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齋話雷祖像考(本文較長,耐心看完也是功德哦~)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玉樞寶經》全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約出於宋代,是著名的道教經典。按道經記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之化身。《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說:“昔在劫初,玉清神母元君是浮黎元始天尊之後,長子為玉清元始天尊,其第九子位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專制九霄三十六天。”白玉蟾注《玉樞寶經》說:“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聲普化天尊。”《雷霆玉樞宥罪法懺》說:“恭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號應九天貞明之大聖,寔乃玉清真王之化身。”

宋元以降,《玉樞寶經》在中國廣泛流傳,影響深遠。明世宗和明神宗都曾親自為該經重刊本作序,推崇備至。大約在明代,集註本《玉樞寶經》傳入朝鮮。集註本題“海瓊白真人注,祖天師張真君解義,五雷使者張天君釋,純陽孚佑帝君贊”。海瓊白真人即南宋道士白玉蟾,祖天師張真君即東漢創立道教的天師張道陵,五雷使者張天君為天上雷部神將之一,純陽孚佑帝君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

傳入朝鮮的集註本《玉樞寶經》,於隆慶四年(1570)在全羅道無等山安心寺首次刊板印刷。據載,昔日有朝鮮官員出使明朝,帶回一部《玉樞寶經》,但只藏於家中,未予刊刻流傳。後來此本為成均進士吳訒訪得。吳訒去世後,經書被贈送給安心寺,該寺遂刊刻傳世。此次刊本,缺變相首張及經文一張。雍正十一年(1733),經宋夢三、徐鬥樞等倡議,寧邊妙香山普賢寺重刊,缺頁如故。丙辰年(1736),偶然得到缺失的二張,始成全本。光緒戊子(1888),金潝重校,在雞龍山刊刻。

收入明代《道藏》的集註本《玉樞寶經》,沒有神像。但朝鮮刊刻的3個版本,都有神像。據日本學者三浦國雄教授《〈玉樞經〉的形成與傳播》一文的考察,與朝鮮刊本同一系統的還有英國大英圖書館藏本和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本。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看到的一部清代刻本,也有神像。

據香港中文大學尹翠琪教授《道教版畫研究:大英圖書館藏〈玉樞寶經〉四注本之年代及插畫考》一文的考證,大英圖書館藏本大約刊刻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或以後。該本繪有45位神仙。筆者看到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清代刊本,與大英圖書館藏本一樣,也繪有45位神仙。筆者受大巡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委託研究朝鮮時代《玉樞寶經》裡收錄的48位神將與大巡真理會《典經》裡出現的48位神將是否有共同之處時,據大巡真理會提供的資料發現,朝鮮時代一共有三個版本的《玉樞寶經》。1570年安心寺板有41將,1733年普賢寺板有47將,1888年雞龍山板有48將。關於神像數目不同的原因,筆者尚不知曉。

明代餘象鬥編《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簡稱《北遊記》)中所載玄帝部將,與《玉樞寶經》中所載神將,相同者甚多。《北遊記》卷四說,玉帝加封真武祖師為混元六天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玄天上帝蕩魔天尊,上管三十六員天將。御封玄帝部將有:神功妙濟許真君,海瓊白真君,東華教主,濟微(應為清微)傳教祖元君,洞玄教主辛真君,清微教主魏元君,混元教主路真君,龜蛇封為水火二將,都督金輪如意趙元帥,關羽封為朗靈關元帥,新興王、田華封為苟畢二元帥,張健封盡忠張元帥,龐喬封混炁龐元帥,副應封為糾察副元帥,正一靈官馬元帥,朱彥夫封管打不信道朱元帥,李伏龍封先鋒李元帥,催廬二將軍,雨田封降妖辟邪雨元帥,鄧成、辛江、張安封為鄧、辛、張元帥,任無別、寧世誇封為二太保,劉後封為玉府劉天君,蕭瓊封為威靈瘟元帥,石神封為神雷石元帥,廣澤封為風輪周元帥,謝仕榮封火德謝元帥,離婁、師曠封聰明二聖,康席封為仁聖康元帥,高員封為降生高元帥,孟山封為酆都孟元帥,王鐵、高銅封為虎丘王、高二元帥,王惡封九州豁落王元帥,雷公封為九天霹靂大將軍酆都章元帥,楊彪封地祇楊元帥,殷高封地司太歲殷元帥,鐵頭封為猛烈鐵元帥,朱佩娘封為雷部雷母,朱孛娘封為月孛天君。根據小說前文所述,此處所列神將遺漏了“黨歸籍封為考校黨元帥”。

茲將《玉樞寶經》大英圖書館藏板、安心寺板、普賢寺板、雞龍山板、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板與《北遊記》所載神將列表如下:

雷齋話雷祖像考(本文較長,耐心看完也是功德哦~)

本文根據雞龍山刊本,對48將的來歷作初步的考察。該本“人集”署“龍門歸依臣趙復振編輯”,可知系全真道龍門派傳本。“復”字輩為全真道龍門派第14代。

筆者認為,《玉樞寶經》中的神像可分為兩類:一是傳法祖師,二是雷部將帥。傳法祖師主要是道教神霄派、清微派的神仙和歷史人物,如萬法教主(即真武大帝)、大法天師(即張道陵天師)、神功妙濟許真君(即許遜)、海瓊白真人(即白玉蟾)、洛陽薩真人(即薩守堅)、清微教主魏元君(即魏華存)等。由於集註本《玉樞寶經》刊印於元代,其時全真道十分興盛,因而《玉樞寶經》中又增加了全真道的祖師東華教主(即東華帝君王玄甫)、鍾呂真仙(即鍾離權和呂洞賓)。《玉樞寶經》中所列雷部將帥大多可在道教經典《道法會元》中查到。

雖然《北遊記》影響巨大,但該書將大多數神將都描述成真武大帝收服的對象,因而都有一個由邪轉正的過程,這不符合道教中的說法,乃小說家言,故本文所述各神將來歷,不以之作憑據。

1、萬法教主

萬法教主即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天,其“萬法教主”的稱呼見於明代《道藏》。《清微神烈秘法》稱“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紫皇太一天君”,《諸師聖誕衝舉酌獻儀》稱“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道法會元》卷四十一稱“萬法教主紫皇天一天君玄天上帝”,卷八十二稱“萬法教主紫皇玄天元聖仁威上帝”。

真武,本名玄武,乃天上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總名。後來玄武被視為北方黑帝的象徵。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方位配五行的觀念,北方屬水,玄武被視為水神。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為避趙宋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稱“玄武”為“真武”。在宋代,真武與天蓬、天猷、黑煞(翊聖)一起被稱為“四聖”,為四大護法神。真宗天禧二年(1018),詔加真武封號為“真武靈應真君”。徽宗大觀二年,加封“佑聖真武靈應真君”。欽宗靖康元年(1126),再加號曰“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據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稱,有宋一代,真武封號累加至二十四字:“北極鎮天真武佑聖助順靈應福德仁濟正烈協運輔化真君”。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加真武封號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此後,真武遂通稱為“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

《道藏》中所收《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謂古時有淨樂國太子,不願繼承王位,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昇天,奉玉帝敕命,鎮守北方,統攝真武之位,以斷天下妖邪。《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謂真武大帝為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董真君實錄》載,玉帝加封真武為太上紫皇天一真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職。

2、東華教主

東華教主,名王玄甫,系全真教(又稱全真道)所奉祖師。

《道藏》所收秦志安撰《金蓮正宗記》(成書於1241年),序言中說,全真教“源於東華(東華帝君),流於重陽(王重陽),派於長春(丘處機)”。該書卷一載東華帝君傳,謂帝君姓王,字玄甫,道號東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稱為天上謫仙,乃引之入山,授以道法。王玄甫精修三年,盡得其妙。韜光晦跡百餘年,而世人不識。後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鍾離權,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這是目前所見較早記載東華帝君王玄甫生平事蹟的文獻。

元代道士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成書於1294年)卷二十有王玄甫傳,謂:“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海人也。師白雲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日降世,十月十六日上升,不記是何朝代。後傳與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也。”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東華教主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

