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鬆: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2015全球iphone攝影大賽金獎作品


2015年,熱愛旅行的80後男孩韓松,憑藉一張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耶尼清真寺前拍攝的照片,拿下了當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這時的他剛剛放棄單反相機,開始用手機拍照。而這次獲獎,無疑更加堅定了韓松的這一選擇。之後的幾年間,韓松堅持將旅行與攝影相結合,用一臺臺iPhone相機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紐約的街頭、里斯本的朝霞、重慶的江邊、莫斯科的地鐵……在這些照片中,奇異的光線與巧思的細節是永恆的主題。拋開笨重相機的束縛和壓力,韓松將敏銳的觀察力發揮到極致,在方寸之間創造著一個個視覺遊戲。在他看來,正是手機,“讓攝影重新迴歸了自己的雙眼”。

新浪圖片

韓松專訪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採訪、撰文:馬列(Q)

受訪:韓松(S)


Q-你開始用iPhone拍照是在2013年,此前也用相機拍攝嗎?

S-此前拍的不多。我是大學畢業後才開始玩攝影的,先用單反相機拍了一年,之後開始用手機拍攝。我特別喜歡旅行,經常從成都出發去川西和西藏,拍一些風景和人文照片。便捷性是我選擇手機攝影很重要的原因。此外,脖子上掛著一個很重的單反相機,對我和被拍攝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我不太喜歡這種壓力和束縛,手機攝影能讓我得到釋放。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莫斯科地鐵


我第一款可以拍照的手機是iPhone 5C,只有一個鏡頭,沒法光學變焦,畫面稍一拉大,基本上就沒法看了。不過,這幾年手機攝像頭的畫質提升非常明顯。2017年,我曾經參加了平遙攝影節自然生長的一個聯展,拿出了10張用iPhone 7P拍攝的照片,輸出了30寸左右,效果很好。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莫斯科地鐵


Q:你的照片開始為人所知,是從拿下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開始的。那時,你對手機攝影怎麼看?過了4年時間,看法有什麼改變嗎?

S:那時候我的想法很單純,只是希望自己用手機拍到與用相機一樣好的照片。這種感覺就像是讓攝影重新迴歸了自己的雙眼。

從2015年到現在,我更多是在學習並試圖拓寬自己審美的邊界。舉個例子,2015年成都的方所書店剛剛開張,經常會舉辦一些關於當代攝影的展覽,我在那時看到過馮立的作品《白夜》。那時的馮立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出名,而我也不太能理解那種照片,只是覺得:為什麼這麼難看?因為那些照片在大白天就用燈光硬閃街道上的人和物,完全不符合我當時腦海中的審美觀念。

但是到了現在,《白夜》卻已經成為了我最喜歡的當代攝影畫冊之一,每次翻看都讓我有一種“頓感”的感覺。最近這兩年,我越來越關注當代攝影,也逐漸放下了以前那種對審美比較狹窄的認知。現在的我不僅僅關注那些視覺審美的東西,同時也覺得攝影這條路是越走越寬了。


Q:你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在旅途中拍攝的,你覺得在旅途中更容易拍到好照片嗎?

S:我曾經是這麼覺得的——旅途中那些陌生的環境更容易刺激我去發現和創作。但是,我現在越來越喜歡在自己熟悉的城市裡拍攝,比如我的家鄉重慶和現居地成都。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江邊午後,重慶


在旅途中想要拍到好照片,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對未知場所的探求;而在熟悉的環境中拍攝,則會讓攝影師感受到一種再次發現的魅力。我覺得,中國現在的城市都處於一種不斷的、激烈的變化中,這種強烈變動著的東西很有意思,也很吸引我。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駛過的笑臉,成都


Q: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和日常生活中,拍攝難度是不是也會更大一些?

S: 好像是的。因為想要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發現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難度確實更大,也需要更敏銳的觀察力。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重慶睡衣


前段時間,我和另一位攝影師朱毀毀做了一個項目「川渝一家親,成渝世代仇?」,也是因此我才開始重新審視成都和重慶這兩座城市。當時,我們兩個人分別在這兩座城市拍攝照片,然後放在一起展示。印象很深的是,我在重慶江邊拍到了一個穿著大紅色睡衣的大媽,我一直追隨著她,直到登上岸邊的礁石,她才回頭非常兇狠地看了我一眼。而成都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我拍到了一個穿著粉紅色圓點睡衣的女人牽著兩隻狗走在路上,眼神中有些慵懶又有些高傲。我覺得,像這些特別細微的細節,就更容易被長期在那裡生活的人抓捕到。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成都睡衣


Q: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旅途中,你覺得自己最常被什麼物象所吸引?

