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幸看到了山下老師的《斷舍離》,第一眼被吸引的其實是書名,簡單的三個字蘊含的卻是三種不同層次的含義。打開書細細品讀更是被山下老師獨特的社會視角及見解深深震撼,一鼓作氣讀完了全篇。

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html

山下老師的《斷舍離》更進一步,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梳理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我便在那時開始意識到,如果只是物質上的“斷”和“舍”,而沒有在心中確立“離”的精神高度,內心還是會常常糾結。

按照心跳的節奏去做事,是的,這是我停下來的意義。我需要停下來,去感受生活。

知名演員陳數老師如此評價自己對《斷舍離》的感悟,並且將字面的含義昇華並滲透到工作生活中的細節。推掉了不必要的的劇本,開始主動停下來的日子,並從“慢生活中”聆聽內心的聲音。接受自己的興趣使然去看話劇、看書、寫筆記等,做了“時間的暴發戶”,哪怕是發呆也是在按照心跳的節奏去生活。

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全書整篇分為四個章節,分別從“斷舍離”的字面含義到深層次的精神觀念的“出”字,結合實際的人物案例來幫助指導我們如何做到俯瞰式思維——高視點·寬視野·深洞察,實現真正意義上“自在·隨心”的生活之路,成為“怡然自得”的自己。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浮躁的心理慾望驅使下我們往往分不清想要、需要、必要。對物質的佔有感心理遠大於對物品的欣賞。我們無邊際的購入,無法捨棄的原因有三種:

  1. 消費型社會里洪水般的物量。同事美美是95後的典型代表,喜歡收藏星巴克的藝術杯子,每次只要有新品發佈,無論價格高低都會想辦法收入囊中。上週五去她家裡聚餐,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展示架上滿當當的各種杯體,但是這些“被打入冷宮”的過季單品無疑都被厚厚的塵土所覆蓋,美美的理由很簡單:“失去了新鮮感扔了可惜”。
  2. 物品被過度製造、被過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作為消費者,每天海量的銷售廣告衝擊、物流的便捷、上門服務的發展讓所有商品都變得觸手可及。上週五睡前一個偶然的廣告,讓自己迅速成交了一個衣櫥裡“想要”的連衣裙。其實沒有被他人強迫購買,而是自願納入,心理作祟乃是首因。
  3. 對居住空間的考量不足。當決定邁出斷舍離的第一步才發現,自己狹小的抽屜、衣櫥都被滿滿的雜物所佔據,其實這些閒置跟丟掉的垃圾相比,只是“室內”、“室外”的不同。
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物質過剩的現代人總是一邊感嘆著“東西難收拾”,一邊視若無睹地過日子。斷舍離認為這樣的人就像是:

本來能在乾淨的溪流瀟灑暢遊的香魚,逐漸變成了水槽淤泥口邊困頓窘迫的鯰魚。

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自己變成了一條鯰魚,找不到本來就存在的進出水口,被形形色色的東西和廢棄物包圍著,困在水槽裡,整日一籌莫展……

我們生活在“事物隨意滲入生活空間”的年代

人們總是習慣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了作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人生是一個有“進”有“出”的過程。比如寫作,當大腦裡一片空白沒有知識儲備時是很難有產出的,即使有作品質量也不高;但是當不斷的堅持輸入並總結歸納筆記後就會有高質量的輸出,心情也會跟著愉悅。

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進,則出。出,則進。然後,再出。這一簡單的生命機制隱藏著巨大的力量:左右人生。提升“人生的新陳代謝機制”。迴歸本真,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 清除執念,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

小北有自己的姐妹團。說起購物她也很感慨:“其實好多次並不是真正的自己想要將物品納入,而是圈子的影響力。比如姐妹們大部分都是30萬以上的代步工具,那自己10萬左右的汽車肯定是不能融入的。”人作為一個社會的載體,或多或少都會被圈子的認知感所影響。你的圈子越廣,就越容易生活在別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經常有人盲目攀比效仿他人的生活,或者在購物季衝動地買買買,其實這都是對自己真正的需求認知不夠,心中混亂的執念往往也會映照在生活環境中。

那麼何不先從淨化自己的圈子開始,選擇正能量、積極向上的生活交際圈,中“斷”、“舍”棄、“離”開負能量爆棚的人際關係,做回自己,來一場從物質到觀念的深層次淨化。

  • 清除閉塞感,疏通人生路

“有舍,便有得”,是千真萬確的。做為二胎寶媽的我,過去的時間每次被工作困擾久久不能擺脫現狀,帶回家的負面情緒是對孩子的不耐心、不理智;對愛人的苛責、冷暴力。當開始執行“1out1in”法後,綜合評估利弊,痛快的辭職暫時迴歸家庭。閉塞的家庭氛圍開始逐漸疏通,恢復流動,改善了與孩子的疏離感;解決了與愛人的矛盾,也會逐步帶來其他的變化。

  • 引導現在的自己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和決斷

斷舍離,是清爽流暢感的“場”“空間”“時間”的創造方法。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視視點,而是:我想要什麼樣的狀態?空間想要什麼樣的狀態?從俯瞰全局·整體的角度來理解斷舍離。它不僅僅只是“收拾東西”。

我們90%的人可能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很難說“NO”,尤其是越親近的人,但是這樣會讓自己很痛苦,因為在違背本真意願的情況下選擇接受內心是拒絕的。

我對門鄰居平時關係不錯,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彼此都很融洽。但是每次她過來借車時我都很排斥但是礙於情面總覺得張不開口。山下老師說:我們生活在“事物隨意滲入生活、空間”的年代,內心更想追求怡然自得的生活軌跡。所以當她再次提要求時我勇敢的說了“不”,本以為會很困難,當時當真正說出嘴時那種痛快感是不言而喻的,甚至一整天心情都是愉悅的。

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如果把有進不出比喻成身體機能的“便秘”那我們就不難理解了。所以拋開雜念,定時、定期給自己生活、心理減壓未嘗不是一個良策。學會給身心“留白”,用心聆聽內心的聲音。

人生路上你是在做精神的減法,還是物質的加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