白玉蟾一系的金丹派南宗的傳人,亦將其師派上溯至東華帝君,或稱作青華帝君,而其姓名,或作李亞,或作李喆。《法海遺珠》卷十四《追鶴秘法》認為李喆就是八仙之一的鐵柺李。從該文所述鍾離權、呂洞賓、劉玄英諸人的名號中有元世宗於至元六年(1269)加封的內容,可知該文作於至元六年以後。而李簡易於南宋景定五年(1264)所撰《玉溪子丹經指要》,首列《混元仙派之圖》,則將李鐵柺列為呂洞賓的弟子。因而,以鐵柺李為東華帝君的說法,可能興起較晚。但到了明清時期,此一說法卻頗流行。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四庫全書》本)卷一百五十說:“按拐仙姓李,名孔目,有足疾,西王母點化昇仙,封東華教主,授以鐵柺一根。前往京師,度漢大將軍鍾離權,有功,加封紫府少陽帝君。”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閔一得於清嘉慶年間所著《金蓋心燈》,卷首載呂守璞所撰《道譜源流圖》,也認為李亞是東華帝君,而將王玄甫稱為西華帝君,似乎是要調和全真道南北宗的爭論。原圖在“東華帝君”旁註曰:“姓李,名亞,字元陽,號小童君,春秋時人,元朝敕封全真大教主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少陽帝君,《法籙》稱鐵師元陽上帝,世稱鐵柺李祖師。”又列“西華帝君”,注曰:“姓王名駘,字玄甫,春秋時人,元朝敕封帝君。”王駘乃《莊子•德充符》中的人物,《道譜源流圖》將其與王玄甫聯繫起來,不知有何依據。

《玉樞寶經》所載東華帝君圖像,衣衫襤褸,腰間繫一葫蘆,可能是鐵柺李。

3、大法天師

大法天師即東漢時期創立道教的天師張道陵。

晉代葛洪《神仙傳》載,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縣人。本太學書生,博採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時年五十歲。得《黃帝九鼎丹經》,修煉於繁陽山。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嶽眾神之術。六十歲道成,聞蜀地民風淳樸,可以教化,且多名山,乃率弟子入蜀,隱居鶴鳴山中,遇太上老君授以道法。與諸天魔鬼戰鬥,奪二十四治,改為福庭。

《三國志•張魯傳》說:“張魯字公琪,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米賊”的說法,顯然是當時統治者對興起於民間的宗教的貶稱。

唐代道士孟安排《道教義樞》卷二載:“昔漢末,天師張道陵精思西蜀,太上親降,漢安元年(142)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付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後世道門中尊稱張道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正一輔玄靜應真君”。

4、神功妙濟許真君;7、旌陽許真君

神功妙濟許真君與旌陽許真君是同一神仙,即道教淨明派尊奉的祖師許遜。

據道書記載,許遜字敬之,晉代南昌人。少以射獵為業,一日入山射鹿,射中一隻懷胎的母鹿,鹿胎從箭瘡中墮出,母鹿舐其子,未竟而死。許遜愴然感悟,折弩而歸,潛心修道。後舉孝廉,於晉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陽令,多有德政。歲大疫,死者十之七八,許遜以所授神方拯治,符咒所及,登時而愈。知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在南昌地區傳播孝道。據說許遜的教團有上百人規模,其中骨幹有12人,後世稱為十二真君。傳說他們曾鬥蛟斬蛇,為民除害。寧康二年(374)許遜閤家飛昇,雞犬悉去。

道門中尊稱許遜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

5、弘濟丘天師

丘(邱)弘濟天師之名見於明代小說《西遊記》,與張道陵、葛玄、許遜一起被稱為“四大天師”。如該書第一回載:“邱弘濟真人啟奏道:‘萬歲,通明殿外,有東海龍王敖廣進表,聽天尊宣詔。’”第六回載:“至通明殿前,早有四大天師、赤腳大仙等眾,俱在此迎著菩薩,即道玉帝煩惱,調遣天兵,擒怪未回等因。菩薩道:‘我要見見玉帝,煩為轉奏。’天師邱弘濟即入靈霄寶殿,啟知宣入。”第三十一回載:“早有張葛許邱四大天師問道:‘大聖何來?’”第五十八回載:“直至靈霄寶殿,馬元帥同張葛許邱四天師奏道……。”第八十七回載:“邱洪濟、張道陵與葛、許四真人引至靈霄殿下。”

與張道陵、葛玄、許遜並列的邱弘濟天師是何人?筆者查閱道經,發現是歷史上有名的神仙浮丘公。元代道士陳致虛(字觀吾,號上陽子)《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卷下說:“如天師、旌陽、浮丘真君之道備德隆,而皆為金闕之臣也。”這裡明確把浮丘公與天師張道陵、許遜並列,而且指出他們都天上宮廷之臣。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八說:“至若七真五祖,慈悲接人,張、葛、許、浮丘諸祖師,乘時救劫,伺詔飛昇者也。”這裡“張、葛、許、浮丘”四人並列,已與《西遊記》完全一致。此外,《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說:“在昔元始天尊敕太清無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即許遜)判雷霆泰省事,太上玉京太極左宮仙翁(即葛玄)判雷霆玄省事,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即張道陵)判雷霆都省事,復以浮丘大仙籤書雷霆三省事。”《太清道德顯化儀》載“泰玄上相張真君、天機上相葛真君、天樞上相許真君、僉書上相浮丘真君。” 《道法會元》卷四十載:“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張道陵),太極仙公衝應孚佑真君(葛玄),九州都仙太史神功妙濟真君(許遜),九天掌祿上卿浮丘真君。” 這都是將浮丘公與張葛許三位天師並列,因此可以確定“弘濟丘天師”就是浮邱公。但“弘濟”之號出於何處,筆者尚未查到。

按,浮丘公是著名神仙王子喬的師父。《列仙傳》載:“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於永樂五年(1407)作《華蓋山三仙事實序》說:“浮丘者,與容成子、黃帝遊,週末授靈王太子晉,漢授詩於申公,與楚元王友,度王褒以仙,即古浮丘公也。”

6、許靜張天師

許靜張天師,應為“虛靖張天師”,即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張繼先(1092-1127),字遵正(或說字嘉聞,又字道正),漢代天師張道陵後裔,北宋末著名道士。九歲襲教職。為人淵默寡言,相貌清癯白皙。宋徽宗四次召至京師,建醮內廷,賜號虛靖(一作虛靜)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崑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詔有司在開封東建崇道觀,以安置張繼先。又賜錢修繕龍虎山上清宮。張繼先在京以符水為百姓驅邪療病。徽宗遣使問道要,乃作《大道歌》以進。大觀二年(1108)還山,繼遊蜀、秦等地。丁未(1127),欽宗召赴闕,至泗州解化,享年三十六歲。有《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行世。

南宋樓鑰有《恭題徽宗賜張繼先御詩》,謂嘉定五年(1212)太一宮知宮事易如剛以所藏徽宗皇帝賜虛靖先生張繼先詩翰出示,求跋其後。樓鑰對張繼先頗為推崇,謂“漢天師道成於蜀,而教傳於龍虎山,至三十代而虛靖出,仙姿絕人,道術驚世,人謂天師復生,誠不為過”。

8、海瓊白真人

海瓊白真人,即南宋道士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宗實際創始人,又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之一。

元代道士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九有白玉蟾傳,謂:“先生姓白,母以玉蟾名之,應夢也。字以閱眾甫,一字如晦。”本為福建人,因其祖父在瓊州(今海南島)任官職,故生於海南,乃自號為海瓊子。少年中秀才,成年後棄科舉,遊方外。師事金丹派傳人陳楠(號翠虛,又號泥丸)。當時士大夫欲以異科薦之,弗就。往來羅浮、武夷等名山,蓬頭跣足而神清氣爽。“博洽儒書,究竟禪理。出言成章,文不加點,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受上清籙,精通雷法。

《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七所載《洞玄玉樞雷霆大法》,則謂:“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元姓諸葛,名猛。生而聰明,長而奇異。睹石火之無光,嘆白駒之過隙,遂舍富貴而志慕神仙,混名曰白玉蟾,蓋欲隱其姓名也。”又謂白玉蟾路遇辛天君,得其傳授“洞玄玉樞雷法”。並感嘆說:“白君得法於陳泥丸,得法於辛天君,皆神仙聚會,非偶然也。”

按,白玉蟾弟子留元長在《海瓊問道集序》中說,他於丁丑年春天“遭遇真師海瓊君,姓白諱玉蟾,或雲海南人,疑其家於襄沔也”。傳為白玉蟾另一弟子彭耜所撰《海瓊玉蟾先生事實》則說:“先生姓葛,諱長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閩清人。”可見,關於白玉蟾的本名,他的弟子已有不同的說法。

白玉蟾是神霄雷法的重要傳人。他不僅為《玉樞寶經》作注,亦為神霄派始祖王文卿所撰《玄珠歌》作注,併為王文卿所傳《汪火師雷廷奧旨》作序。他本人則撰有《雷霆三帥心錄》等著作。他曾將《都天大雷玉書》傳授給彭耜。他又對弟子留元長說:“今都天大雷,盡出神霄玉樞之上,謂之景霄大雷。景霄雖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駐蹕之司。曏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漢臣,授之先師陳翠虛,翠虛以授於我,我今付子,子宜秘之。”

