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觀瀾 | 李壯:以寬廣視角講好抗疫故事

藝海觀瀾 | 李壯:以寬廣視角講好抗疫故事

2020年春天不同尋常。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同抗疫,文學界以其特有方式提供精神支持。對文學創作者而言,講好抗疫故事,既意味著責任,又充滿挑戰。

責任在於,全民抗疫這一重要事件呼喚文學的書寫。突發的疫情讓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們面臨相同境遇,文學有責任通過藝術形象定格共同記憶,凝聚共同情感。尤其是全民抗疫中,那些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讓人無法忘懷的人物、逆境中迸射的人性光輝,需要被記錄和講述;那些對困難的克服、對希望的堅持、對責任的承擔需要被講述和彰顯。除了新聞報道和歷史記錄,文學更能通過意境營造和人物塑造、通過想象的方式濃縮歷史、儲存經驗,給今天和未來的讀者以信心、勇氣和啟示。

盤點當前抗疫文學創作,一類是深入戰疫現場挖掘故事、展開敘事;一類是關注身邊日常,注重對普通人生命體驗的持續挖掘。在驚心動魄的抗疫一線故事裡,情感力量往往通過高強度節奏轉換、典型性內心細節來傳遞;日常書寫中看似平淡的人物和故事,則因為被置於特殊語境而格外凸顯歲月靜好的可貴。可以說,將重大事件文學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正是將“特殊”情境與“日常”經驗相疊加,讓英雄事蹟書寫和平凡生活的細密感知彼此交織、彼此映照。通過這種方式,優秀創作者會在筆下呈現變化中的恆常,凸顯人性中愈加堅固、可貴的部分。

與此同時,文學創作需要以更寬闊的認知視角,寫出對生命、對時代的理解和感悟,處理好光與影、淚與笑、困頓與超越的關係。例如,疫情期間個人居家隔離背後,恰恰是社會整體利益的“連通”,內蘊著人類命運休慼與共的深意。走出一時一地一己的侷限,才可能超越對現象的表層描述,準確呈現歷史。創作者既要關注個體生活,又要從疫情中讀出歷史語境和社會圖景,在更大座標中觀照具體形象和故事,這就對創作者認知高度和廣度提出更高要求。

對文學來說,“長效性”與“時效性”同等重要,“迅速反應”和“持續挖掘”皆不可或缺。但文學創作也有自身規律:越是書寫重要的題材、複雜的經驗、強烈的情感,越需要沉潛和醞釀。面對疫情和抗疫防疫,作家應秉持沉穩從容的創作態度,做充分準備。人們常常期待作家在第一時間拿出表現重大事件的優秀之作,而創作往往需要創作者在資料積累、實地考察、情感沉澱、藝術構思等方面投入足夠時間與精力,蓄能充足才可能創作出精品力作。因此,社會“大題材”的出現與文學“好作品”的問世之間,往往存在時間差。阿來經過10年醞釀和積澱,完成小說《雲中記》,講述汶川地震後的重建與新生,觀照人類普遍境遇和共同命運,餘韻悠長,就是一例。

全民抗疫之際,我們期待文學現身發言,而時代和歷史則渴望久久迴盪的聲響——當疫情消退,文學會把在時光中遠去的人和事凝固成雋永的形象,那些已在現實中定格的英勇壯舉與內心感動,也將以文學的形式繼續向後來者敞開。在這個意義上,文學戰疫將是一條更漫長也更宏闊的創作征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人民日報文藝,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