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生金 ——湖北宜都鲟鱼上岸记

一条鲟鱼,从碧绿的清江“游”到岸上,经历了怎样的“涅槃”?一个产业,从最初的“尝试”到规模发展、再到成功转型,湖北宜都鲟鱼产业实现了怎样的“裂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破解清江网箱养殖鲟鱼带来的水质污染,宜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网箱养殖,还大自然一江清水。2016年,宜都最后的555个养殖户清网上岸,清江网箱养殖成为历史。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  陈雪松 摄

昔日溪水空流淌,今朝鱼跃水生“金”

在美丽的宜都大溪,由宜都天江渔业投资兴建的鲟鱼生态养殖基地依山傍水,56个椭圆形鱼池次第分布,池内水花飞溅,池外蕉树婀娜,整个基地犹如一个花园。

“你看,这水真清呀,别说养鱼,人都可以饮用。”8月10日,在大溪鲟鱼养殖基地,天江渔业“掌门人”古平光掬起一捧水,笑呵呵地说,“以前大溪水白白流淌,没有产生效益,现在通过鲟鱼养殖,既让溪水得到有效利用,又带动了周边百姓就业。”

清澈的鱼池内,山泉水通过地下引水管道汩汩而出,一条条鲟鱼顺着水池欢快地游动。“这种鲟鱼叫达氏鳇,距今已有上亿年历史,需养殖12年以上才能产鱼子酱,最大可长到上千斤。”古平光说,一尾成年达氏鳇售价可达10万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水中宝贝”。

古平光是宜都人,2002年开始养殖鲟鱼,对鲟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网箱取缔后,他琢磨着用山泉水来喂养鲟鱼,实现二次创业。他将目光瞄向风光旖旎的大溪,那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处女地,两山夹一溪,溪旁有平地,适宜建大型鲟鱼养殖基地。

说干就干!通过红花套镇政府牵线搭桥,他在大溪水库附近流转土地103亩,高标准建设鲟鱼养殖基地,通过几年努力,溪水养殖鲟鱼驶上“快车道”。

“如此大规模的养殖,是否会对大溪水源产生污染?”见记者一脸疑惑,古平光带记者来到养殖场下游的污水处理场,只见一个巨大的水流平台上,从养鱼池排出来的水在这里缓缓流动,水面不时有气泡冒出。

“通过采用生物慢滤+砂石过滤技术,使养殖废水在这里沉淀,重新净化的水再通过水泵抽到上游鱼池重新利用,打造了一个立体的水循环系统,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古平光介绍说。

工人们正在转运鲟鱼 陈雪松摄

如今,古平光的鲟鱼基地越做越大,喝山泉水长大的鲟鱼品质高,鱼子酱产品畅销国际国内市场。他还将鲟鱼产业延伸到湖南、甘肃、四川、重庆等地,并高薪聘请吴文全、熊久亮等一批原来的养殖户为技术人员,到外省基地指导鲟鱼养殖。“他们懂技术,不需要重新培训,也给他们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科技助力鱼“工厂”,高效循环绿生“金”

在高坝洲镇天平山村,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引人注目,白色的厂房、蓝色的屋顶、巨大的鲟鱼标识,显示着这座“工厂”的与众不同。这是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投资10多亿元打造的清江鲟鱼谷项目,一个将鲟鱼养殖工厂化的项目。

在养殖车间,190个网格状的鱼池规则分布,一眼望不到头。公司负责人季坚义介绍,整个鲟鱼谷现有鲟鱼品种数十种,数量近40万条,大部分是原清江库区网箱上岸的鱼,不仅有常见的俄罗斯鲟,还有珍稀品种达氏鳇等。

鲟鱼一般在室外露天养殖,将鱼移到室内,能行吗?

“车间养殖占地少,节约水资源,鲟鱼产量高,养殖周期短。相比传统露天式鱼池,同样的规模,节地99%、节水95%。”季坚义说,过去,整个清江库区5000多户养殖鲟鱼约1万吨,如今一个车间可以全部“承包”。

渔光互补,是清江鲟鱼谷的一个创举。作为全省首个鲟鱼养殖渔光互补项目,约16万块光伏面板架设在养殖车间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兆瓦,隔热保温,为温性鱼种鲟鱼提供良好环境,年发电量预计464万千瓦时。

光伏发电用在何处?季坚义介绍,除了满足基地日常用电需要,还有更重要的用途。在每个百平方米的鱼池下面,建有正滤双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多个隔离槽和生物处理池,通过气泵和水循环、生物吸附降解等手段,实现高效循环水养殖、冬化、海化技术等。

记者了解到,这套养殖系统既能为鱼池不断地补充氧气,又能高效地集结分散在池水中的鱼生活代谢物(粪便)并及时地分离出系统。鱼粪通过重新配比,又可为鲟鱼提供高级营养源。

“清江鲟鱼谷不仅解决了江水污染问题,同时继续让一江碧水流金淌银,为宜都鲟鱼养殖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季坚义透露,清江鲟鱼谷项目分三期建设,将建设世界最大鲟鱼博览馆、鲟鱼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活鱼交易市场、科研基地,项目预计产值2.1亿元。

养旅融合探新路,山水富民景色新

8月9日,清江鲟鱼谷所在的天平山村迎来了一批武汉游客,在参观完鲟鱼基地后,对这种养殖模式感到新奇。

“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这么多‘大鱼’。”游客刘海洋感到震撼。与他同样兴奋的,还有他的两个孩子,他们围着工作人员问这问那。“让孩子近距离参观鲟鱼,也是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课。”

鲟鱼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近几年,村里围绕鲟鱼做文章,修建了鲟鱼观光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鲟鱼,品鲟鱼宴,打造独具特色的鲟鱼小镇,让村民都能沾上鲟鱼的光。”天平山村党总支书记许长平告诉记者,一到周末,自驾来天平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参观鲟鱼是最受欢迎的项目,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生意也日渐火爆。

将鲟鱼产业发展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鲟鱼养殖带动乡村旅游,是宜都正在进行的一项探索。“鲟鱼上岸,是阵痛,也是机遇,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鲟鱼全身都是宝。在清江鲟鱼谷,基地除了进行传统的鲜鱼和鱼子酱销售,还尝试从鲟鱼肝萃取金属硫蛋白,从鲟鱼子萃取细分子水,从鱼软骨萃取软骨素和鲟鱼卵巢油等,将取完卵的鱼肉加工成烤鱼片、炒鱼松、酱鱼肝等食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实现将鲟鱼“榨干取尽”。

天江渔业也尝试走养旅结合之路。“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基地发展餐饮、民宿。”古平光计划,在发展壮大鲟鱼养殖的同时,将基地重新“包装”,发展集养殖、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产业链,并开发鱼皮包、鱼肉罐头等产品,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青山不老,绿水富民。目前,宜都鲟鱼养殖总面积已达3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解决就业千余人。宜都市委相关负责人称,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引下壮大鲟鱼产业经济,实现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让宜都“鲟鱼之都”这张名片更加亮丽。(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方勇华 朱灿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