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一、鬚生“四傑”之首、“老譚”遺珠——貫大元。

目前,公認的京劇前後“四大鬚生”共七位,分別是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馬連良前後兩榜俱標其名。然而,在1937年張古愚主編的《戲劇旬刊》中,還有鬚生“四傑”之稱,分別是貫大元、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老譚派鬚生貫大元(1897——1969)名列榜首。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貫大元成名極早,七歲便登臺唱《文昭關》,九歲於百代唱片灌製《黃金臺》,言菊朋、王又宸與其較之,都算是後來者。

貫大元先後跟隨賈麗川、賈洪林叔侄學藝,得叔侄二人傾囊相授。賈麗川是與譚鑫培齊名的京劇教師,有“臺上譚鑫培、臺下賈麗川”之稱。賈洪林是貫大元姨夫,更是長久傍譚鑫培的硬裡子老生,譚鑫培唱《沙陀國》去(扮演)李克用,必由賈洪林配演程敬思,賈洪林稱得上是最瞭解譚鑫培表演藝術的演員。賈氏叔侄可謂給貫大元打下了堅實的老譚派基礎。民國後,貫大元結識王瑤卿、餘叔巖,藝術上頗多受益。“通天教主”王瑤卿與譚鑫培久做搭檔,特為貫大元加工老譚派唱腔;譚鑫培入室弟子餘叔巖,則與貫大元互通有無,彼此交換過《別母亂箭》《戰太平》等劇目。

貫大元初娶名醜羅壽山的孫女為妻,後續娶名小生徐寶芳之女徐玉清為妻。徐氏生了3個女兒。長女、次女早年亡故,三女名貫筱瑛,筱瑛適尹星三,其長子即北京戲曲學校任教的尹培璽;大元長子

貫湧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二、藝德善美,為人師表——著名京劇教育家貫大元。

1908年貫大元與梅蘭芳、周信芳、林樹森等人在喜連成(即後來的富連成班社)科班搭班演戲。從1917年至1932年,貫大元在北京搭班演出劇目有:《罵曹》《賣馬》《陽平關》《黃金臺》《碰碑》《法門寺》《慶頂珠》等正工老生戲40多出,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1919年4至5月間,貫大元曾隨梅蘭芳首次東渡日本,演出劇目有《空城計》(孔明)、《烏龍院》(宋江)、《天女散花》(文殊)等。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作為老譚派藝術的重要集大成者,貫大元1950年應邀任教於中國戲曲學校(今中國戲曲學院),執教十餘年間,留下五十餘出老譚派劇目。在教學中他曾經強調“戲改要講究,而不要將就”。

同行對貫大元的表演評價很高,姜妙香、程玉菁等名家都稱讚過貫大元,他和四大名旦及徐碧雲均合作演出過。對他們演出時的不同特點都瞭如指掌,因此配合默契,珠聯璧合。1928年由徐慕雲編寫的《梨園影事》中對貫大元有“許蔭棠之堂皇,李鑫甫之工力,賈洪林之作派兼而有之”的評論。

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著名的演員,如孫嶽、王榮增、李鳴巖、魏克虞、楊韻清、孔雁、金桐、李春城、正泰、陳增堃等。

三、梨園傳奇、名伶滿門——三代京劇“貫”家。

1、貫紫林(貫永年)

貫紫林,男,京劇武旦,原名貫永年。

最初投奔到譚鑫培的次子處練武工,不久又拜在王懷卿門下學武旦(懷卿為名旦王蕙芳之父,又名王八十)。紫林在清光緒末年已享名於京師,其拿手戲為《青石山》、《搖錢樹》、《泗州城》等。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貫紫林與3歲王蕙芳合影

紫林初娶名伶陳桂亭之長女為妻,婚後生長子即著名譚派老生貫大元,大元剛3歲母親就病故了。後紫林又續娶張氏為妻,所生3個女兒:長女貫碧華(1907年出生),後適俞振庭之子俞步蘭(初習旦角後改小生),生一子即著名武生演員俞大陸;次女貫玉芝(1909年生),適名醜茹富蕙;三女貫玉秀(1911年生),適月琴師孫維忠(名笛師孫惠廷之子)。後紫林之續妻張氏病故,又續娶第三位夫人,亦姓張,婚後生二子三女。即名醜貫盛吉、名鬚生貫盛習,四女名鳳霞1917年出生,適於連泉,為名老生於世文之繼母。

2、貫盛吉

貫盛吉,男,京劇丑角,字昱昉,生於北京。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貫派創始人 冷麵笑匠貫盛吉先生

1920年與貫盛習同時入富連成科班攻文丑,師從蕭長華、郭春山等老師,先學婆子戲,如《梅玉配》(黃婆)、《鐵蓮花》(又名《掃雪打碗》飾馬氏)等,後又學方巾醜戲,如《群英會》(蔣幹)、《審頭刺湯》(湯勤)。舞臺實踐證明,盛吉習醜確能發揮其特長,這也說明蕭老慧眼識珠,能及時發現醜行人才,

