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作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菲利普羅斯的作品幾乎獲得了除諾貝爾之外的所有重要的文學大獎。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批判性,批判的就是當代美國,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表現越戰後美國的“美國三部曲”,《我嫁給了一個共產黨人》、《人性的汙穢》以及《美國牧歌》。我曾經花了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把《人性的汙穢》看完,又把電影看了。現在正在閱讀的是《美國牧歌》,但相比於原著,電影肯定是更有畫面感,也相對來說更容易理解一些,所以先把電影拿來看了。原著可以慢慢讀。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美國牧歌》,從表面意義上來看,這個名字展現的應該是優美與自然並存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但任何人都知道這樣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就像《人性的汙穢》裡最後一幕場景一樣,在悲劇發生之後,才留下一個蒼茫而孤獨的背影,在厚厚的冰層之上垂釣。《美國牧歌》依舊如此,故事的最後所留下的,依然是一個孤獨的背影,一個一生都與自己的命運和家庭抗爭的女孩,眼看著自己父親的棺木——躺臥其中的父親,用盡一生的時間跟不知道什麼人在爭奪自己的女兒,最終敗下陣來。

《美國牧歌》的主人公“瑞典仔”西莫·黎沃夫是一名優秀的猶太青年,體育明星,只要他從事任何體育項目,都能夠取得星光一般的成績,耀眼非常。他並沒有在體育這條路上走下去,而是參軍加入投入二戰,那時候已經是二戰的末尾,他幸運地毫髮未傷地回來,娶了獲得“新澤西小姐”桂冠的朵恩,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兒,不久之後還順利繼承了父親的手套工廠,一個妥妥的人生贏家。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我曾經開玩笑似的問過一個朋友,所謂的“American Dream”究竟是“美國的夢”還是“美國人的夢”。朋友說,應該是“美國人的夢”,對此我深表贊同。在我所知的關於美國的觀念裡,社會向所有人敞開機會,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成為人生贏家,這是典型的美國人的故事。當年威爾史密斯的《當幸福來敲門》便是最典型的美國夢的闡釋。但如果真的細究,所謂的美國夢,人們追求的大抵還是一個表面光鮮的榮耀,其中主人公自己內在的辛酸和苦痛,恐怕也只有自己可以體會了。

電影延續了原著的敘事角度,以祖克曼的回憶的方式來講述瑞典仔的故事。而在最開始,他是以一種無限憧憬的方式來描述瑞典仔的。瑞典仔多麼年少有為,光芒四射,祖克曼作為瑞典仔的同齡人,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與瑞典仔成為朋友。瑞典仔無論是體育還是家庭抑或事業,多少年來都為祖克曼所羨慕,一直到他已經60多歲,來到一次同學聚會。在這次聚會上,他從瑞典仔的弟弟那裡得知了他的去世,以及這個人生贏家的另一面。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前面敘述的瑞典仔的所有經歷確實沒問題,他繼承了家業,有美麗的妻子和女兒,如果故事到這裡就戛然而止,那簡直就是羨煞所有人。但時間不會就此停止,故事也不會就此打住。這個在二戰之後建立起來的家庭,要經歷黑人人權運動,要經歷越戰,要經歷千瘡百孔之下蓬勃發展的美國社會。美國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似乎永遠都無法解決的矛盾與衝突。

他們的女兒瑪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的。小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她口吃得要命。用心理諮詢師的話來講,就是她有一個當作“新澤西小姐”的美麗媽媽,這對她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她知道她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媽媽那麼漂亮,而她總想著怎麼讓爸爸更愛自己一點,而不是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媽媽身上。甚至有一次,她還做出了不符合她年齡的舉動,故意把衣服的揹帶放下來,讓爸爸一定要用吻媽媽的方式吻她。爸爸並沒有,而且很兇狠地教訓了她。從這時起,她就表現出了桀驁不馴的性格特點。她最喜歡的就是跟老師對著幹,老師問她的問題,她不僅不會回答,而且還會用更加奇怪的問題去反擊,讓老師下不來臺。瑞典仔和妻子朵恩雖然也經常教育她,但似乎效果並不大,尤其是女兒本身就把媽媽當成了潛在的敵人。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如果事情僅僅是家庭內部的矛盾問題,可能還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總會有辦法可以解決。但他們偏偏生在了美國社會運動最激烈的時候。故事的爆發點在一次看電視時,新聞裡突然出現了一名僧侶自焚的畫面,一個人被一團大火包圍被燒死的畫面突然之間映入了瑪麗的眼前,她崩潰了。她根本就無法理解為什麼那個人要燒死自己,不明白那些人究竟做了什麼。