9、洛陽薩真人

洛陽薩真人,即宋代道士薩守堅。“洛陽”疑為“汾陽”之誤。

元代道士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卷四有薩守堅傳,謂薩真人名守堅,南華人,一雲西河人,自稱汾陽薩客。原本學醫,誤用藥殺人,遂棄醫,欲學道。聞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及林靈素、王文卿三人道法高妙,遂往訪之。出四川至陝西,路費已盡。正坐在一塊石頭上發愁,忽遇三位道人。一人授其咒棗術,咒一棗可取七文錢;一人授其棕扇一柄,曰:有病者扇之即愈;一人授其雷法。薩守堅至信州龍虎山天師府,投信,方知天師已羽化,而書信為天師親筆。另外兩人正是林靈素和王文卿。薩守堅曾焚燬一座要人以牲畜祭祀的城隍廟,廟神王善跟蹤十二年,要趁其犯戒之時進行報復。薩守堅持戒謹嚴,王善無從下手,轉而感化,為其護法部將。王善即後來道觀中的護法神王靈官。

《道法會元》卷二百四十一至二百四十三所收“雷霆三五火車靈官王元帥秘法”、“豁落靈官秘法”和“南極火雷靈官王元帥秘法”,都以薩守堅為傳法祖師。

10、主雷鄧天君

主雷鄧天君為雷霆三帥(鄧、辛、張)之首。道經中稱之為雷霆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鄧天君,名燮,字伯溫。《道法會元》卷八十描繪其形象是:“赤發金冠,三目,青面,鳳觜,肉翅,左手執鑽,右手執槌,赤體珠纏絡,手足皆五爪,上帶金環,綠風帶,紅吊(衤+敦)裙,兩翼下二頭,左主風,右主雨,遍體烈火,乘赤龍。”《法海遺珠》卷二十四載其形象是:“青面,鳳觜,銀牙,朱發,藍身,長百丈,右手雷錘,左手雷鑽,生兩肉翅,眼放光,足龍爪,飛行三界,吞啖鬼神。”

關於鄧天君的來歷,據《道法會元》卷五十六、卷五十七所載,黃帝時有鄧伯溫,為統軍領兵使,從黃帝戰敗蚩尤,封河南將軍。大神見黃帝登天,遂棄位入武當山修行。因為曾經吃過人肉,不能昇天。上帝念之,封於武當。因見世人不行忠孝,殺害日甚,侵欺日增,以強凌弱,以貴虐賤,遂日夜發願,欲為神雷,代天誅伐此等惡人。念念不絕,怒氣沖天,忽一日身體變化,狀若蝙蝠,鳳嘴銀牙,兩腋生出大翅,手足皆龍爪。遂飛遊太空,吞啖精怪,斬伐妖龍。上帝封為律令神,隸屬神雷。其雷於五月五日午時升入南宮火鈴之宅。

《道法會元》說,此神威力最大,劫壞之時,以兩翼鼓動四溟之水,翻浸崑崙之丘,崩倒山河大地。又載:“此神喜飲鵝血,當圖其形供養。禱之隨意,靈驗莫可測度。無鵝血,以羊血代之。又有欻火神符,能斷鬼祟,治救百病,祛剪瘟疫。懸於廳堂門戶,鎮宅消災,闢除百惡。”

11、判府辛天君;14、洞玄教主辛祖師

判府辛天君與洞玄教主辛祖師是同一神仙。他既是“雷霆三帥”之一,又是將洞玄雷法傳至人間者,故被尊為祖師。

辛天君在道經中稱為雷霆正令青帝辛天君、雷霆正令都督尚書辛天君、掌雷霆火光銀牙耀目提點三界鐵筆演法大判官、負風猛吏,名漢臣,一名忠義。《道法會元》卷八十一描繪其形象是:“戴牛耳幞頭,朱發鐵面,銀牙如劍,披翠雲裘,皂靴,左手執雷簿,右手執雷筆,上有火光。”《清微元降大法》卷十三載其形象是:“牛耳幞頭,青面,金甲,金髮須,電目,銀牙,綠袍,著皂靴,左執簿,右執火筆。”

12、飛捷張天君

飛捷張天君為雷霆三帥(鄧、辛、張)之三。道經中稱之為雷霆行令飛捷報應張天君、火雷飛捷報應使者、直符飛捷報應使者。名亞,一名珏,字元伯。《道法會元》卷八十一描繪其形象是:“天丁冠,惡鬼相,青色,金甲朱衣紅履,執斧。”卷九十載其形象是:“肉角肉翅,朱發,赤身,鳳爪,天丁冠,風帶,左手召雷旗,右手雷斧,跨黑龍。”《法海遺珠》卷四十描述其形象是:“面帶赤色,交腳幞頭,黃抹額,身穿黃金甲,窄袖小袍,風衣飛帶,結袴綠靴,執鐵斧,乘雷電火光。”

據《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四說,張元伯本為五部鬼帥之一,後為祖天師張道陵收伏,歸心正道,以忠信位列雷府直符使者。

按《女青鬼律》卷六載有五方鬼主:“東方青炁鬼主姓劉,名元達,領萬鬼,行惡風之病;南方赤炁鬼主姓張,名元伯,領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炁鬼主姓趙,名公明,領萬鬼,行注炁之病;北方黑炁鬼主姓鍾,名士季,領萬鬼,行惡毒霍亂心腹絞痛之病;中央黃炁鬼主姓史,名文業,領萬鬼,行惡瘡癰腫之病。”這五方鬼主因祖天師張道陵收伏而歸正,受命總攝瘟司,不再為惡。

署名宋代道士王文卿(神霄派祖師)作的《火雷序》認為,雷霆三帥都是元始祖炁所化生。火雷由一炁兆形,強名飛捷張珏,謂之玄炁,乃洞神之尊神。從一生二,二炁兆形,強名都督辛(火+利),謂之元炁,乃洞玄之尊神。由二生三,三炁兆形,強名欻火鄧燮,謂之始炁,乃洞真之尊神。三神本一神,一體分三身,初無分別,隨機變化。

白玉蟾《雷霆三帥心錄》則認為,三帥都是伏羲的後裔。太昊伏羲氏,風姓,有子二人,長曰祝融,字伯庸,即今南鬥火宮;次曰鬱光,字伯溫,就是欻火大神鄧帥。鄧帥以功封於鄧墟,因以為氏,本出風姓,故號曰風后溫。自伏羲、神農、黃帝遞傳至帝嚳高辛氏,有二子,長曰傒,次曰隆延。辛帥為隆延第二子。帥本高辛氏之後,以祖之字為氏,故姓辛。隆延長子曰扶風,扶風之子曰摯收明,即張帥。以功封於張地,因以名氏,故姓張。白玉蟾認為,“雷霆三帥,本一家人也。自前至今,莫不知主帥為欻火鄧伯溫,判官為負風辛漢臣,使者為直符張元伯”。

13、月孛朱天君

月孛朱天君,道經中稱為太乙月孛流光朱天君、太乙玉玄元帥華陰流光朱天君、太乙月孛流光衝元符使、九天飛罡捉祟轟雷掣電太乙月孛雷君。《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八載其形象是:“玉色,女質,三目,皂服,朱履,玉冠,手執金鉞斧,有一月像,帶劍。”卷二百一十五說該神“姓朱諱光,天人相,披髮裸體,黑雲掩臍,紅履鞋,左手提旱魃頭,右手仗劍,騎玉龍,變相青面獠牙,緋衣,仗劍,駕熊”。《清微元降大法》則謂神名朱興,該書卷二十五描繪其形像是“金鳳翅,兜鍪,綠面,三目,赤發,滿月相,金甲,朱衣,朱履,左手執火珠,右手執戟”。

月孛為道教所崇奉的星宿神“十一大曜”(日、月、五星、羅睺、計都、紫炁、月孛)之一,稱“太一月孛星君”。李思聰編《洞淵集》卷七載:“太一月孛星君,主九天之下一切兇殺。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玄霞鶴壽之帔,執五簡,帶七星寶劍,垂白玉環佩。逆行黑道,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太上三洞神咒》卷六有“召月孛朱天君咒”:“至陰之精,金木化生。玉樞敕命,太一雷君。裸形披髮,三界橫行。手持寶劍,掣電流金。雷霆聽令,役使萬靈。神劍一下,邪鬼滅形。”

