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前段時間經人推薦,觀看了一部2014年的美國電影《爆裂鼓手》,僅聽影片的內容簡介,就覺得合我胃口,看過之後也的確沒令我失望,今天就分享一些我本人的觀影感受。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首先,這是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沒有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晦澀燒腦的劇情,故事主線單一,角色也較少,但卻能從頭到尾死死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因為影片基本每隔幾分鐘就會冒出類似於“TMD”或者“fuck”之類的詞彙,並且還是以極大的音量吼叫出來,讓你想走神都不容易。

電影講述的是19歲少年安德魯,以傳奇樂手查理·帕克為標杆,一心想成為像他一樣的頂級鼓手。

於是他進入正規樂隊,並結識了學院裡聞名遐邇的魔鬼導師弗萊徹。而上文提到的類似於“fuck”這種充斥全片的高頻詞彙,也基本都出自這位導師之口。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所謂魔鬼導師,絕對名副其實。弗萊徹本人也渴望培養出查理·帕克那樣的頂級鼓手,於是便對樂隊裡的每一個樂手進行慘無人道的訓(折)練(磨)。他不允許任何人出現哪怕最細小的失誤。

為了達到心中的預期,他會毫不手軟地對人拳腳相加。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會直截了當地問候對方的父母。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或者乾脆讓你滾出樂隊。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主角安德魯在每天高強度的魔鬼訓練之下,雙手暴裂出血。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但這些在弗萊徹眼中一文不值,別說雙手出血,你就算雙手斷了,只要達不到他的要求,一樣把你罵得狗血噴頭。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就是:不看過程,只認結果。

而這種訓練方式也的確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林肯中心舉辦的音樂比賽上,弗萊徹率領的團隊榮膺冠軍。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而在後來的一次演出中,安德魯為了不遲到,開車在公路上疾馳,以至於慘遭車禍,險些喪命。打鼓的時候,安德魯的頭和手都在不停地流血。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然而這一切絲毫打動不了弗萊徹,演出結束時,弗萊徹只是冷冷對安德魯說了一句“你完了”。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安德魯在忍無可忍之下,如同野獸一般撲向弗萊徹,對他揮拳痛擊,並瘋狂咒罵。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結局是安德魯被開除回家。

通觀全片,也許會有人把弗萊徹的所作所為定義成“工匠精神”,同時還不忘給自己灌兩口毒雞湯。

但在我看來,弗萊徹根本就是個沒有人性的老混蛋!

他的一言一行與所謂的“匠心”沒半毛錢關係,完全出於一己私心。

他一心所想,都是讓自己的團隊不斷奪冠,都是為了培養出下一個查理·帕克,根本不在乎你是否能承受他的訓練方法,甚至不在乎你的死活。

片中安德魯有一次問弗萊徹,你的方法會不會太過分,使得一個原本有望成為查理·帕克的樂手,反而因為氣餒而退出?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但弗萊徹仍舊固執己見地說:下一個查理·帕克根本就不會氣餒。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這番話讓我明白了,弗萊徹完全就是在一廂情願地壟斷對於查理·帕克的解釋權,只有他才有資格定義查理·帕克是個什麼樣的人,經歷了什麼樣的訓練,哪怕查理·帕克有可能並不是他臆想的那樣。

而安德魯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在影片的最後,安德魯與弗萊徹再次合作,這回安德魯完全無視弗萊徹的存在,按照自己內心的節奏與旋律去演奏。

而樂隊裡的其他人也受到了安德魯的感召,跟著他的節拍走,把弗萊徹孤零零地晾在原地。

看到這一幕時,我會心一笑,總算長出了一口惡氣。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對於弗萊徹這種人,我很難產生任何好感,只能用8個字評價他:大奸似忠,大偽似真。

他的那一套訓練方法,如果換他自己去做樂手,恐怕連他自己都承受不了這種變態的折磨。

凡事都要講個度,嚴格要求與精益求精,這種精神當然要具備,但過分的嚴苛只會招致受訓者的心理反噬,會抹殺樂手對於音樂的最本初的興趣。

每當他們訓練之時,絕不會去充分享受這個過程,而是將其視作負擔。

高壓之下,即使偶爾獲得一兩次的冠軍,但這份榮耀又豈能長久?

