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陝北的北京知青歷經坎坷,他現在的田園生活令人羨慕

1969年8月29日,張抗美和十三名北京知青一起來到了陝北的楊家河大隊,他們是來這插隊落戶錘鍊革命意志的。這十四名北京知青都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他們原本要去北大荒或新疆建設兵團插隊落戶的,因為年齡問題和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最後只好選擇了條件艱苦的陝北。


留守在陝北的北京知青歷經坎坷,他現在的田園生活令人羨慕

北京知青在陝北(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這十四名知青中張抗美的年齡最大,十八歲。最小的兩名知青十六歲,一名叫李成棟,一名叫王景山。其他的那十一名知青都是十七歲,其中有六名是女生。

張抗美家的條件不是太好,他下面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張援朝,一個叫張國慶。張抗美的父親是環衛處的掏糞工人,他母親在一家火柴分廠糊火柴盒。

來到陝北後,這十四名知青被分派到兩個生產小隊,一個小隊四男三女七名知青,他們統一安置在了楊家河大隊新挖的那兩孔土窯裡,六名女知青住一孔土窯,八名男知青住另一孔土窯。這兩孔土窯在五月份就提前挖好了,是為到這插隊落戶的知青們準備的。土窯裡有火炕,有鍋灶,就連碗筷和菜盆都準備下了,可說是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這十四名北京知青雖然分在了兩個生產小隊,但他們都在一起吃飯,上半月一隊安排一名社員為知青們做飯,下半月二隊安排社員來做飯,半個月換一次班。

楊家河大隊離黃河不太遠,那裡的耕地還算富足,全大隊不足四百口人,共有兩個生產小隊。村子周圍的土地多為坡地,只有村南那片土地比較肥沃,可惜數量有限,人均不到半畝地。村南和村西有兩座荒山,山上荊棘叢生,到處都是酸棗樹和茅草。這兩座荒山上的土質還真不錯,要不是因為楊家河大隊的耕地富足,鄉親們早就來開荒種地了。有了這兩座荒山,楊家河大隊社員們的燒柴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陝北的8月末天氣還很炎熱,除了早晚涼爽一些,白天的溫度還在三十度左右。特別是中午,在太陽下站一會,就會汗流浹背。好在窯洞裡冬暖夏涼,感覺不到太炎熱。當時正是秋收前的準備季節,田間沒有多少農活,知青們就跟著社員給晚莊稼鋤鋤草,修修農具,幹一些零碎活。

當時的農活不多,知青們也沒感覺到勞累,可一回到土窯裡,蚊子跳蚤卻成了知青們最頭疼的事情。蚊子咬人還能聽到聲響,可跳蚤咬人一點聲響都沒有,只能感到身上痛癢難受。特別是腿上,全都是紅腫的痘痘。看看腿上胳膊上被跳蚤咬的面目全非,幾個女知青不知偷偷哭過多少次。

相比被跳蚤蚊子叮咬,忙碌的秋收勞動更是令這些沒受過苦的北京知青苦不堪言,掰玉米、砍高粱,拉車挑擔,打場曬糧,知青們啥都沒幹過,繁重的秋收勞動真正讓知青們體驗到了農村的艱苦、農民的辛苦,之前在書本上了解到的農民苦累似乎無關痛癢,他們親身經歷後才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切膚之痛,什麼叫苦累煎熬。

經歷了蚊子跳蚤肆虐的痛苦,經歷了秋收勞動的歷練,這十四名北京知青才算真正認識了陝北的農村,才真正理解了陝北農民的疾苦,那種苦,簡直是苦不堪言。好在知青們當年吃的是國庫供應糧,再加上正趕上了秋收季節,他們的生活高於了當地鄉親們平時的生活狀態,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他們沒趕上。

秋收秋種結束後,陝北農村的農忙時節也就過去,田間已沒有什麼著急的農活了,川道里的耕地都播種了冬小麥,山坡上收完莊稼的土地在等待著牲口拉犁翻地,一部分社員跟著犁地的牲口刨挖地頭,一部分社員壘砌一下夏天被山洪沖垮的地堰,還有一部分社員修修橋墊墊路,知青們也跟著幹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


留守在陝北的北京知青歷經坎坷,他現在的田園生活令人羨慕

知青油畫作品圖片,來源網絡


當時第一生產小隊有二十多隻羊,一直由隊長楊山樑的閨女楊秀秀為生產隊放羊。看知青們也沒啥要緊的農活了,楊隊長就安排張抗美替楊秀秀上山放羊,讓楊秀秀到大隊部給知青們做飯。