15、清微教主祖元君

清微教主祖元君,即道教清微派的創始人祖舒。據《清微仙譜》,祖舒,一名遂道,字昉仲,乃月孛星神化身,降生於唐昭宗時。廣西零陵郡人。面棗黑色,大目,身長七尺。生而靈異,父母莫能禁,遂入道,遍歷名山。至桂陽軍江渚石上,遇護明元妃化身靈光聖母,授以清微自然先天之奧。繼至西京附近山中,遇泰清太玄文元君,授以上清、靈寶、道德、正一之旨,於是祖舒乃會通道教五派之奧,統轄雷霆。治清微洞照府,主持教法。道經中尊稱“清微侍元上宸玄都總真九氣元靈夫人、太皇景明洞陽金闕昭凝妙道保仙元君”。

16、清微教主魏元君

清微教主魏元君,即道教上清派祖師魏華存,清微派尊之為“清微教主高元宸照太初元君”。清微派以魏元君為祖師,祖元君為宗師。

魏華存(251-334),字賢安,晉代女道士,道教稱之為紫虛元君、南嶽魏夫人。山東任城人。司徒魏舒之女。幼而好道,靜默恭謹。志慕神仙,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納攝生。欲別居閒處,父母不許。年二十四,父母強命嫁給太保掾南陽劉㐅(字幼彥)。生二子,長名璞,次名瑕。劉㐅任修武縣令,夫人隨往。二子長大後,即別居,專心修習於靜室。晉成帝時,清虛真人王褒等眾真下降,授以《上清經》三十一卷。夫人於咸和九年(334)羽化。後又於興寧二年(364)降神,授楊羲上清經籙。

17、洞玄傳教馬元君

洞玄傳教馬元君,名士清,為白玉蟾弟子。《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七載,泉州馬居士有女,及笄,不願成家,自幼焚香齋戒,願遇至人。一日感召白玉蟾真人降臨,付以洞玄之法。至元十八年(1281),泉州大旱,中書左丞蒲壽庚命僧道祈禱無應。其門人曰:“市舶司馬居士有女,道法昭著,可令祈禱。”蒲左丞帶屬官翁法建詣壇下請雨。元君約以三日為限。至期,果然降雨。蒲左丞束帛來謝,元君不受,願遵神命,收翁法建為徒。蒲左丞應允。元君遂傳法於翁法建,翁法建傳法於薛師淳、趙菊存、丁松隱等人。

《法海遺珠》卷一載洞玄雷法傳承是:洞玄教主妙行真人神霄玉樞青靈雷霆天君辛忠義→太微侍宸洞玄高明君白玉蟾→紫霞扶風洞玄元明君馬士清→洞玄通明中侍卿翁法建→洞玄元明崇侍卿薛師淳。

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五十《洞玄傳宗畫像贊》,謂世言洞玄雷法以劉真君為宗,其次則白玉蟾、馬玄君。“玄君,馬太守之女,渡海不死,閉目隨風,至泉州墜地,叩泉之道觀,即其故宅也。遂事玉蟾為弟子。又其次則汪雷日、薛洞玄、丁松隱、倪瞭然,凡七傳。”此文所說的馬玄君,應為“馬元君”之誤。劉真君,即玉府劉天君。

18、混元教主路真君

混元教主路真君,即路大安。元代道士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二十一有傳,謂真人姓路名光,又名大安,西蜀大寧軍內黃縣人,後徙居婺州。生於漢順帝漢安元年(142)九月十五日。博通經史,歷三國鼎分,晉室肇造,仕途不順,遂舍家修道。晉武帝太康五年(284),遇一老叟,授以六天如意大法經籙。後又夢太上老君命玉童賜玉鑰匙十事。永康元年(300),疫毒流行,真人敬施符水,點混元燈,越三旬間方息。次年,野獸入城,真人以混元法治之。惠帝賜以金帛,真人不受,遂居華山,以混元籙傳丁義,以混元經傳郭璞,以混元法傳許遜,以混元針灸傳朱桃椎。太安元年(302)八月十二日辭世,其混元法行於世。

道經中尊稱路大安為混元開教大慈普惠路真君、混元啟教祖師路真君。

19、混元教主葛真君

混元教主葛真君,即道教靈寶派祖師葛玄。

葛洪《神仙傳》卷八載,葛玄,字孝先,丹陽人。生而秀穎,性識英明,經傳子史,無不遍覽。年十餘歲,父母俱喪,乃遁跡名山,參訪學道。從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經》。修道虔誠,感太上老君與太極真人降於天台山,授《靈寶經》、《洞玄經》、《大洞經》及上清、靈寶、洞神、太一、塗炭諸齋法。吳大帝孫權召見,強留之,不久即仙逝。

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載,葛玄以其書傳弟子鄭隱,鄭隱再傳葛洪。

道經中尊稱葛玄為“太極左宮仙公衝應孚佑真君”。

20、神霄傳教鍾離真仙

神霄傳教鍾離真仙,即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鐘離權,也是世傳“八仙”之一。

元代道士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一有鍾離權傳,謂真人姓鍾離,名權,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穀子,一號正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燕臺人,一雲京兆人。及壯,仕晉為大將,統兵出戰西北土蕃。兩軍交鋒,忽天大雷電,風雨晦冥,不戰自潰。真人獨騎奔逃山谷,迷失道路。遇一胡僧,引至一村莊,見一老人披白鹿裘,即東華帝君王玄甫也。真人哀求度世之方,老人授以長生真訣。真人遇師之後,雲遊天下。後在長安點化呂洞賓。二人關於學仙之事的問答,施肩吾編為《鍾呂傳道集》。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敕封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21、神霄傳教呂真仙

神霄傳教呂真仙,即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他是世傳“八仙”中名氣最大的一位。

據載,呂真人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常自稱回道人或回山人,故世人亦呼為回仙。其籍貫一雲關中(今陝西),一雲河中府永樂鎮(今屬山西芮城縣)。傳為唐代禮部侍郎呂渭之孫。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日。早年業儒,熱衷科舉。或雲屢舉進士不第,或雲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中進士,或雲唐敬宗寶曆元年(825)中進士。傳說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以“黃粱一夢”點化,遂棄儒學道。後又遇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苦竹真人傳驅使鬼神之術,崔希範真人傳內丹術。得道後,發宏大誓願,以度盡眾生為己任。常顯跡世間,慈心接物,傳道度人。北宋時流傳最廣的呂洞賓事蹟,一為過岳陽樓,唯有城南老樹精識其為神仙;二為過吳興沈東老家,飲酒題詩。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敕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22、火德謝天君

火德謝天君,又稱太乙火鈴大將流金飛火謝神君、流金火鈴謝大仙火、蒼牙霹靂大仙謝仙火。《法海遺珠》卷十一說:“有神人謝仙火,即七十二部風火之總領也。”《道法會元》卷一百二十二載其形象為:“虎頭,熊耳,象牙,鳥喙,龍爪,鹿角,額上一小羊頭,渾身龍甲,手足上各有一蛇,乃四蛇纏於手足,蛇各吐火。”卷一百四十八載其名為謝炎,其形象是:“黑麵黑鬚,怒容,三目,玉冠,絳服,朱履,手執玉鉞斧,其上有一日像,帶劍。”

“謝仙火”之名在宋代曾廣為流傳。歐陽修撰《集古錄》卷十載,嶽州華容縣廢玉真宮的柱子上有倒書“謝仙火”三個字。有人問衡山女子何仙姑,仙姑說,謝仙為雷部之鬼,夫婦皆長三尺,其色如玉,掌行火於世間。後有聞其說者,於《道藏》中檢之,確實載有謝仙名字,主行火。王得臣撰《麈史》卷二則說是嶽州太守滕宗亮(字子京)問永州何仙姑,答以雷部中神,兄弟二人,並長三尺。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謝天君的事蹟是:天君姓謝,名仕榮,字雷行。生於唐貞觀初。性烈貌惡,不畏豪強。為山陰令時,上司索賄千金,仕榮不從,反舉報上司貪汙行為。上司怒,以各種方式刁難他,甚至欲置之於死地,他都能一一化解。“役愈苦而才愈辯,事愈險而功愈奇。”其赤心烈節,炳於天日,玉帝授以火德真君之職,“執金鞭,駕火輪,頭頂道冠,以司亢陽之令”。

23、玉府劉天君

玉府劉天君,又稱玉府主帥九陽上將蒼牙鐵面劉天君、九鬥陽芒流金火鈴威雷浮光劉天君、火鈴大將、洞玄三五少陽鐵面神王、洞玄九陽蒼牙鐵面神王。其名一作劉明,一作劉矩,字神光。《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八載其形象,一是:黑麵少顏,怒容,緋袍,撒開紅髮,金鞭金甲,足躡水輪,手擎火輪;二是:黑麵老顏,蒼牙朱發,緋袍金甲朱履,手執戟,足躡火輪。

