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最近比較著迷三國,前幾天剛好路過眉縣一帶,去完斜谷關,在310國道旁吃麵皮的時候,聽老闆說起這附近就是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好奇的請教了老闆,於是前去探訪。

葫蘆峪所在的地方當地人又叫“第五村”,顧名思義這個村史上居住的是姓第五的,也是頗有淵源。葫蘆峪又叫上方谷,因為地形形似葫蘆而得名。本地人把葫蘆峪叫“葫蘆口”,位於眉縣縣城西約4公里的地方,現在是葫蘆峪村。

從一個較緩的坡上下去就是古葫蘆峪,四周是成片的綠色的獼猴桃果園,放眼望去基本看不到特別的地形。紅色範圍內的地形其實是一個黃土臺原,整體比北側渭河高出約30米,上方紅線其實是一道30米高的土懸崖,齊上齊下,比較危險。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黃色條紋範圍為葫蘆峪

蹦躂達人專門下載了一張衛星地圖,請教了當地人後標註出來,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紅色範圍內是眉縣以前的第五村鄉(因有姓第五的人而得名),黃圈為縣城。葫蘆峪整體南北長約3公里,最寬處直線距離約800米。其所處的黃色條紋位置,為紅色黃土臺原中下陷的一塊地方,其實就是谷底,東西高、中間低。從現在的地形剖面來看,如下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其從南往北越來越寬,北側緊鄰渭河一側已經到了“葫蘆”底部。

但是目前由於幾千年的農業耕作,所以坡度更加的平緩了一些。

神秘的“塚疙瘩”

在葫蘆峪的西側耕地上,還分佈著一個奇特的大土堆,看圖紅色箭頭所示位置。後來也有幸拍到了這一場景。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大家在關中平原見到大土堆,第一反應肯定是那個秦漢唐皇帝或大臣的墳冢封土。但這個大土堆它不是墳冢封土,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據當地老人講,本地人叫這個大土堆為“塚疙瘩”。傳說三國時諸葛亮行軍至此,糧草匱乏,敵人探子天天來打探軍中情況。為防止敵人知道自己糧草不夠、穩定軍心,於是下令築起很多,高約二十米,直徑約二十幾米的夯土堆。命人鋪上草蓆後,將僅剩不多的糧食撒開倒在上面,還放了很多隻雞上去啄食,給敵人造成了諸葛亮一方兵馬壯實、糧草充足的假象,瓦解了敵人的企圖。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充滿傳奇的小土堆

老人說,這個“塚疙瘩”在他小時候有很多,分佈在葫蘆峪西側坡地上。後面可惜由於佔地較大,農村蓋房取土,逐漸就剩了這麼一個,而且也沒小時候看起來那麼宏偉了。

葫蘆峪中紀念諸葛亮的“古廟”更加證實了這一歷史遺址

看完這個“塚疙瘩”,一路沿著葫蘆峪東側半坡向北的道路,走到了“葫蘆”的底部。在這裡的村子意外的發現了一座廟。走進後發現,這是一座為了紀念諸葛亮而修建的“古廟”,正晌午的時候沒有看到一個人,但是從雕樑畫棟的建築和斑駁的石碑、木頭柱子都能感覺到這座寺廟的年代久遠。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紀念諸葛亮的古廟

經過打聽,這座廟位於葫蘆峪村7組老宅基。聽老人說,這座廟打他們小時候就存在了,文革期間曾經被拆除過,後來當地人又找到了那些沒有人敢用的磚瓦木料,重修了廟。因為距離不遠的地方五丈原也有座諸葛亮廟,所以這座廟就沒用這個名稱。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廟內院子

這座廟沒有特別的名字,裡面供奉的有諸葛亮,還有“娘娘”,每年農曆七月七,有為期一週的廟會,十里八鄉的人都會趕來參加,廟上還會提供飯食,帶領我們參觀的人說,他小時候(二十年前)廟裡提供的素面片特別香,到現在還記得。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雕樑畫棟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建築十分漂亮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他還說廟外以前有一顆直徑約1.5米的白楊樹,樹齡應該上百年了。老白楊樹中間空心後,居然從裡面長出來一顆“藥樹”,結出紅色的酸果子。可惜這些老白楊樹前些年被雷電擊中,為了安全起見,被鋸掉了。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廟宇旁的宅院

如今安靜的老宅,頗具關中農村風範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土牆裡綠意盎然

廟門上別緻的木質斗拱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不再熱鬧的香爐

探訪三國古戰場,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之地——葫蘆峪

如果你對曾經發生在三秦大地的這一段三國故事感興趣,路過葫蘆峪的時候別錯過!

關注“蹦躂達人”,一起去感受和探索更好玩、更好吃和更新奇,一起打開新世界大門!文圖均為原創,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