“盛”字科的大丑孫盛武、王盛如、貫盛吉3人都很出名,但凡遇婆子戲均由盛吉出演。

貫盛吉一生搭的班不少,但以旦角班為多,如徐碧雲、於連泉、王玉蓉、言慧珠、許翰英、趙燕俠、葉盛蘭、毛世來、吳素秋、荀慧生、程硯秋等名演員都邀請盛吉合演。從表演上看不瘟不火,擅逗蔫哏,有“冷麵小丑”之稱。在唸白上,他嗓子好,響堂,嘴裡乾淨不帶髒字,而且巧用抑、揚、頓、挫,形成了一種詼諧幽默的“坑吃味”,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喜劇風格,據說有一次與王玉蓉合演《孔雀東南飛》,到了深夜織絹拿燈一場戲,飾演劉蘭芝的王玉蓉讓惡婆婆給逗得笑場不止,幾乎倒彩都要上來了。唱的方面也很有工夫,因為嗓子好,學誰像誰。20世紀50年代初盛吉搭程硯秋的班,北京廣播電臺常在晚間播放實況錄音,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尚存貫盛吉參演的劇目錄音資料有《英臺抗婚》、《荒山淚》、《青霜劍》、《鎖麟囊》等。

3、貫盛習

貫盛習,男,京劇老生,字昱旭,生於北京。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7歲開始跟父親練武工,跟大哥貫大元學打把子,還學會了《汾河灣》的娃娃生。父貫紫林曾請雷喜福、王福山給盛習說戲。1924年10歲和貫盛吉入富連成社科班學藝,初學老旦,因有武功底子又改文武老生,得蕭長華、葉春善等名師指導。蕭老常給盛習教授三國戲,如《舌戰群儒》、《激周瑜》、《群英會》、《借東風》、《取南郡》、《臨江會》等,戲中的孔明均由盛習擔任,後來蕭老又為他排了《五彩輿》(又名《大紅袍》),讓盛習飾戲中的主角海瑞,這說明蕭老對盛習的器重與關照。他11歲登臺演出,12歲演主角。在《群英會》中飾演諸葛亮,《伐東吳》中飾演黃忠,頗受讚譽。

出科後仍在富連成效力。1935年跟隨李盛藻等人去上海演出,盛習應工二路老生,當時曾被譽為“小林樹森”。得錢寶森、王鳳卿指教。他尊崇餘派藝術,苦心鑽研,技藝大進。在京、津、滬、杭、寧、魯、冀等地同臺演出,顯露藝術才能。他的嗓音寬亮圓潤,基本功紮實,在宗譚、餘的基礎上,借鑑馬派瀟灑飄逸、麒派穩健渾厚的表演,注意人物的刻畫,形成自己的風格。

1940年前後盛習正式應二牌老生的活,如在李世芳的班,首次貼演了《失空斬》;搭毛世來的班,與世來合演《武松與潘金蓮》(飾武松);搭金少山的班,與金合演《斷密澗》、《天水關》、《渭水河》;20世紀40年代末搭張君秋的班時間最長。與張合演過《探母》、《汾河灣》、《紅鬃烈馬》等生旦的對戲。這個階段盛習唱得很紅,跑的碼頭也多。20世紀40年代中期已成為二牌老生中的佼佼者。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貫盛習藝宗餘派,但同時也兼演高派戲、紅生戲及武生戲。不少名角均邀請盛習合作,除上述外,還有筱翠花、尚小云、梅蘭芳、程硯秋、王玉蓉、言慧珠、裘盛戎、陳永玲、李世濟等。

1955年加入河北省京劇團任演員、副團長。

貫盛習1934年11月21歲時結婚,娶著名武旦朱桂芳之次女朱毓芝為妻。婚後生三女一男,長女貫筱霞,次女貫筱貴,三女貫榴生,一子即北京京劇院老生貫鎮山

4、貫湧(貫喜琴)

貫湧,男,京劇編導、戲曲研究家、教師。貫大元長子。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自幼隨父學藝,攻老生。9歲入尚小云主辦的榮春社科班,改習旦角,藝名貫喜琴,師從尚小云、尚富霞。1949年初脫離科班,又恢復學老生。1950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選修班。1954年調入藝術研究室半工半讀,從師劉木鐸學習導演,至1956年正式畢業留校工作。從事編劇、導演、戲曲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創作了戲曲劇本有《娃娃店》、《徐公案》、《虎將雄風》、《擁有珍寶的女人》、《洪水之煉》等十多部。1978年以來在中國戲曲學院歷任教務處處長,學院附中校長、戲曲文學系主任、副院長等職。多年來發表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論著,如:《論王瑤卿》、《戲曲表演人才智能結構》、《戲曲教育學》等。

5、貫榴生

貫榴生,女,京劇武旦。貫盛習之三女。

1969年中國戲曲學校畢業,習武旦,師從邱富棠,畢業後分配河南省京劇團。

6、貫鎮山

貫鎮山,男,京劇老生。

「天使譚」他是須生“四傑”之首,其餘三人是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

貫鎮山演《碰碑》飾楊繼業

1960年畢業於北京市戲曲學校,出身於梨園世家,由其父貫盛習先生嚴格傳藝,刻苦鑽研。他酷愛餘派藝術,有名師於世文、錢元通、關盛明等的不吝教誨,在藝術造詣上功力日深。貫鎮山嗓音宏亮,唱法講究韻味,使聆聽者如聞洪鐘,如品名茶。他表演灑脫,戲路寬廣,所演的《大探二》、《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奇冤報》、《法門寺》、《打金磚》、《斷密澗》等劇目很受觀眾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