劉天君為洞玄雷法主將。《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七載,白玉蟾遇辛天君,辛天君“擊案三聲,而劉帥立現。辛君曰:‘此將司雷霆風雨之權,掌樞機二臺之職,護帝駕出入,能救民疾苦,事無大小,叩之即應。今以授汝。’其職則上殿捲簾大將軍、九天雲路護駕使、樞機二臺節制使、神霄玉樞洞玄執律蒼牙鐵面劉神君,其法則名洞玄玉樞雷法。”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則說:劉天君名後,東晉人,歲次庚子八月十二日生於岷江漁渡中。一日,其母來到江邊取水,劉後從母親背上掉入江中,恰好旁邊有飄浮的木板,倖免溺水。其父異之。家貧,送給羅真人作侍讀,遂精於五雷掌訣。祈雨禱晴,無不應驗,民眾為之立祠。皇帝敕封玄化慈濟真君,玉帝敕封掌玉府事。

24、25 寧大天君、任大天君

寧、任二大天君在道經中常常一起提到。《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七稱為陽光霹靂寧神君、陰精霆烈任神君。卷一百四十八載,寧天君為左垣運雷陽光元命大將,名烈,字中慈,其形象是:青色面,狼牙,火冠,緋袍,金甲,執雷斧鑽;任天君為右垣運雷陰精元應大將,名忠,字居仁,其形象是:火色面,狼牙,火冠,皂抱,金甲朱履,執雷斧鑽。《法海遺珠》卷一亦載:陽光勝威轟火大神寧烈,青紅色面,狼牙,火冠,朱發,緋袍,金甲,執雷斧鑽;玄精火鈴黑律大神任忠,青鬼面,朱發,緋袍,執火劍。又相:水色面,狼牙,火冠,皂袍,金甲,朱履,執雷斧鑽。

26、雷門苟元帥

雷門苟元帥,又稱陽雷神君、神烈陽雷苟天君、上清主火運陽赤靈神烈苟天君、雷門左伐魔使知南極天樞院事總轄雷霆都司一府二院三司事苟元帥。名留吉,一名翌衝。

清微派尊之為行法主帥。《清微神烈秘法》稱之為“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陽雷神君苟留吉”,其形象是:“金冠,黑麵,三目,赤發,金甲,朱衣,朱履,手執金錘鑽。”《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四載其形象為:“金冠,赤發,青面,金甲,朱衣,金錘鑽,統兵二萬眾。”《道法會元》卷四十六載其形象為:“紅鬚髮,金冠,青面,赤衣,手執斧槌。”卷一百四十六載其形象為:“欻火相,無翅,觜不尖,青面,紅天衣,紫結巾,欻火腳,執雷錘鑽。”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古雍州地界有神雷山。每年二月驚蟄時,雷氣發揚。至秋天,雷藏地中,作雞狀,入於雞巖內。時值八月,當地有姓新名興者,字震宇,家貧,入山採薪以養母。見岩石中有五隻雞,獲而歸,獻與其母。母將其中四隻納入雞柵,另一隻準備烹食。雞作人言,稱自己是雷,不能吃。其母不聽,被雷擊死。新興賣薪買酒回來,見母被雷擊死,大慟,欲槌死雞柵中的四隻雷雞。由於其母將內衣覆於雞柵上,雷雞不能震雷。雷神哀其孝心,遂變為道士,到他家裡,說願意聽從他的驅使。新興吃了雷神給的十二火丹,變成妖頭鳥嘴,兩肩生翼。天帝感其至孝,封為雷門苟元帥。

27、雷門畢元帥

雷門畢元帥,又稱陰雷神君、神化陰雷畢天君、上清主水運陰黑靈神化畢天君、雷門右伐魔使知北極驅邪院事主管雷霆都司軍轄事畢元帥。名宗遠,一名山則。

清微派尊之為行法主帥。《清微神烈秘法》稱之為“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陰雷神君畢宗遠”,其形象是:“披髮,面赤,皂衣,金甲,跣足,手執鐵簡”。《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四載其形象為:“玉冠,微黑麵,略有須,全身金甲,皂衣,執斧。”《道法會元》卷四十六載其形象為:“披黑髮,赤面皂袍,手執金簡鐵札。”卷一百四十六載其形象為:“欻火相,青面,皂衣,欻火腳,執斧錘。”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雷藏地中,寄胎于田間千年石乳,誕生成人。長大後自名田畢,修煉於法瀘巖下。曾助女媧氏煉石補天,又助軒轅黃帝打敗蚩尤。軒轅拜以龍師之職,田畢不受,隱於華胥之境,因名田華。唐堯時十日並出,赤地千里,田華奉上帝之命,巡行天上,人間得以風調雨順。到了漢末,妖魔縱橫,奸邪百出,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霆,輔佐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水旱,下糾群魅出沒,中擊不仁不義等輩。

28、靈官馬元帥

靈官馬元帥,又稱都天罡主正一靈官橫天馬元帥、正一魁神靈官馬元帥、混元都統靈官馬元帥、金臂圓光火犀大仙正一靈官馬元帥、南宮都統大元帥節度火府鬥司兵馬三界防禦大將軍炎靈赤明真君馬元帥。名勝,字德先。

《道法會元》卷三十六載馬元帥的形象是:“青面朱發,白蛇冠,三目,金甲絳袍,綠靴,背火瓢,仗劍,白蛇從後。”卷二百二十四載馬元帥“三頭九目,六臂藍身,兩手火鈴火索,兩手金槍金磚,兩手鬥訣仗劍,青面赤須,堅紅髮,蹙金羅帽,緋抹額,絳袍金甲,玉束帶,天帶綠吊鞹靴,足踏火輪,白蛇繞輪,中吐火,揹負火瓢,火鴉萬群,部領十二員副將,乃南方火帝也”。

《道法會元》卷二百二十二、卷二百二十四說,今之法官但知靈官姓馬名勝,皆未究其源流。靈官其實乃天將,天將豈有姓名?且散則成炁,聚則成形。靈官即南方火中之精,火中之王,火中旺炁。南方屬午,午屬馬,靈官即借馬字為姓。南鬥有六星,第六星為(鬼+勝),即為靈官之名。又說,午上月是勝先,故以“勝”字為名,字德先。玉帝觀其威烈,賜以“旭”字為隱諱。蓋旭字陽極也。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馬元帥凡三顯聖。原是至妙吉祥如來化身,以其滅焦火鬼魂,有傷於慈,降凡投胎於馬氏金母,面露三眼,因號三眼靈光。生下三日,能戰斬東海龍王,以除水孽。繼以盜紫微大帝金槍,而寄靈於火魔王公主為兒,複名靈耀。受業於大惠盡慈妙樂天尊,獲授三角金磚,變化無邊。遂奉玉帝敕,收服妖魔,造福百姓。帝授以左印右劍,掌南天事。瓊花宴上,因金龍太子傲侮,靈耀發怒,火燒南天關。不得已,又入世投胎,為一胞五兄弟。後為救母出地獄,又大鬧酆都。如來佛祖為之解和,玉帝敕封為玄帝部將。

馬元帥又被稱為華光天王,其演義故事,見於明代餘象鬥編《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簡稱《南遊記》)。

29、都督趙元

都督趙元帥,又稱正一玄壇趙元帥、金輪執法趙元帥、神霄如意玄壇趙元帥、正一龍虎玄壇金輪如意執法趙元帥、九天雷路神捷上將玄壇趙元帥,其全稱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元帥、北極侍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烈侯、掌事定命帳設使、二十八宿都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敕法趙元帥。

《道法會元》卷二百三十二《趙元帥錄》載,元帥姓趙名朗,一名昶,字公明,終南山人。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圓滿,玉帝敕封為神霄副帥。到了東漢時期,祖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修煉大丹,飛神奏帝,請威猛神吏為之守護,上帝即派趙公明任正一玄壇元帥,護衛天師。天師飛昇之後,永鎮龍虎山。

《趙元帥錄》又說,凡是公平買賣,求財運亨通,對神祈禱,無不如意。故民間亦奉趙公明為財神。

按《女青鬼律》所載,趙公明本乃五方鬼主之一,為西方白炁鬼主。《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四說,五部之鬼,自受祖天師張道陵誓約之後,歸心正道,故趙公明以威直充玄壇大將。

《道法會元》卷一百八十八載其形象是:“面黑色,鬚鬍,穿皂靴,金甲皂袍,手執鐵鞭。”《法海遺珠》卷三十六載其形象是:“紫黑色面,鬍鬚,圓眼,鐵幞頭,黃抹額,金甲皂袍,綠靴,左手提鐵索,右手仗鐵鞭,乘黑虎。”

