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生金 ——湖北宜都鱘魚上岸記

一條鱘魚,從碧綠的清江“遊”到岸上,經歷了怎樣的“涅槃”?一個產業,從最初的“嘗試”到規模發展、再到成功轉型,湖北宜都鱘魚產業實現了怎樣的“裂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破解清江網箱養殖鱘魚帶來的水質汙染,宜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清理網箱養殖,還大自然一江清水。2016年,宜都最後的555個養殖戶清網上岸,清江網箱養殖成為歷史。

中國清江(宜都)鱘魚谷  陳雪松 攝

昔日溪水空流淌,今朝魚躍水生“金”

在美麗的宜都大溪,由宜都天江漁業投資興建的鱘魚生態養殖基地依山傍水,56個橢圓形魚池次第分佈,池內水花飛濺,池外蕉樹婀娜,整個基地猶如一個花園。

“你看,這水真清呀,別說養魚,人都可以飲用。”8月10日,在大溪鱘魚養殖基地,天江漁業“掌門人”古平光掬起一捧水,笑呵呵地說,“以前大溪水白白流淌,沒有產生效益,現在通過鱘魚養殖,既讓溪水得到有效利用,又帶動了周邊百姓就業。”

清澈的魚池內,山泉水通過地下引水管道汩汩而出,一條條鱘魚順著水池歡快地遊動。“這種鱘魚叫達氏鰉,距今已有上億年曆史,需養殖12年以上才能產魚子醬,最大可長到上千斤。”古平光說,一尾成年達氏鰉售價可達10萬元左右,是名副其實的“水中寶貝”。

古平光是宜都人,2002年開始養殖鱘魚,對鱘魚的生活習性瞭如指掌。網箱取締後,他琢磨著用山泉水來餵養鱘魚,實現二次創業。他將目光瞄向風光旖旎的大溪,那是一片山清水秀的處女地,兩山夾一溪,溪旁有平地,適宜建大型鱘魚養殖基地。

說幹就幹!通過紅花套鎮政府牽線搭橋,他在大溪水庫附近流轉土地103畝,高標準建設鱘魚養殖基地,通過幾年努力,溪水養殖鱘魚駛上“快車道”。

“如此大規模的養殖,是否會對大溪水源產生汙染?”見記者一臉疑惑,古平光帶記者來到養殖場下游的汙水處理場,只見一個巨大的水流平臺上,從養魚池排出來的水在這裡緩緩流動,水面不時有氣泡冒出。

“通過採用生物慢濾+砂石過濾技術,使養殖廢水在這裡沉澱,重新淨化的水再通過水泵抽到上游魚池重新利用,打造了一個立體的水循環系統,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保護了環境。”古平光介紹說。

工人們正在轉運鱘魚 陳雪松攝

如今,古平光的鱘魚基地越做越大,喝山泉水長大的鱘魚品質高,魚子醬產品暢銷國際國內市場。他還將鱘魚產業延伸到湖南、甘肅、四川、重慶等地,並高薪聘請吳文全、熊久亮等一批原來的養殖戶為技術人員,到外省基地指導鱘魚養殖。“他們懂技術,不需要重新培訓,也給他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科技助力魚“工廠”,高效循環綠生“金”

在高壩洲鎮天平山村,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引人注目,白色的廠房、藍色的屋頂、巨大的鱘魚標識,顯示著這座“工廠”的與眾不同。這是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投資10多億元打造的清江鱘魚谷項目,一個將鱘魚養殖工廠化的項目。

在養殖車間,190個網格狀的魚池規則分佈,一眼望不到頭。公司負責人季堅義介紹,整個鱘魚谷現有鱘魚品種數十種,數量近40萬條,大部分是原清江庫區網箱上岸的魚,不僅有常見的俄羅斯鱘,還有珍稀品種達氏鰉等。

鱘魚一般在室外露天養殖,將魚移到室內,能行嗎?

“車間養殖佔地少,節約水資源,鱘魚產量高,養殖週期短。相比傳統露天式魚池,同樣的規模,節地99%、節水95%。”季堅義說,過去,整個清江庫區5000多戶養殖鱘魚約1萬噸,如今一個車間可以全部“承包”。

漁光互補,是清江鱘魚谷的一個創舉。作為全省首個鱘魚養殖漁光互補項目,約16萬塊光伏面板架設在養殖車間屋頂,分佈式光伏系統總裝機容量為4兆瓦,隔熱保溫,為溫性魚種鱘魚提供良好環境,年發電量預計464萬千瓦時。

光伏發電用在何處?季堅義介紹,除了滿足基地日常用電需要,還有更重要的用途。在每個百平方米的魚池下面,建有正濾雙循環水生態養殖系統,包括多個隔離槽和生物處理池,通過氣泵和水循環、生物吸附降解等手段,實現高效循環水養殖、冬化、海化技術等。

記者瞭解到,這套養殖系統既能為魚池不斷地補充氧氣,又能高效地集結分散在池水中的魚生活代謝物(糞便)並及時地分離出系統。魚糞通過重新配比,又可為鱘魚提供高級營養源。

“清江鱘魚谷不僅解決了江水汙染問題,同時繼續讓一江碧水流金淌銀,為宜都鱘魚養殖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季堅義透露,清江鱘魚谷項目分三期建設,將建設世界最大鱘魚博覽館、鱘魚主題公園、溼地公園、活魚交易市場、科研基地,項目預計產值2.1億元。

養旅融合探新路,山水富民景色新

8月9日,清江鱘魚谷所在的天平山村迎來了一批武漢遊客,在參觀完鱘魚基地後,對這種養殖模式感到新奇。

“長這麼大,第一次看見這麼多‘大魚’。”遊客劉海洋感到震撼。與他同樣興奮的,還有他的兩個孩子,他們圍著工作人員問這問那。“讓孩子近距離參觀鱘魚,也是給他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物課。”

鱘魚產業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近幾年,村裡圍繞鱘魚做文章,修建了鱘魚觀光路,吸引遊客前來參觀鱘魚,品鱘魚宴,打造獨具特色的鱘魚小鎮,讓村民都能沾上鱘魚的光。”天平山村黨總支書記許長平告訴記者,一到週末,自駕來天平山的遊客絡繹不絕,參觀鱘魚是最受歡迎的項目,村裡的農家樂、民宿生意也日漸火爆。

將鱘魚產業發展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通過鱘魚養殖帶動鄉村旅遊,是宜都正在進行的一項探索。“鱘魚上岸,是陣痛,也是機遇,可以有效促進產業融合,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鱘魚全身都是寶。在清江鱘魚谷,基地除了進行傳統的鮮魚和魚子醬銷售,還嘗試從鱘魚肝萃取金屬硫蛋白,從鱘魚子萃取細分子水,從魚軟骨萃取軟骨素和鱘魚卵巢油等,將取完卵的魚肉加工成烤魚片、炒魚鬆、醬魚肝等食品,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實現將鱘魚“榨乾取盡”。

天江漁業也嘗試走養旅結合之路。“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基地發展餐飲、民宿。”古平光計劃,在發展壯大鱘魚養殖的同時,將基地重新“包裝”,發展集養殖、觀光、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產業鏈,並開發魚皮包、魚肉罐頭等產品,同時為周邊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青山不老,綠水富民。目前,宜都鱘魚養殖總面積已達300畝,年產值近5000萬元,解決就業千餘人。宜都市委相關負責人稱,將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指引下壯大鱘魚產業經濟,實現鱘魚產業可持續發展,讓宜都“鱘魚之都”這張名片更加亮麗。(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通訊員 方勇華 朱燦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