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鼓勵回遷是政府的想法,是否回遷是企業的考量。企業的全盤考量絕非一筆搬遷費,而是自身的未來發展,甚至存亡。對於美國政府的構想、日本政府的政策,不妨先看看,讓子彈飛一會兒。


文/《汽車人》評論員 趙英


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一直不乏聳人聽聞的做秀、腦洞大開的想法、古怪清奇的創意。特朗普總統帶頭在推特上滔滔不絕,語不驚人死不休。近來,在美國飽受疫情折磨之際,特朗普內閣的高管似乎全然沒有把心思放在抗疫上,打壓中國仍是他們的中心議題。


據路透社及彭博社等外媒報道,前幾天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總統經濟顧問勞倫斯·庫德洛(Lawrence Kudlow)表示,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immediate expensing)。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庫德洛對福克斯商業頻道表示:“說到讓企業迴流的政策,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可以將(他們的)迴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如果說庫德洛的言論,還體現為一種構想,那麼日本政府緊接著推出的政策,就體現為具體的政府計劃了。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的總額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中,包含“改革供應鏈”項目,專列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資金,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把生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2435億日元中,2200億日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遷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工廠轉移至其他國家。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美日政府鼓勵企業回遷的構想與政策,相互呼應,發人聯想。從國際政治角度看,筆者認為此次疫情使美日兩國飽受抗疫醫療設備、藥品的供應鏈難以掌握,抗疫物資供應捉襟見肘之苦,可能加速了美日政府在這方面採取行動。藉此機會達到削弱中國製造業、壓制中國發展的目的,則是美國政府的一貫戰略,屬於題中應有之義。當然,當下美聯儲大水漫灌,日本政府繼續量化寬鬆,政府要為多印出來的票子找個出口,也可能是類似構想、政策出臺的動因。


美日政府構想與政策的宣示,引起了我國某些人的擔憂。有些人還以此否定我國的外交政策,弦外有音地說:“現在好了,外資都嚇跑了(大意)。”似乎中國就應該俯首帖耳地作美國的附庸。因此,有必要略作分析與評論。


外企對華投資,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市場、軟環境(包括法律制度、對外企的政策、外貿、外資政策等)、基礎設施的完備(例如,電力、水、交通設施等)、產業鏈條的完整、全要素的研發和生產成本。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對於全要素研發、生產成本,筆者想多說兩句。所謂全要素研發、生產成本包括:用工成本、技術人員成本、物流成本、能源/資源成本;交易成本(政府辦事效率、市場效率等)。


從全要素研發、生產成本角度看,庫德洛的構想、日本政府的政策,就過於簡單了。美日政府的計算,只是企業單純進行空間搬遷的一筆小賬,企業真要為了一筆搬遷費就跟著政府跑,那樣的企業估計到哪裡也要破產吧!


從需求角度看,企業脫離全球主要市場,由巨大國家市場內部的商品提供者,轉為市場外部的供貨商,不僅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關稅、物流、倉儲),而且難以保證市場內部利益相關方的鎖定與合作。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筆者之所以進行簡單的經濟學分析,是想說庫德洛作為美國最高決策者的經濟學顧問,實在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特朗普總統的幕僚,對經濟問題不夠精通,但滿腦子冷戰思維。特朗普總統的前一位經濟顧問,在經濟學上的造詣遠高於庫德洛,但由於與總統意見相左,掛冠而去。另一位顧問納瓦羅則是以小說筆法,寫作學術著作的人。因此,經常有很美好,但難以實現的構想出現。


構想與政策似乎很完美,但如何實現、能否實現,則存在很大問題。僅從經濟分析角度就可以看出,即便有些企業撤出,也不必驚慌。筆者在此只從經濟角度,重點以日本汽車企業為例,稍做分析。


日本汽車企業謀劃把產業鏈遷出中國,自SARS疫情之後就開始了。其後,在“釣魚島風波”中再度出現。所謂“中國+1”戰略,就是指在堅持中國現地生產的同時,在東南亞再佈置一個“備胎”。經過10餘年努力,效果如何呢?日本汽車企業總體上持續增加了在華投資,整車項目持續擴大規模,零部件項目有增無減。在汽車新能源、智能化技術革命中,日本汽車企業在華投資的深度日趨增強。因為中國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也處於領跑地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電池生產國,並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例如,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難以想像日本汽車企業會歡呼雀躍地響應政府號召,大規模迴流。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當然,為了獲取幾個拆遷費的小錢,放棄世界最大的市場,放棄世界最低廉而優越的工程師隊伍,放棄世界上最優的基礎設施,回到日本的企業也會有,但不會太多。即便離開中國,相當一部分企業也會進軍東南亞國家,因為那裡相對成本低一些,主要距離中國近,還是以中國為重心。


從汽車產業運營特點看,如果要實現“精益生產”,低成本、無倉儲、高效生產,配套企業與整車企業的最佳距離是半徑不超過300公里的供應貨圈。否則,難以保證正常運營。從這一角度看,即便有回遷,也是運量不大,但價值較高、通用性較強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可能有此想法。


總之,鼓勵回遷是政府的想法,是否回遷是企業的考量。企業的全盤考量絕非一筆搬遷費,而是自身的未來發展,甚至存亡。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美國面臨的問題同樣如此。自奧巴馬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提出“再工業化”,成果寥寥。還需要中國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去幫助振興玻璃工業。原因很簡單,隨著美國產業結構的脫實向虛,美國發展工業(尤其是傳統工業)的基礎已經沒有了(包括基礎設施和工人)。


從全球抗疫狀況看,中國已進入疫後恢復期,美日疫情尚未見頂。此時,企業家如何選擇,不需要很高的智商。


即便有美日企業遷回,對中國也是利弊相關。中國固然會遇到某些困難,但從長遠看,將促使中國產業鏈條更加完整,更加安全可靠。


最後筆者想對那些擔心外資撤離的好心人說,從資金角度大可放心。自21世紀初,中國已是資金淨流出國,沒有擔心的必要。中國之所以仍歡迎外企,是因為外企可能帶來市場、技術。中國已進入了高質量利用外資的階段。


【汽車人】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對於美國政府的構想、日本政府的政策,不妨先看看,讓子彈飛一會兒。兩國的企業家倒是要用腦子想一想,走還是留?這是決定企業命運的問題。


當然,對於美國最高經濟智囊的想法,也不能當兒戲,因為他的言論說明了美國搞垮中國的戰略,是要推行到底的。正如筆者所言,中美之間,已經進入了戰略摩擦期。筆者估計,真正的較量當在7、8月份之後。那時疫情告一段落,某些國家就可以騰出手幹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了,各種輿論戰、外交戰、法律戰甚至戰爭威懾都可能輪番上演。中國要抓住這幾個月的時機,以底線思維,做最充分的準備。(文/《汽車人》評論員 趙英,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汽車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