30、31 虎丘王元帥、虎丘高元帥

王、高二元帥在道經中常常一起提到,稱之為左垣大將王元帥,名真;右垣大將高元帥,名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則說:王帥名鐵,高帥名銅,生於福州之南,周厲王時人。二人相遇於洛陽,結金蘭之交。二人同仕於韓王,力諫而不聽,遂辭官而去。一日,王鐵得知高銅出門往南嶺,大吃一驚,說南嶺是虎穴所在,急往救之。不久,高銅返回,得知王鐵為救他而往南嶺,趕緊追去。王鐵遇虎,力殺之。二人相遇,互道緣由,欣然攜手而歸。時人視為真正的銅鐵友誼。玉帝敕封二人為虎丘長。

32、混元龐元帥;45、洞神劉元帥

龐元帥與劉元帥在道經中常常一起提到。

混元龐元帥,在道經中稱為八卦洞神天魂正將、上清八卦洞神主法大元帥、妙道廣濟真君,名靈。其副帥為劉元帥,稱八卦洞神地魄副將、上清八卦洞神掌法副元帥、妙道顯濟真君,名通。

《道法會元》卷一百九十五載,龐元帥“坐鎮中宮,統攝八卦將吏所任之事。凡有行持,先召此將,動報吉凶,然後行事”;劉元帥“輔佐主帥,運守中宮,統隸八將。凡進遣章表應幹事務,先召此將,如意行事”;“二將並如玄帝相,披髮跣足,左紅袍,右皂袍,仗劍”。卷一百九十七載:“主帥龐靈,青面藍身,紅袍紅裙仙帶,左手鬥印,右手仗劍,乘青龍,雲氣從之。副帥劉通,黑麵黑身,皂袍青裙仙帶,左手雷局,右手執雷槌,乘白虎,風聲從之。”

“混元龐元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作“混炁龐元帥”,謂帥姓龐,名喬,字長清,漢口人,生於漢代。以擺渡為業。重陽日,一客急歸,遺百金於船上。次日來尋,龐喬原封不動歸還。除夕前二日,觀音菩薩化身一婦人求渡,龐喬事忙,其父擺渡,返回時江風大作,船覆。龐喬跳入江中,奮勇救父。眾鬼為找替身,屢掀狂瀾,龐喬乃水府之精氣化身,得以無恙。玉帝敕封龐喬為混炁元帥,手執金刀,降陰魔,除陽惡。

33、仁聖康元帥

仁聖康元帥,道經中稱為急報無佞康元帥、靈佑滅瘟忠烈元帥、廣靈昭惠使。名應,一名保裔。為東嶽十太保之一。

關於東嶽十太保,《道法會元》卷一百五十五說是溫玉(即溫瓊)、李真、鐵勝、劉琦、姚正、張蘊、康應、嶽勝、孟雲、韋彥。卷二百五十八則說是溫玉、李文真、鐵勝、劉仲、楊文貴、康應、張蘊、嶽昊、孟雲、韋彥卿。《東嶽大生寶懺》載十太保是:翊靈昭武使溫元帥,順靈昭化使李元帥,協靈昭濟使鐵元帥,鎮靈昭贊使劉元帥,通靈昭佑使楊元帥,宣靈昭慶使張元帥,廣靈昭惠使康元帥,安靈昭應使嶽元帥,顯靈昭利使孟元帥,永靈昭助使韋元帥。

南宋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十四亦提到東嶽十太保:“廣靈廟在石塘壩,奉東嶽溫將軍,請於朝,賜廟額,封自溫將軍以下九神,皆錫侯爵。曰:溫封正佑,李封孚佑,鐵封靈佑,劉封顯佑,楊封順佑,康封安佑,張封廣佑,嶽封協佑,孟封昭佑,韋封威佑。”

康元帥本為東嶽大帝佐神,稱康舍人。《宋會要輯稿》載:“威濟善利孚應王廟,在江南東路信州弋陽縣東嶽行宮內,佐神康舍人威濟公祠,光堯皇帝(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九月封威濟王。四年(1130)十二月,加封‘善利’二字,以王師收捕魔賊,助功顯靈,從都統辛企宗請也。紹興二十六年(1156)正月加封今號。”又載:“英烈王廟,弋陽縣威濟善利孚應王,慶元二年(1196)六月加封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地祇上將溫太保傳》所載康應封號,與《宋會要輯稿》所載,相差一個字,為“威濟善利孚惠英烈王”。該《傳》說康應“奉都大城隍委掌瘟司,檢察善惡”,後虛靖天師張繼先收為地祇十將之第六將。

明代周思得編纂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五載東嶽大帝佐神有“忠顯威濟善利孚應昭烈王”,即康元帥。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康元帥負龍馬之精,於仁皇炎德九年降生於黃河之界。父康衢,母金氏。生而慈惠,不傷胎,不折夭,不虐孤寡,不履生氣,即使是蟲蟻也不輕殺。時有鸛芻為老鷹所逐,帥救而哺之。後鸛含長生草以獻。仁慈之名聲聞於天,天帝封之為仁聖康元帥,以掌四方社令。

到南宋後期,北宋名將康保裔也被人們尊奉為康元帥,與康應合而為一。

據《宋史•忠義傳》,康保裔,河南洛陽人。出生將門,祖父、父親都戰死沙場。保裔為人謹厚好禮,喜賓客,善騎射。承世蔭,也做了將領,在後周屢立戰功。開寶中,又從諸將破契丹於石嶺關。累遷至高陽關都部署。鹹平二年(999),契丹大舉入侵,保裔率兵赴戰,陷入重圍。手下勸他化裝突圍,保裔說:“大難當前,不能苟且偷生。”於是率兵與敵人決戰二日,殺傷甚眾。最後矢盡糧絕,援兵不至,全軍覆沒。當時真宗皇帝駐紮在大名,聽到康保裔戰死了,非常震驚難過,罷朝兩日,追贈康保裔為侍中。

康保裔殉國後,其忠烈事蹟廣為流傳,民間多立廟祀之。由於此前民間已有康王(東嶽太保康元帥)信仰,二者遂逐漸合而為一。南宋歐陽守道撰《靈佑廟記》,已明確稱康王即康保裔:“敕賜靈佑廟威顯善利靈應英烈王,神姓康諱保裔,國初北邊名將也。”歐陽守道說,康保裔是洛陽人,死於河間,平生未曾到過江南,但宋室南渡以後,卻屢著威靈於江南,其故何在?歐陽守道認為是其生前忠烈,死後英靈之氣仍以宋室為依歸,中原淪陷,宋室南渡,康保裔之英魂毅魄也隨之顯靈於江南。

34、太歲殷元帥

太歲殷元帥,道經中稱為都天太歲至德殷元帥、地司猛吏殷元帥、上清武春猛吏太歲至德尊神、天心地司起煞猛吏太歲殷元帥、北極御前顯靈體道助法馘精滅魔地司猛吏太歲大威力至德元帥、上清北帝地司太歲大威德神王至德主帥殷元帥。

殷元帥名郊,乃殷紂王之子。至元庚寅(1290)彭元泰為《天心地司大法》所作後序稱,殷元帥“乃三天糾察使,上古帝子,悟道成真,功高所著,變化難量。上帝以其有神通之力,委降伏星煞,普濟黎庶”。

《法海遺珠》卷三十載:“地司太歲殷郊將軍,天人相,碧色面,項帶十二骷髏,緋袍,皂帶纏於腰間,跣足,左手黃鉞,右手金鐘。”《道法會元》卷三十七載其形象是:“青面束髮,頂中作髻,紅須鬢,朱衣大神。頂上一髑髏,項下九髑髏,左手持金鐘,右手執黃鉞,乘九頭金牛。”卷二百四十六描述其形象是:“丫髻,青面,孩兒相,項帶九骷髏,額帶一骷髏,裸體,風帶紅裙,跣足,右手黃鉞,左手執金鐘。”卷二百四十七謂其形象是:“青面青身,金冠,朱發,緋抱皂緣,絞扎腰間,上左手託日,右手託月,下右手鉞斧,下左手金鐘,項上懸掛十二骷髏,自午方五色雲中至。”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殷元帥為紂王皇后姜氏所生。出生時為肉球包裹,紂王愛妃妲己奏為怪物,遂棄之於效野。適逢申真人經過,識為仙胎,乃抱歸。取法名金叮奴,正名金哪吒,緣其棄郊之故,乳名殷郊。七歲,乳母告以出身。殷郊得知母后為妲己所害,誓願報仇。申真人憫其孝心,命其往八寶洞中取寶物,殷郊挑選黃鉞、金鐘。先乘海馬下山,收二神將;又往掃帚山殲滅十二喪門哭鬼,將其頭串成骷髏掛於頸上。後助武王伐紂,斧劈妲己。玉帝敕封為地司九天遊奕使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

