,他們總是志向遠大,渴望著能為天下人謀福利,而現代的我們總是被房子、車子折騰得精疲力竭,是時代變了?還是我們的意志更弱了?

康有為在《少年中國說》裡提到“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唯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唯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為希望也,故進取。為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和少年人真正的區別在於心志,少年人懷有希望,所以能積極進取、能為人所之不為,故而能創造世界。

一個人如果心懷希望,不輕易放棄,那麼這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創造一 方事業;如果沒有,那就和老年人沒什麼兩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