清晰記得大一那年,我也曾給自己制訂了精細而又嚴苛的學習計劃,每天幾點做什麼,應該做到什麼程度,一五一十,規劃得井然有序。每天生活在忙碌與規則之中,享受著充實帶來的快感。

以至於多年後,當我偶然看到一位清華學霸的學習規劃表時,瞬間就想起了當年的我自己。

切莫效仿《爆裂鼓手》,做事當有持久的動力


一學期的嚴格要求,的確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讓我榮獲一等獎學金。但從第二學期伊始,我卻怎麼也打不起學習的精神,方方面面都無法恢復上學期定下的制度。原因很簡單:上學期把精力和體力透支過度,導致難以為繼。

你可以認為我是沒有人家清華學霸的毅力,這我自然也承認,但凡有人家的毅力,我不早上清華了嗎?

但你總不能要求天底下所有人都是清華學霸吧?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需要去探索一種學習或者做事的持久的動力,用時髦話說就是:可持續發展。

打小兒我們看的各種影視劇作品,總是喜歡宣揚這樣一種題材:一個貧困山村的小夥兒,奮發圖強,天天學習到凌晨,最後考上了清華北大。然而卻鮮有影視劇去探討他們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習的方法。

公眾媒體就是這樣,熱衷於煽情,卻不喜歡探討技術類問題。

試想,青少年從小在這種影視環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會認為:只要我發個毒誓,只要我學習不要命,天天像瘋狗一樣的搞題海戰術,就能像影視劇裡演的那樣,也考上清華北大了。根本不需要去思考學習方法之類的問題。

然而這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只會導致一個結果:用打鐵的力氣,幹繡花的活兒

我本人也曾深受這種思維模式的毒害,一度導致我幹啥啥不成。

而經過多年的反思與歷練,現如今總算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並且可持續的做事方法,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的本職工作是高中數學老師,去年9月在備課的過程中,曾有相當一段時間處於心浮氣躁的狀態,從早到晚都不想備課,也不想做題。

每次凝神做四五道題就煩了,剩餘的時間就漫無目的地晃來晃去,無所事事。每天大把的時間都這樣浪費掉。

看著案頭堆積的厚厚一摞並且一字沒寫的教輔書,我偶爾冒出一個念頭,我感覺桌上有這麼多教輔沒心情做,而電腦裡也有一堆影視劇沒時間看,乾脆,何不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同時做,一邊看電視劇,一邊做題。

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做題煩了的時候,抬頭看兩眼電視劇;電視劇看膩了的時候,再低頭繼續做題。

剛開始也就是嘗試一下,沒成想這一試就堅持到了現在。案頭的教輔一本本做完,電視劇也一部部全看。

有一次我跟別人說起這種做事的方法,對方問我,那你最後肯定只顧著看電視劇了,題一道都沒做吧?

我回復他,恰恰相反,我是題也做完了,電視劇也看完了,比單獨做題或者單獨看電視劇的效率高得多。

而通過這個例子,也是想跟大家闡明一個理兒,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要儘快地找到一種“原始驅動力”,說白了,就是持久的興趣

而這種東西最容易在十歲以內的少兒身上產生,這就是為什麼少兒可以每天坐在鋼琴前6個鐘頭不動身,但成年人卻做不到。

一旦找到這種持久的興趣,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護它,在學習和做事的過程中,凡是破壞這種興趣的行為,一概不要有。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極度反感弗萊徹的原因,他的那一套訓練方法恰恰是從根兒上破壞一個人的“原始驅動力”。

最後,衷心祝願各位讀者朋友都能儘快找到自己的驅動力,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在職場中快速升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