35、考校黨元帥

考校黨元帥,筆者尚未在道經中找到出處。《地府十王拔度儀》載酆都岱嶽府有考校罪魂司。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黨元帥名歸籍,懷州人。父名何,母陳氏。其人貌黑心不黑。任昭察使,廉明正直,獄無冤案,民無怨辭。民謠贊之曰:“黨不黨,見五臟。案臨籍,秉天日。黑判官,人鬼泣。何家宰相民考妣。”玉帝敕封,掌考校,以察天下惡過。

36、酆都孟元帥

酆都孟元帥,道經中稱為酆都巨天力士孟元帥、酆都巨天力士追攝行刑元帥、典獄鞠勘使者、拷鬼大將。名鍔。酆都“飛天八將”或“內壇八將”之一。

《道法會元》卷二百六十一載其形象是:“赤棗面,團眼,四方口,鬚鬍,紫方巾,掩心鐵甲,內青衫,外皂袍,穿靴,短裙,執八角大鐵槌。”卷二百六十二載其形象是:“黃巾青鬼,面赤發白,笠紫麻鞋,白袍銀甲,手執鐵棒。”《法海遺珠》卷三十九載其形象是:“人形,惡鬼貌,鬍鬚,黃包巾,皂(衤+卓)袍,鐵甲,白結袴,黃皮䩺鞋,手提短柄金錘,出火光。”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孟元帥名山,生於戊申年八月十二日。為獄官,至年終,憐囚犯思親之苦,約以十二月二十五日暫釋還家,正月初五返回。屆時800囚犯無一人爽約。孟山見囚犯有改過遷善之心,遂把他們全部放了。上司得知後,嚴令他將囚犯一一追回來,他決定以自己的一死來換取800囚犯的生命。遂立槍於窯中,欲自殺。天神適至,傳玉帝敕命,封為酆都元帥。

37、翊靈溫元帥

翊靈溫元帥,道經中稱為地祇上將溫太保、地祇上將亢金昭武顯德元帥、東嶽地祇翊靈昭武使正佑侯溫元帥、地祇司翊靈昭武顯德上將火鴉蠻雷使者一炁溫元帥。東嶽十太保之首。

據《地祇上將溫太保傳》,神姓溫,名瓊,字子玉,乳名卓郎,溫州平陽縣人。生於唐朝。身長九尺二寸,武勇敢為。隨大將郭子儀出戰,擔任先鋒。在軍中屢顯神異,郭子儀欲殺之。溫瓊覺其意,遂逃至泰山下屠牛賣酒為生。後遇東嶽大帝三太子炳靈公所化道人點化,遂悟而不再殺牛,為東嶽廟化緣三年。一日在嶽峰遇黃衣道人,道人告訴他,東嶽大帝已寫上他的名字,待其去世後,就可以成為嶽府太保。道人讓他塑自己的像立於廟前,溫瓊照辦。殿前太保灌丘休告訴他,塑像若變,他就可以歸職了。有孟雲、韋彥二人,將其塑像改變模樣,溫瓊來到廟裡,站著便去世了,肉身不倒。溫瓊成神後,不受民間廟食,不以朝廷敕封為榮,行事無絲毫過失,東嶽大帝詔封為“地府冥司爭取人案大典者”。人之生死,皆由其掌管。宋太祖即位次年,溫州大旱,溫瓊應民祈禱,降下甘霖。後虛靖天師張繼先授以地祇正法。天師至青城山,遇魔鬼慈利大帝,溫瓊為其護法,殄滅群魔。天師保奏其為“助法翊靈昭武大使太保”。後又助天師徒裔吳道顯滅邪神,道顯奏聞東嶽大帝,加封為四海都巡、九州檢討使。後又敕封提點天下神廟。

《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四《東嶽溫太保考召秘法》載溫瓊的事蹟是:年方十二歲,秉性平直,容貌異常,不治世事,不務營家。諸書一覽無遺,陰陽造化無不洞曉。及長不娶,不破天真。一夕遇神人入,身披金甲,執劍,祝曰:“子稟性不凡,東嶽奏上天帝,差汝充東嶽都統兵太保,須立生容於嶽下,然後必得魂神附歸。”溫瓊禮謝神人,遂命工塑容於東嶽行宮殿內,日夕參拜東嶽大帝。一日至殿內,忽見泥身變成青色,紅髮獠牙金眼。溫瓊在殿內站立解化。時人以其身供養,凡有告求,無不遂願。因西蜀葉天師借嶽兵收管瘟疫之鬼,太保現身,述說其事,願與擒捉瘟鬼,救病安民。蜀民不經月皆獲痊癒。後復現身曰:“願輔佐天下法官行持,捉祟治病。今有符文秘法,望為闡揚。”葉天師乃將此法流傳後學。

明初宋濂《溫忠靖王廟堂碑》載,溫瓊字永清,溫州平陽人。以唐長安二年(702)五月五日午時生。七歲習禹步。十四歲通五經百氏及佛、道二教。二十六歲舉進士不第,乃拊幾嘆曰:“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後來四川葉天師用其符除瘟疫,各地乃廣為立祠。初封翊靈昭武將軍正佑侯,宋末加封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四說溫瓊又名褒,其形象是:“身長九尺餘,青面青手,獠牙唇紅,發赤眉須赤,金眼猙獰,裹紫巾方頂,著雁花綠袍,金束帶,黑吊鞹綠靴,豹皮棍,手執金骨朵,捉祟,仗劍出入。”《法海遺珠》卷三十七載其形象是:“青鬼面,金睛,四利牙,頭戴三尖帽,紅抹額,皂長袍,紅錦緣,小金束帶,黃勒帛,袒胸前露,金甲掩心,綠靴,手提狼牙杖,騎白馬,諸將侍從。”

38、糾察王副帥;46、豁落王元帥

糾察王副帥與豁落王元帥可能是同一神將,即王靈官。道經中稱為:雷霆都天豁落三五火車糾罰靈官鐵面雷公王元帥、都天豁落猛吏赤心忠良制鬼縛神火雷霹靂靈官王元帥、南極火雷赤心忠良猛吏王元帥。

王靈官原為民間邪神,後經薩守堅真人感化而改惡從善,成為雷部神將。元刻《新編連相搜神廣記》載,薩守堅行至湖南湘陰縣,見人用童男童女生祀本處廟神。真人曰,此等邪神,應焚其廟。言訖,雷火飛空,廟立時焚燒,人莫能救。廟神在空中說:“願法官常如今日。”自後廟不復興。真人至龍興府,在江邊濯足,見水中有神影,黃巾金甲,左手拽袖,右手執鞭。真人問:“爾何神也?”答曰:“吾乃湘陰廟神王善,被真人焚吾廟後,今相隨一十二載,只候有過,則復前仇。今真人功行已高,職隸天樞,望保奏以為部將。”真人曰:“汝兇惡之神,坐吾法中,必損吾法。”其神即立誓不敢背盟。真人遂奏帝授職,收為部將,其應如響。

據《道法會元》卷二百四十一載,王善向薩真人立下的誓言是:“薩君曾有令,敕法以度人。滴血以為誓,普救諸眾生。強邪並頑祟,疾速滅真形。早晚聞吾號,憑誓現真形。吾不助玄教,甘受天滅形。不是呼吾號,決不恕汝名。”

《道法會元》卷二百四十一載其形象是:“赤面紅鬚髮,雙目火睛,紅袍綠靴風帶,左手火車,右手金鞭,狀貌躁惡”。卷二百四十二載其形象是:“赤面赤發,黃結巾,金甲紅罩袍,左手執索,右手持鐵鞭,綠靴,揹負虎皮袋,狀貌威惡”。

39、先鋒李元帥

先鋒李元帥,道經中稱為順靈昭化使。東嶽十太保之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李元帥名封,於隋帝壬午年五月五日托胎於錦江口李芳之妻。素剛直,膂力過人。為鄰居報冤仇,殺人後逃亡南海為寇。一日入海神廟,遇強盜,李封擒之,盡釋其所掠男女。後於海中殺一巨鱷,使航船無風浪之虞。玉帝敕封先鋒之職。

40、猛烈鐵元帥

道經中稱為英雄猛烈鐵元帥、協靈昭濟使。名定。東嶽十太保之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鐵元帥名頭,生於商紂王丙午年五月七日。幼而武勇,氣排山嶽,膽落天地。殲魔鬼於野火廟中,擒妖狐於紫虛樓下。玄帝邀其同升,封為猛烈元帥。

41、風輪周元帥

道經中稱為北方風輪蕩邪周元帥。名巨夫。

《太上三洞神咒》卷四有召風輪周將軍咒:“混沌浩蕩,一炁初分。北方有將,號曰風輪。身長千丈,鐵面將軍。興雲吐霧,頃刻而生。隊仗千萬,滌盪凶神。或魔或鬼,或妖或精,或遠或近,或親或鄰,風輪一蕩,鬼無逃形。吾奉帝命,敢不遵承。火速蕩動,要見分明。”