S:光線吧。首先,光線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多變和模糊不定的東西;另外,當一件物品被覆蓋上不同的光線時,它也會變得有些不一樣;而且,光線也總能讓場景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在東京旅行時,我曾經被一條小巷中的光線所吸引。錫箔紙反射的陽光印在了街邊住宅的牆壁和屋頂,與粉顏色的環境光相映成趣。我當時覺得,這整個場景就像是用光線印在東京街頭的一句俳句。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東京街頭光線,讓我想起德彪西「重複音練習曲」裡那個詭異的樂段

Q:當拍下那些吸引你的物象後,你覺得這些照片是更接近它們在現實中的樣子,還是你心中所想象的樣子?

S:這個問題還蠻有意思的。我記得自己曾經在一次分享會上展示了一張照片,拍的是一個街頭的垃圾桶。但那個垃圾桶被拍下來後,照片所展現出來的內容卻與現實環境中完全不一樣。當時,現場看到照片的人都覺得非常驚異。但即便這樣,我仍然覺得自己並沒有通過攝影表達想象中的事物。那個垃圾桶還是垃圾桶,是客觀存在的,我只是通過觀察和拍照,向大家展示屬於我自己的觀看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並沒有臆造或歪曲現實存在的客觀事物。我記得好像是馬丁·帕爾說過:真正的紀實是不存在的,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的主觀視角。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街頭垃圾桶

Q:看了你的許多照片,我發現你特別喜歡拍攝光線、雲彩、建築形態等。隨著拍攝的增多,你會不會覺得有些照片只是在不斷重複?

S:我覺得,在這些相似的照片中仍然存在微妙的差別。在布達佩斯旅行時,有一天傍晚,我透過窗戶看到一朵粉紅色的雲飄過。但15分鐘後,那朵雲的樣子就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特別喜歡這種微妙的差異,不只是在攝影裡,也體現在音樂中。我從小就彈鋼琴,德彪西是我最喜歡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鋼琴曲裡有一首《歐石楠》,在呈示部的一個和絃接近尾聲時,卻又幾乎原樣重複了一遍,只是其中的一個音跟之前相比下降了半度。但就是這個半度,讓整個和絃的音色產生了迷人的變化。前一個和絃會讓人覺得好像歐石楠在陽光下翻滾,而後一個和絃則讓人覺得天空中飄過了一片薄雲,以至光線一下子變得不同了。

說到這,我還想到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攝影畫冊——富安隼久的《TTP》。這本畫冊拿下了2018年英國MACK出版社的“第一本書獎(First Book Award)”。這位日本攝影師拍的是自己窗外的一個乒乓球檯,而且一拍就是7年。在這些年中,他的拍攝角度幾乎都一樣,但是每張畫面又有不同的細節,看起來非常有趣。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薩爾茨堡的傍晚,水珠上的金光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聖彼得堡地鐵,在這一刻他成了宇航員

Q:在你的創作過程中,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分別佔有怎樣的比例?你怎麼看待後期製作這部分?

S:有時候,假如拍下來的畫面本身已經很好了,我可能就不需要做後期了。但大部分情況下,這兩者的比例應該是各佔50%吧。因為手機在焦段選擇上不是特別方便,還達不到單反相機的水平。而我又特別喜歡在街頭隨性地拍,只要是有意思的畫面都會立刻拍下來,這樣就很難在拍攝的過程中細細選擇各個要素是否合適。所以,我就會在後期進行一些調整。我覺得,後期的目的在於達到一個滿意的呈現,只要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是我想要的、喜歡的就好,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紐約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里斯本


Q:你這麼喜歡旅行,走過了全世界很多地方,有沒有哪個城市最吸引你?

S:我去過的地方其實還不算特別多,每年除了有兩個月左右在旅行,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成都。我覺得,每個城市吸引我的地方都不同。比如,小時候我對大都市有一種幻想,而紐約就是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地方。去年我就去了紐約,那裡陽光灑在街道上的感覺以及城市的多元文化,我都很喜歡。再比如成都,我住在城南郊區,每次經過城市邊緣的連接部時,都會被那種毫無緩衝的場景變化震撼到。還有我的家鄉重慶,我很喜歡那些長江邊的小鎮,在那裡總能體會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勾起一些兒時記憶。除此之外,一些歐洲城市的公共空間也很吸引我,那些廣場就像一座城市的客廳一樣,會有許多人集攏在那裡做很多有趣的事。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紐約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成都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重慶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莫斯科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成都南


Q:對你來說,怎樣才算是一張好照片?

