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三個月養老院“進不去” ,北京剛需家庭很焦急

“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這是京城養老院的現狀。

受疫情影響本市養老院實行封閉式管理已近三個月。春節後至開春這段時間,本應處於“入院高峰”,但北京的養老院至今沒有“完全開放”,這讓一些正打算將老人新送入院的家庭感到焦急。

封閉三個月養老院“進不去” ,北京剛需家庭很焦急

插圖:宋溪

包括老人和家屬、養老院、行業內人士都建議,希望養老院新入院等工作也能儘快有序恢復。

有需求,焦急子女每天連線養老院

多位從事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都提到,疫情之後這段時間,社會對養老院的需求明顯增加,這些需求來自多個方面。

今年68歲的老段住在朝陽,家中還有一位89歲的老母親由他照顧。去年下半年老母親的精神狀況急劇下降,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情況,這也給老段撫養老人帶來了很大壓力。堅持了半年之後,他自己的身體開始吃不消了。就在今年年初,老段萌生了把母親送到養老院的想法,四處考察之後確定了一家。本來在春節前就可以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裡,但為了讓老母親在家過個年,等到春節之後,養老院卻因為疫情全面封閉了。

從一月底到現在,老段也時刻關注著養老院何時開放的消息,電話不知道打了多少通。但無論是養老院還是居委會、街道,最後的回覆都是一句話:“等通知”。

趙傑的母親今年83歲,曾經做過心臟支架,在元旦過後又安了一個起搏器。疫情期間老母親的生活基本是由趙傑和哥哥負責打理。兄弟二人都還沒有退休,單位也已復工,平時只能輪番請假。照顧過程中,趙傑感受著母親身體機能的衰退,心裡越發不是滋味。為了讓母親得到更專業的照顧,趙傑四處尋找醫養結合的養老院,最終確定了位於海淀的一家。但同樣因為疫情原因,一直沒能住進去。

現在,趙傑每天都會和養老院保持聯繫,也會給老母親每天記錄體溫,“就怕到時放開了,還要提供14天的體溫證明之類,我們實在耽擱不起。”

“很多家庭都在找保姆照顧老人,但現在保姆數量也是缺乏的,擁有老年照護知識和經驗的保姆更是稀缺。”諸葛龍鵬說。

保姆和養老院各適應一部分老人的需求,願意居家養老並且可以接受保姆的老人使用保姆,但並非所有老人都能接受這種方式,因為要住在一起,一些老人會感到彆扭,甚至在思想層面,一些老人可以接受住在公寓式的養老院裡,卻會認為家裡有保姆是孩子“不孝”的表現。

有空床,但新入養老院仍未開放

“春節之後,一般是過完正月十五,應該是一批老人進入養老院的高峰期。”春樹養老北京地區的資深養老顧問諸葛龍鵬說,他的主要工作是通過春樹養老旗下的“養老網”平臺,為想要進入養老院的老人篩選推薦合適的機構。

牛街民族敬老院作為條件較好的大型敬老院,之前共有224位老人在此長住,得益於良好的口碑,除了因看病等原因暫時離開敬老院,不少老人都在排著隊等待進入。從春節到現在這段時間裡有幾位老人過世,算起來一共有十多張空床,現在仍只能空著。

“國企敬老院的情況還好,”一位院長對記者說。但對於一些入住率相對低、正在開拓市場的養老院來說,“他們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房租、日常運營費用,日子會很艱難。”

某民辦養老院院長談到,“有些養老院自己具備不錯的條件,比如有獨棟小樓、小院可以用於暫時隔離,但現在也不能收新來的老人。”

有困難,換班護工出不來進不去

除了新入院,一些老人想要換養老院也無法實現,“有一位老人向我們求助,他本來住在一所口碑不錯的養老院,但疫情期間缺乏人手,讓他覺得不滿意。”諸葛龍鵬說。他挺同情養老院的情況,“平時的條件相當不錯,只是在疫情期間養老院封閉,讓回城完成隔離的工作人員,也無法投入一線工作。”

這個說法也得到了養老院方面的證實,“我是從大年二十七到現在,一直在院裡工作,沒出去過半步。”牛街敬老院護理部主任王雅傑說。

另一家養老院的院長介紹,由於長時間工作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不能見男女朋友,不能回去看望自家老人,一些護工也有了情緒。”這種情緒與老人的情緒會形成惡性循環,對養老院內的氛圍有著明顯不利的影響。作為管理者,也只能通過提供更多娛樂器材甚至零食來緩解。

養老院的“興趣班”也因此受到影響。本來會有一些社會工作者定期來養老院,為老人們開設興趣班如書法、繪畫等,他們來不了,老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又受到“避免聚集”要求的影響少了很多,同樣影響情緒。

一位養老院管理者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某老人家裡打算出售一處房產,已經找好買主。房產證上是老人的名字,便需要老人本人到房產交易所辦理一些手續。家屬與養老院多次交涉,也諮詢了民政部門,始終“躲不開隔離”。好在最終房產交易所工作人員頗為理解,帶著相關手續文件,親自來到了養老院門口,完成了一些並不複雜的手續。

“一開始為了避免接觸,我們什麼活動都不敢組織。現在情況好一些了,也不能讓老人一直在屋子裡悶著,我們就組織老人在院子裡,保持著距離做做廣播操。”王雅傑說。這和一些身體狀況好的老人平時可以遛彎甚至逛逛超市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有期待,需求已被關注情況正在反饋

老人們也會遇到不得不離開養老院的情況,即:看病。疫情防控期間,一旦走出養老院,必須接受14天隔離才能返回。位於天通苑的華方經典養老中心,是西城區多家養老院用於老人因看病、回家過年等原因,臨時離開養老院後、返回之前的隔離點。記者以市民身份向這家養老院諮詢,對方表示已有不少老人在這裡經歷隔離後返回西城區的養老院。

按照目前的規定,老人若在養老院中患病,需要一些與平日不同的手續:養老院發現老人身體狀況異常後,會通知家屬,家屬將老人接去醫院時隨身攜帶老人近日身體狀況尤其是體溫狀況的數據。在經醫院治療後,返回養老院前要前往隔離點進行兩個星期的觀測,每天記錄體溫。在符合條件後,養老院方面會配合家屬向上級部門報備,之後便能返回養老院。有條件的養老院可能會在老人回來後,再次讓老人在居住區中隔離14天。

鑑於此,有想送老人去養老院的家屬認為,家裡一定比醫院更安全,既然去過醫院的老人經過隔離可以返回養老院,從家裡新入院的做法應該儘快開放。

“最近看到新聞說,長三角地區的養老院已經恢復開放了,四川省也恢復了。面對現實的需求,還是呼籲有關部門關注老人和家屬們的感受,在推進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能夠適當修改辦事方法,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諸葛龍鵬說。

對於居民們的意見,記者以市民身份諮詢了一些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均表示,能理解市民們的心情。海淀區一位民政工作人員表示,“前幾天聽說市裡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東城區一位民政工作人員說,目前他們也接到一些類似的反映,已將情況反饋,希望市民理解特殊時期的情況,耐心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