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每天都會刷刷最新的新聞,關於求職招聘的消息也不少,因為疫情的影響,招聘單位縮減職位,加上現場招聘會的無法舉辦,今年的求職者就業壓力倍增,企業也很難招聘到優秀人員,

“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悄然而至。

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眼前的這一幕似曾相識,我是2009年的應屆畢業生,那年正處於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找工作時自然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那個時候,但凡只要有一份工作,不管合不合適,先拿下再說。當時的我,幾乎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畢業11年了,我也實打實地成為一個職場“中年人”,之前對“中年”這個詞有過抗拒,現在也平靜地接受了。今年的我,站在一個擁有穩定工作的從業者角度來看,因為疫情以及多方面考慮,我發現求職就業這件事真不容易,甚至比11年前毫無任何工作經驗的時候還要難。

關於疫情期間的求職者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我有如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擴大求職就業面,普遍撒網重點捕魚

機會總是穿著危險的外衣,這次受疫情影響,經濟整體下滑,儘管很多私企、外企減少人員招聘,甚至於裁員,但是國家為了維穩就業,國企、事業單位今明兩年雙雙對畢業生擴招

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更多的就業機會將向高校畢業生傾斜。所以,對於今年的求職者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來說,進入國企、事業單位會非常有利。

二、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職業規劃

在我們身邊,很多人找工作像無頭蒼蠅般隨波逐流,去哪裡只能聽天由命。兜兜轉轉幾年後,回望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有一團亂麻,慘不忍睹。於是,“35歲失業”,“中年危機”這樣的字眼也變得無法避免,好像自己的各種狼狽與不堪都是因為年紀這個原因,恨不得時間停留在25歲,靠著青春來保住飯碗。

同時,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小群人,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長遠可行的規劃,努力把自己職業生涯沿著自己預先鋪好的軌道發展。更有穩紮穩打,從底層走到高層的總監。對這些人來說,既沒有35歲失業,也沒有中年危機,有的只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牢牢把控,以及從一個目標邁向下一個目標的努力和堅持。

由此可見,詳細可行及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每一分每一秒對我們求職者都至關重要,磨刀不誤砍柴工,做好每一步的規劃,正是職業生涯順利發展的推動機。

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三、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靜待合適機會

疫情期間,減員、裁員這些名詞再度出現,但是無論你做什麼崗位,業務能力才是你的鐵飯碗。若你還沒有看清這是事實,還把“穩定”寄託在公司上,在崗位名頭上,寄託於你無法控制的外部機遇上,想想你所謂的穩定是否能給你持久的安全感?若你有了可辨識的專業優勢,你還會擔心被裁員嗎,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所謂專業就是可以被他人辨識的技能優勢。對於專業能力,有很多人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基礎性的工作缺乏專業,只有技術崗位才有專業性。但事實上基礎性的工作這方面做得優秀的人是鳳毛麟角,越是這樣的崗位,對人綜合能力的要求卻更高,對溝通協調能力,問題處理能力,為人處世能力,情商的考驗更多。

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四、轉變思路,打造自己成為“多行業”的從業者

未來的職場人士,不會再一棵樹上吊死,打造自己成為“多行業”的從業者是降低職業風險的最好方式。你可以有多重身份,比如我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飯店老闆,也是一個自媒體工作者,當你有多重身份疊加起來,你的職場才會更加穩固。

甚至於可以考慮自己創業等等。並不是說創業就是開個大公司,自己當大老闆。大到開公司,小到開個網店,甚至於弄個小攤子賣東西,都能算的上是創業。

疫情期間,對於處在風口浪尖的企業,招聘的環節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首先是面試方式的調整。疫情期間,為了不要給各方面防控工作帶來麻煩,面試最好採用電話面試加視頻面試。具體的面試次數可以根據實際崗位情況來進行,具體的面試方式可以採用簡版結構化面試,面試官需要用心設計整個面試流程以及相關提問與細節。

其次是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確實需要進行面對面面試的,預想做好相關疫情防控措施。對面試人員背景信息調查,看面試人員是否在近段時間與相關患者有接觸,如果沒有的情況下才確認面試。面試的場所、物資、清潔等消毒環節要做到位。

疫情影響,“史上最難求職就業季”來臨,求職者和企業該何去何從

最後是員工入職情況。在疫情期間最好不要進行員工入職。如果需要進行入職,需要詳細調查人員的背景信息,如果人員通過了隔離期、通過了相關檢測,在出具相關證明之後,確保人員是健康狀態時才可以入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