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省會鄭州建設路的最西頭、國棉六廠生活區的大牌樓旁,就算是鄭上路的東起點了。說起來鄭上路,老鄭州都知道那是多年前連接鄭州主城區和上街區之間唯一的通道。那條著名的、鄭州開往上街的11路公交車,也成為了鄭州西郊土著彼此開玩笑形容甩開雙腿大步流星安步當車的特定詞語。

計劃經濟年代,購買任何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都需要各種形形色色的票證。吃雞蛋要有雞蛋票,買肉要有肉票,吃魚要有海鮮票。好在,鄭州畢竟是個省會城市,我們這些在這個城市長大的孩子,還是享受到了遠比其他偏遠縣市豐富充裕多的食品配給。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記得有一年的除夕上午。母親給我了幾張海鮮票,讓我到秦嶺路鄭上路交叉口的國營菜場買扒皮魚。其實,當時的堂皇大西郊最大的水產商店在國棉三廠文化宮那片。鄭上路這個店雖然不是專業店,但是距離近。我拎個大籃子,出門向西,走個高坡,穿過熱電廠家屬區走到秦嶺路向南溜溜達達10分鐘就走到了。

即便是在那個歲月,帶魚也已經算是美食了。手裡雖然攥著海鮮票,但要想買到寬寬的閃著細膩磷光的長條帶魚,需要碰運氣。除非是託關係走後門,一般排隊買到的都是相對次毛些的扒皮魚。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沒錯,在童年記憶中,扒皮魚的江湖地位可遠比帶魚低多了。不過,現在如果你要是去紫荊山省人民會堂東門旁的愛芳愛德餐廳吃扒皮魚,一份麻辣扒皮魚98元的不菲身價,足可以證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扒皮魚把帶魚拍在了沙灘上的殘酷現實。呵呵。

鄭上路這個國營菜場,不是個專業的水產商店,水產品只是他家捎帶經營的。菜場一隅,用水泥砌就的懸空離地面不到一米的存儲區裡,凍的硬邦邦渾身上下被一層厚厚的海冰包裹著的扒皮魚起明發亮的堆成了幾座小山,亮晶晶啊亮晶晶。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排了一會隊,把水產票和錢遞給賣魚的阿姨,阿姨看看我,拎著我的大尼龍編織籃,走到了最遠處的一堆扒皮魚,給我裝了大半藍,然後過來稱重收錢。你現在要是讓我回憶那個年代扒皮魚的具體價格,真是有點困難。但是,它比帶魚便宜那是肯定的,也就是四五毛錢一斤的樣子。但凡去給家裡跑腿兒買東西,母親總會多給我毛兒八分錢的讓我零花。別小看這點錢,這是少年的我拎著好幾斤重的凍扒皮魚一溜小跑瓦回六廠前街家屬院的唯一動力哦。等會兒等會兒,先讓我笑一分鐘再寫。

扒皮魚拎回家,母親拿著大鋁盆接滿了涼水開始慢慢的化凍。窗外不斷傳來零星的鞭炮聲。最長的聲響不過也就是個十幾響的屁簾兒鞭,那個年代,誰捨得上來扔個500、1000頭的大地紅掛鞭啊。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吃罷中午飯,扒皮魚也完全化凍了。全家人搬著小板凳,坐在三個家庭共用的廚房裡,拿著剪刀圍著大鋁盆,給扒皮魚剝皮。

扒皮魚扒皮魚,不剝皮不叫扒皮魚。

剝著剝著,問題出來了,我這次買的扒皮魚似乎不是太新鮮。母親一會聞聞,過一會兒再聞聞,讓我把買魚的經過詳細給她說了一遍。母親聽罷,頓時大惱,“這不是專門缺小孩哩嘛!我得去找桌娘們去!”。父親從盆裡撿了一條剝好洗淨的扒皮魚,仔細聞聞,心裡知道除夕下午鄭上路菜場已經放假了,再去找人理論哪可能還會有人影?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好一番勸慰,母親終於打消了去菜場興師問罪的念頭。扒皮魚洗淨瀝乾,油熱放魚,輕輕煎制,皮色微黃出鍋。

此時,母親的職責暫告一段落。除了包子饅頭餃子菜角麵條這些主食她老人家拿手,烹製除夕大餐,自然還得是做菜水平不錯的父親出面。此時,父親就是那閃亮出彩的大廚,母親,最多隻能算是個勤勉辛勞的廚工了。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兩毛四一斤的散裝醬油、大塊拍扁的生薑、蒜瓣、幹辣椒、花椒、大料、五香粉、我經常偷偷生啃的桂皮、白糖、味精,.....父親就像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一般,一臉驕傲胸有成竹的大把大把的往炒菜鍋裡放著各種調料作料,充分煸炒,熱水煮沸。將不太新鮮的扒皮魚通通倒入鍋內,蓋上鍋蓋。把煤火爐的風門提到最高,笑眯眯的看著入門海鮮在自己手中逐步變幻成誘人口水的飄香美味。

除夕夜,難忘那盆熱氣騰騰的扒皮魚


那一年的除夕晚餐,我們一家四口,吃的其樂融融飽嗝連天。滿滿一大盆赤紅濃醬的五香麻辣扒皮魚,被我們全家人吃的一條不剩。窗外,屁簾兒短鞭的聲音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最少上百響的大地紅清脆響亮的爆竹聲聲。

大年初一,全家起床後,沒有一個拉肚子的。喜氣洋洋過大年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