放羊看似簡單,實際上放羊也有學問,第一要讓羊群聽話,第二要找到草多或荊棘叢生的地方,讓羊能吃飽。張抗美第一天獨自去放羊,之前楊秀秀雖然跟張抗美交代清楚了,幾點出山,幾點回來,哪裡適合放羊,可張抗美趕著羊群在山坡上跑來跑去,累的腳底板都疼,等他把羊群趕回到生產隊的羊圈時,不光是羊都沒吃飽,還少了一隻羊。幸虧女知青窯裡有手電筒,張抗美拿著手電筒和楊秀秀跑到山上,很快就把丟失的那隻小羊找了回來。

原來,山坡上的洩洪溝裡有一個一米深的圓坑,據說是半憨的狗娃挖的,楊秀秀放羊時就有兩次發生了這樣的情況,羊掉下去根本就上不來,還不容易被發現。

之後的日子裡,楊秀秀早晨為知青們做好飯,等大家都吃完,她刷洗乾淨碗筷,就陪著張抗美把羊群趕上山坡,下午再去山上幫著張抗美把羊群趕回羊圈。有了楊秀秀的幫助,張抗美才慢慢學會了放羊,不但羊群聽話了,也能吃飽了,他也不覺得那麼累了。

一直為生產隊放了兩年羊,後來上面不讓養羊了,張抗美又回到生產隊和社員們一起勞動了。那年秋天,張抗美參加了徵兵體檢,因為他眼睛不合格沒通過體檢,王景山通過了徵兵體檢,離開了楊家河。為此,張抗美懊悔不已,他一天都沒吃一口東西。楊秀秀心疼張抗美,她從家裡拿來了雞蛋,親手為張抗美做了雞蛋麵,親手把飯碗遞到張抗美的手裡。那一刻,張抗美特別感動,他一邊吃麵,一邊看著楊秀秀流眼淚。

到了第二年秋後,李成棟和一名女知青又通過應徵入伍離開了楊家河大隊,那次,張抗美又情緒低落了好幾天。好在有楊秀秀的勸慰和陪伴,張抗美才慢慢平復了心情。當時要想離開楊家河,唯一的出路就是應徵入伍,因為學歷不高,他們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很少。

轉眼就到了一九七四年,一同來楊家河插隊落戶的十四名知青已有六人先後離開了楊家河大隊,後來又有一名男知青被招聘到縣供銷社工作了,一位女知青做了小學民辦教師。張抗美可能是運氣不好,他幾次返京的機會都錯過了,被招聘當幹部或被招工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張抗美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和難受。

到了一九七五年秋後,六名女知青全部離開了楊家河大隊,一同來插隊落戶的知青就剩下張抗美和另外兩名知青了,張抗美看返城無望,就跟楊秀秀結婚成家了,大隊支書為張抗美和楊秀秀當了證婚人,還批准他倆永久居住女知青們之前住過的那孔土窯。

娶了陝北婆姨,也就等於要一輩子紮根楊家河大隊了。不想著返京了,張抗美的心裡也就踏實了。結婚後,他積極參加生產勞動以外,還到縣城買了相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的書籍,他想在村西的那座荒山上栽種核桃樹和棗樹。

對於張抗美的提議,大隊支書和小隊長都覺得可行,可考慮到上級的政策,他們還是有顧慮,生怕被割了尾巴。第二年年末,另兩名北京知青都通過招工返回了北京。那一陣子,張抗美心裡五味雜陳,因為娶了陝北婆姨,他失去了返京的資格。為此,他糾結了好久。

改革開放後,張抗美承包了村西那座荒山,全部栽種了核桃樹和棗樹,還有蘋果和葡萄。他的婆姨繼續放羊,羊群數量達到了一百五六十隻。到了一九八八年,張抗美栽種的果樹全部掛果,他家光養羊的純收入一年就有一萬多元。


留守在陝北的北京知青歷經坎坷,他現在的田園生活令人羨慕

圖片來源網絡


去年八月末,曾經在楊家河插隊落戶的十三名北京知青全部回到了第二故鄉楊家河,張抗美夫婦熱情款待了這些北京來的貴客,還承擔了他們返京的車票和機票。知青們看著楊家河的巨大變化,再看看張抗美滿山果實累累的果樹和南山上那成群的牛羊,大家羨慕的要命。沒想到昔日的兩座荒山,竟成了張抗美夫婦的聚寶盆。最令人敬佩的是張抗美夫婦致富不忘眾鄉親,村裡的那座水泥橋就是張抗美夫婦出資修建的。去年楊家河有兩個後生考上了大學,張抗美夫婦一人獎勵了五萬元。在楊家河提起張抗美老支書,村裡人沒有不伸大拇指的。

今年八月末,張國慶邀我和另兩位文友去陝北他大哥那裡遊玩,我因臨時有事未能成行,感覺挺遺憾的。前兩天,張國慶給我視頻,他說明年秋天還去陝北,問我去不去?我說只要時間允許,一定前往。

張抗美經歷了人生坎坷,飽嘗了插隊落戶時的酸辛苦辣,他現在富足的田園生活真的令人羨慕。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