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泊美宣佈退出線下渠道

洗牌的前兆。

文|芋圓

今日(4月16日),資生堂旗下泊美品牌官方發佈聲明,宣佈決定終止在中國線下渠道的銷售,仍保留以天貓、京東為主的品牌線上渠道,並計劃在未來進一步擴大線上渠道的佈局。

剛剛!泊美宣佈退出線下渠道

▍泊美官方聲明

聲明發出後,青眼第一時間聯繫了資生堂中國,對方回應稱,此時決定停止泊美線下渠道的銷售,集團是為了“集中更多的資源推進重中之重業務的產品創新與事業開展,集中培養主力品牌,強化品牌組合。”

值得一提的是,泊美是資生堂集團在中國推出的第一個本地化品牌,也是資生堂進入化妝品門店即CS渠道的首個品牌。換言之,中國大部分化妝品店是從泊美開始瞭解資生堂的。

線下大勢已去,轉戰線上

公開資料顯示,泊美成立於2001年,是資生堂集團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本地化大眾護膚品牌。截止撤出線下渠道前,泊美在線下的佈局包括化妝品專營店、百貨專櫃、屈臣氏以及單品牌店。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依靠化妝品專營店成長起來的品牌,相關數據顯示,泊美在2012年時,就已經簽約國內8000多家化妝品專營店。另據泊美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泊美在全國共擁有206家百貨專櫃。據瞭解,早期泊美在化妝品店、百貨渠道獲得爆發式增長,尤其是2012-2013年泊美經歷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巔峰。

剛剛!泊美宣佈退出線下渠道

▍泊美百貨專櫃

不過,2015年前後,隨著韓妝的衝擊,以及本土美妝品牌的崛起,以泊美為代表的日系大眾線品牌優勢不再,此前化妝品門店的“引流名品”逐漸開始被邊緣化。據資生堂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泊美的銷售業績經歷了兩位數暴跌。

自2016年起,泊美在中國市場開啟了一系列的年輕化轉型,包括簽約當紅代言人、調整產品線、升級櫃檯形象等舉措。與此同時,資生堂也不斷下調泊美、悠萊等品牌在化妝品專營店的供貨折扣,2017年,泊美供貨折扣由7.2折調低至5.2折,以促進線下渠道的銷售。然而,青眼此前通過調查發現,泊美的這一系列舉措並未奏效(詳見《WASO登陸中國,泊美會淪為資生堂的棄子嗎?》)。

此外,2018年,泊美在中國開啟單品牌店計劃,當年共開出了兩家單品牌店。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化妝品本部部長野田雅裕當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2019年泊美還將開出3-5家單品牌店。然而,這一計劃僅一年多就隨著泊美全面退出線下渠道的決定而擱淺。

目前,泊美線上渠道的銷售同樣表現平平。泊美天貓旗艦店共有83件商品在售,產品均價在100-200元左右,店鋪銷量最高的一款保溼水乳套裝,月銷量僅1200多筆。不過,在全面撤離線下渠道的同時,泊美未來將加大對線上渠道的投入。資生堂中國在回應中稱,泊美線上銷售渠道(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仍然保留,未來還將授權更多的線上渠道。

剛剛!泊美宣佈退出線下渠道

▍截自泊美天貓品牌旗艦店(4月16日截圖)

對於泊美退出線下渠道後,將如何處理現有門店貨品庫存的問題,泊美湖北代理商利標集團董事長陳雲標回應青眼稱,暫時還未接到資生堂的處理辦法。“但他們會處理好的,預計明天會把處理方案的通知發給我們。”陳雲標向青眼強調。資生堂方面也表示,“這屬於營業計劃範疇,暫時不便公開。”

名品出逃化妝品店

對於泊美此番全面放棄線下渠道,青眼創始人蔡朝陽認為,泊美近幾年經過不少次的調整,調整的主要方向是年輕化和性價比,但這兩點都不是化妝品專營店的優勢。“這個渠道首先要的是利潤、政策和服務,這跟泊美未來的品牌定位是不一致的”,因此他認為泊美此次重新調整渠道,對品牌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線下渠道不斷萎縮的困境後,2018年昔日面膜龍頭品牌美即也幾乎全面撤離線下渠道,轉戰線上。目前,美即在線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單品月銷量超過1萬多筆,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也重新獲得了消費者的口碑認可。

毋庸置疑,大幅減少中間環節的線上渠道,讓品牌有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去投入研發,打造高性價比的產品。美即近年來也不斷研發出創新單品,並推動了膜液分離式面膜在市場上的走紅。值得一提的是,昔日美即普通面膜在化妝品店的售價為10元/片,如今在其天貓旗艦店,普通面膜的售價約5元/片,安瓶面膜的售價約10元/片,促銷活動時通常還會給到消費者更優惠的折扣。

蔡朝陽認為,名品撤離線下渠道會逐漸讓消費者形成“知名、高性價比、年輕化的品牌都在線上”的消費心理;此外,失去名品的化妝品門店不得不重新調整品牌結構,通過加大貨品更新的頻率,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事實上,作為從化妝品店渠道成長起來的品牌,美即、泊美等陸續退出線下渠道,除了自身經營的原因之外,也給行業釋放出一個信號,線下渠道遭受疫情的打擊可能是暫時的,但知名美妝品牌加速向線上轉移,或將推動未來化妝品店渠道的洗牌。

剛剛!泊美宣佈退出線下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