42、地祇楊元帥

道經中稱為酆都主將楊元帥、通靈昭佑使。東嶽十太保之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楊元帥名彪,漢代人,生於庚申年十月十六日。任廷尉長,秉公執法,不屈君命,不徇私情。上帝敕封地祇之任,下察五方之兇穢,幽按十二閻君之橫縱,陽糾人間囹圄之曲直,陰鑑海嶽之魑魅。

43、朗靈關元帥

道經中的稱呼有:朗靈義勇關元帥,酆都馘魔朗靈關元帥,酆都追攝元帥,轟雷攝正青靈上衛上將關元帥,雷部斬邪使、興風撥雲上將、馘魔大將、護國都統軍、平章政事、崇寧真君。即三國名將關羽。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人。與劉備、張飛為結義兄弟。受命統兵鎮守荊州,後兵敗被擒殺,諡為壯繆侯。事蹟見《三國志•關羽傳》,此不贅述。

關羽在大功垂成之際被吳將呂蒙襲殺,臨死自然是滿腔怨怒。荊州民間惟恐關羽靈魂將其怨怒發洩於人間,危害一方,遂紛紛立祠祭祀。隨著時間的流逝,關羽怨怒而死已被荊州人淡忘,而其勇武、忠義的高大形象逐漸植根於荊州民間信仰之中,成為平亂驅害、保護一方的善神。

關羽是何時進入道教神將系統的,尚不清楚。宋代一個著名的“解州平妖”故事,使關羽的神威廣為人知。解州是北方重要的產鹽之地。據出於元代的《宣和遺事》載,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夏,解州有蛟,在鹽池作祟。徽宗詔命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治之。不旬日,蛟祟已平,繼先入見,帝問是何妖魅。繼先回答說,昔軒轅黃帝斬蚩尤,後人立祠於池側以祭祀蚩尤。近日其祠宇破敗,故變為蛟,作祟境內,以求祭祀。帝問繼先用何神除滅此蛟。繼先回答是蜀將關羽,並讓其在殿上顯靈。

《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九載關元帥形象是:“重棗色面,鳳眼,三牙須,長髯一尺八寸,天青結巾,大紅朝服,玉束帶,皂朝靴,執龍頭大刀,有赤兔馬隨。”

《道藏》中有《太上大聖朗靈上將護國妙經》,謂關元帥受上帝敕命,為三界都總管,晝察陽元功過,夜判冥府鬼神。

44、忠靖張元帥

忠靖張元帥,雞龍山刊本作“忠翊張元帥”,誤。

忠靖張元帥,本為東嶽大帝佐神,稱張舍人。後來與唐代忠臣張巡合而為一。道經中稱為鐵纛地雷東平忠靖王張元帥、通天斬邪大將東平忠靖威烈元帥,主領東嶽第八司。

據《宋要會輯稿》“《臨汀志》〔忠〕靖王祠”條說,神為淮陰人張有嚴之子。唐開元元年(713)八月十八日生,十四年(726)七月二十五日入滅為神,護國救民,封成濟侯。宋太祖親征太原,川水泛溢,上憂之,冰忽合,師遂濟。空中見神來朝,加徵應護聖使者。熙寧五年(1072),升濟物侯。宰相王安石令有司勘會靈顯事蹟,再封忠懿文定武寧嘉應侯。南渡以來,神復響答於浙間,而福建臨汀尤顯著,累封東平忠靖王。《宋要會輯稿》又載,沅州城西的南嶽張太保祠,政和二年(1112)九月封靈佑侯。六年(1116)十月,封佑順靈顯公。宣和七年(1125)九月,賜廟額昭烈。高宗建炎二年(1128),封忠靖王。紹興十七年(1147)十月,封其妻曰協惠夫人。二十二年(1152)二月,加封忠靖威顯王。孝宗隆興元年(1163)七月,加封忠靖威顯靈佑王。乾道七年(1171)正月,加封忠靖威顯靈佑英濟王。

南宋《鹹淳毗陵志》卷十四載:“嘉應侯廟在資聖寺後,神姓張,夫人呂氏。始封嘉應侯,後封東平忠靖孚應王。東嶽廟西廡亦有象設。”

宋洪邁《夷堅支志》戊卷七“信州營卒鄭超”條載,鄭超夢至東嶽第八司,主者升殿,語超曰:“吾乃東平忠靖王,管人間生死案,正真無私。汝還世與人說不妨。”此神疑即張太保。

明王鏊撰《姑蘇志》卷二十八載東平忠靖王祠,在蘇州虞山南麓東。王鏊所述忠靖王之生平與加封情況,與據《宋要會輯稿》所引《臨汀志》相同。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五十一卷《神廟部》“昭烈廟”條載,廟在玉山縣治南,元倪中記神在宋代封為王,元朝至正四年(1344)始改封護國忠靖威顯景佑真君。七年(1347),護佑海漕有功,復加洪濟封號。奉祀官員皆以神為唐御史中丞張巡,惟蔡薦所記,神為張抃,系睢陽城陷時遇害的三十六人之一。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卷十二載,杭州石佛山海會寺附近有康張廟,供奉威濟善利孚應昭烈康元帥、東平忠靖洪濟景佑張元帥。

明代周思德編纂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五載東嶽大帝佐神有“東平忠靖威顯靈佑英濟王”,即張元帥。

有學者指出,可能是出於將民間信奉的張元帥納入朝廷祀典的需要,人們逐漸將張元帥與受到歷朝褒封的唐代名臣張巡合而為一。

按,張巡(709-757),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省芮城縣),出生於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天寶十五年(755),安史之亂中,張巡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至德二年(757),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城破被俘,英勇就義。他以區區幾千兵力,苦守雍丘、寧陵、睢陽等城,擋住數十萬叛軍近二十個月的圍攻,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朝廷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其事蹟見《舊唐書》和《新唐書》本傳。

張巡死後,民間立祠祀之。奉祀的原因,一是感其忠義,二是懼其疫厲(因張巡死前曾有為厲鬼以殺賊之語)。

本來,祀張巡的廟稱為協忠廟、雙忠廟(與許遠合祀),祀東嶽太保張元帥的廟稱為東平忠靖王祠。但後來張巡也被稱為東平忠靖王,取代了原來的張有嚴之子。

《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七載其形象是青鬼面,白翻簷氈帽,白袍,玉束帶,綠靴,手仗劍。

47、神雷石元帥

《道法會元》卷二十九載:副將石元帥諱圓,服色黑麵紅袍,關帥巾,長巾帶。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石元帥名神,相溪人,生於周宣王七年三月初四日。生時風雨驟至,龍掛天空,其父母曰:“阿兒恐怕是個龍種。”性敏淨,長遊關中,受業於關尹子,結廬於眉山之陽。時大旱,石氏虔誠祈禱,大雨立至,遂死而成神。上帝封為五雷之長,典威福擊伐事。

48、監生高元帥

早期道經中載有“監生度命君”、“九天監生大神”,為主管生育之神。監生大神主掌九天監生司,屬下有催生、保產等官將吏兵。高元帥應為監生司神將。《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五十六載有“催生保產高天丁”。《道法會元》卷一百九十六載有“高元帥催生符”。

一說高元帥即“天蓬神咒”中所說的“高刁北翁”。《道法會元卷》一百五十五載“催生保產天丁高刁”。《法海遺珠》卷四十五載高刁北翁姓高名伯真。《道法會元》卷一百五十六說:“高刁北翁神將,姓起名淵。即三洞天中三元神王北都三殺大神。玄布纏頭,皂衣大袖,左執金鍾,右執玉錘,領兵萬眾,制御五瘟疫厲之鬼。”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高元帥名員,受氣於始元太乙之精,托胎於蒼州高春公家,母梅氏。甲子年十二月甲子日生。生時一團火光耀日,父母以為怪,投之江中。藥師天尊抱之為徒。善醫藥,各種奇症皆能治癒。遇一仙木,蟲蛀大洞,血水瀝瀝不止,高員憐而補之,結果蟲子死於樹中。蟲子託於人言責之,高員以回生之術救活蟲子。玉帝憫其為仁之不易,遂封以九天降生高元帥之職。

以上對《玉樞寶經》中48神的來歷作了初步探討。更進一步的研究,尚俟來日。因為語言問題,這次未能參考韓國的有關《玉樞寶經》的研究成果。今後將加以補充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並且希望能夠儘早對大巡真理會的48神將進行比較研究。

(文參考自韓國大巡思想學術院主辦的《大巡思想論叢》第22卷,2014年3月出版)

喜歡可以點一下關注一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