S:假如在幾年前,或許我會根據自己的視覺審美說出個一二三,就像《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上說的——要有主體啊、要做引導啊、要簡潔啊之類的。但是現在,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說。

Q:或者說,當看到一張照片,你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呢?

S:我覺得還是一種直覺或本能吧。每個人觀看世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很難有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法則。比如,之前我在成都看過陳蕭伊名為《Koan》的攝影展,裡面的照片是用照相凹版印刷術製作出來的,我特別喜歡。當時在她的展覽現場,不知道為什麼,我甚至看得流下了眼淚。或許是她的照片勾起了我對某一些場景的幻想吧,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我覺得很多照片也確實無法用語言描述,它們會帶給觀看者一種非常直接的刺激。

Q:在當下,你怎樣定位自己呢?希望別人稱你為手機攝影師?攝影師?抑或是其他?

S:我不太介意別人怎麼稱呼我。我是攝影師,也是攝影老師,還是圖片編輯。此外,我還是一個自媒體人,因為我現在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運營自己的工作室“原畫冊”。這個工作室的宗旨是以攝影為媒介,試圖探索大眾審美的邊界,同時進行一些生活美學的傳播工作。

Q:你工作室所做的這些事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中國一直缺乏相應的美育教育,這也導致了大多數人的審美和對藝術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比如像不像或者美不美。?

S:對,可能大家平時的審美體系還是偏古典的,沒有進入現代,更別提當代了。我自己小時候也特別缺乏這方面的教育。這些年在外國旅行時,我常去博物館和美術館,看到當地的孩子們在館內臨摹、寫生,接受教育與薰陶,從小培養與當代藝術的親近感。

所以,我現在的工作室也在做這樣的事,儘量走在比大眾審美稍微超前一點的位置,但又不能太過分,因為我們不能一下子就打破大多數人的固有審美。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巴黎橘園美術館,在莫奈畫下寫生的孩子們


Q:我相信你也經歷過只追求“美”與“好看”的那個階段,那麼,現在的你怎麼看待“美”呢?

S:記得在泰國時,我發現很多家庭的陽臺上都有綠色植物。但那些植物就像是被關起來的,呈現出一種孤獨感。我就用兩天時間,坐著城市天鐵拍攝了一組照片。這些照片看起來並沒有一個漂亮的外衣,但那種情感表達才是我想要關注的東西。

其實,我一直都不懷疑“美”。隨著對當代藝術理解的加深,我覺得“美”的邊界是在不斷拓寬和轉移的。就算拍攝了一些看似是虛無的、表面的“美”,但我也知道應該怎樣使用另一套語法來瓦解它。我還知道,在這些語法的前面,還有更多的語法等待我去開啟。所以,我現在並不會在作品中刻意創造那些所謂深刻的意義,那會有一種為了當代而當代的感覺。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被隔離的植物,曼谷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被隔離的植物,曼谷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被隔離的植物,曼谷


Q:你剛才提到了一些當代藝術視野下的攝影家和作品,可以再多分享一些嗎?

S:我很喜歡馮立的作品,他是法醫出身,這也讓我理解了他為什麼用那種強制閃光的方式拍照片,這甚至能讓我聯想到一些很具體的場景。還有張克純和埃裡克·索斯(Alec Soth),我很喜歡他們這種公路旅行(Road Trip)的攝影方式。另外,劉濤、塔可還有剛才提到的陳蕭伊,我都挺喜歡的。

在工作室做攝影課程的時候,我也會有選擇的把這些自己喜歡的攝影師和作品分享給大家。比如之前我就推薦過川內倫子和埃裡克·索斯,因為它們屬於大眾更容易接受的那種當代攝影作品,其視覺語言相對來說不那麼陌生。

Q:對於今後的攝影創作,你有什麼方向或計劃嗎?

S:今後幾年,我還是想更多記錄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成都。我一直對成都的城市邊緣很有興趣,就是那些有點像“都市荒野”的地方。如果真的拍攝,我可能會同時使用手機和相機,這也考慮到今後輸出製作作品的問題。而且,在拍攝手法上,我應該也會採用一些更為當代的藝術語言。


韓松:假如一上來就談藝術理念,可能99%的人就直接被嚇跑了


Q:你覺得,對自己的攝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S:赤子之心吧。我覺得無論做什麼事,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初心和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