美國當代史我並不是特別瞭解,僅僅從教科書和影視作品中窺視過一些信息,但也大概明白,這個號稱世界第一的大國自身內部並不和諧,甚至相當暴力。人們如何反對戰爭反對暴力呢?實際上只能用新的戰爭和子女的暴力。整個美國社會這像極了瑞典仔一家人,人生贏家的標籤之下,潛藏著隨時可能爆發的炸彈。這個炸彈就是女兒瑪麗。

自她在電視上目睹自焚事件之後,她走上了一條反戰之路,厭惡一切戰爭,關心起美國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而且身體力行加入其中。她痛恨白人欺壓黑人,說自己的父親剝削黑人勞工,深信“把戰爭帶回家鄉”的信條,甚至還自製炸彈,炸燬了她家所在鎮子上的郵局,郵局的老闆也不幸被害。然後,瑪麗開始了延續幾乎一生的逃亡之路。而作為父親的瑞典仔也不得不拋開一切,想要尋回自己的女兒。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女兒是無辜的,也用最大力量想要將女兒從不知道什麼人什麼觀念裡面奪回來。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女兒逃亡,不知所蹤,妻子也陷入精神崩潰當中,最終住進了精神病院。從精神病院出來之後,她決定徹底與過去告別。她不再像丈夫一樣費盡心力尋找女兒下落,她收了收心,給自己做了拉皮,學習藝術,甚至開始和別的男人調情(出軌)。而瑞典仔還是一如既往地在尋找女兒,即便妻子已經放棄了。面對鍥而不捨的丈夫,朵恩只能跟他說: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該放棄了。

瑞典仔當然不會放棄,他怎麼可能會丟下自己的女兒不管。無論是妻子還是弟弟,他們一再說的“let her go”(隨她去吧),並不會真的讓他放棄女兒。終於,他在一個破敗不堪的地方,看到了已經面目全非的女兒。此時的女兒加入到了一個印度教的一個小分支,想要徹底淨化自己,生活極其惡劣,而現在她已經不再口吃,可以自如地跟父親對話了。她講述了逃亡以來的所有故事,包括在逃亡芝加哥時被強姦的經歷,可能她之所以會加入印度教,也是因為她自此之後認為自己被徹底玷汙了吧。吃驚之餘的父親,忍著所有的傷痛,想要再次帶女兒回去,女兒拒絕了,而且再也未露面,一直到瑞典仔的葬禮。那時所有人都已經老了,幾乎沒人再想起去找她。她出現在父親的棺木之前,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無論她正面如何,在心裡——她的心裡和所有人的心裡,早已經殘缺不堪。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瑞典仔依然還是守住了他的美國夢的,如果美國夢指的是中產階級的生活條件,但他的美國夢也是被摔得粉碎的,分崩離析的家庭引不來他對自己人生的任何驕傲。他的一生,往大了說,是象徵著美國夢破碎的一生,往小了說,是他拼盡全力與命運爭奪女兒的失敗一生。他的命運並非個例,用一位豆瓣網友的說法,他是美國精神史的病理切片。美國夢病了,美國人病了。

其實病的不僅僅是美國夢和美國人,而是整個世界,以及整個世界對待人生的方式。誠如電影和原著的名字“美國牧歌”,人們想要追求的是田園牧歌,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傷痕累累。瑞典仔就是每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