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家孩子堅持英語補課,但是成績提不上去呢?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從題目中提煉出三個關鍵詞——“英語”“補課”“成績提不上去”,但是這裡缺了三個小問題,也是關鍵問題——誰來補?怎麼補?補了多久?

為什麼我家孩子堅持英語補課,但是成績提不上去呢?

其實,孩子的學段和基礎並不是最主要的,一般情況下,只要進行課外輔導,成績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當然,成績不見起色,尤其是短期內不見起色,也並不是個案。我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和個人體會,幫你分析一下。

一、最大的可能是遇到“梯田效應”

這需要回到我一開始分析的關鍵詞,“英語”“補課”“成績提不上去”和其中一個關鍵問題“補了多久”。在學習(包括常規教學和課外輔導)中,語言類科目(主要指語文和英語)是最容易遇到“梯田效應的”,那麼什麼是“梯田效應”呢?

“梯田效應”又稱“梯田現象”或“高原現象”,也是我在長期的教學中遇到的最典型的學習障礙。例如,某位學生英語平時考50分左右(滿分100分),想通過個人努力或輔之以補課提升成績,於是制定學習計劃,參加輔導班,或者利用課餘時間努力自學,堅持學習兩個月,但是期間參加測驗或考試,成績沒有明顯變化,依然在50分左右波動。該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輔導老師的教學方法,在半信半疑中繼續學習,又堅持了一個月,期間成績依然沒有多大起色,最終除了懷疑教法和學法外,開始質疑自己英語學習能力,自信心和積極性嚴重受挫,開始厭學甚至棄學。如果該學生再堅持學習一個月,成績可能很快有一個陡然的躍升,從長期50分突然提升到60分,之後長期穩定在60分這個分數線上。這個“長期”可能又需要3-5個月,如果一直堅持認真學習,3-5個月之後成績會從60分躍升至70甚至更高。也就是說在持續認真學習的情況下,成績的提升不是成斜坡形或斜線型,而是“梯田型”,即長期50分→躍升至60分→長期60分→躍升至70分→長期70分……因為會在某個分數上長期徘徊,沒有上升的跡象,如同到了高原頂部,因此也稱為“高原現象”。

由此可見,認真學習狀態下長期沒有成績提升,學生(甚至老師和家長)會逐漸失去耐心和信心,在成績躍升前灰心甚至放棄,從而喪失了提升的機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語言學習中,存在“知識→能力”的轉換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尤為緩慢的,可能長達3-5個月。而英語考試所考察的是“語言應用能力”,很少或幾乎不直接考察知識點。例如,孩子認真背單詞和語法,但是考試不直接考單詞聽寫、單詞默寫,也不直接考查背誦語法規則,而是考查單詞和語法在閱讀、寫作和聽力中的應用,或者考查基於單詞和語法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在3-5個月的轉化期內,以成績為刻度和指標的能力尚未發揮效力,因此造成一種假象——學了三四個月,成績沒提上去。如果就此放棄,轉化期內的努力也就逐漸衰減了,本來很快就完成轉化的知識也逐漸淡忘了。

如同雞蛋孵出需要21天,在第21天之前,從外觀看,雞蛋沒有什麼變化,其實內部在孕育生命,並且很快就破殼而出。但是如果失去耐心就此放棄,一切努力將會化為烏有。

因此,對於語言類的補習,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合適,需要的是耐心和恆心,有時成功和失敗只有一天的差距。

二、輔導老師是否與孩子同頻同振

輔導老師的教學能力是很關鍵的因素,這裡的“教學能力”不是指老師從名校畢業、在名校教學、教出多少清華北大學生,而是是否具備教“妞妞”這一類學生的經驗,能否與孩子同頻同振。

舉兩個反面例子。學生A需要補數學,平時考試成績一般在70-80分(滿分150),暑假裡請了一位某重點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高考成績數學149分(高中時期平時考試滿分居多),本來以為同齡人之間溝通順暢,有共同語言,但是補習效果非常差,最終無論是學生A還是這位大學生都放棄了。學生A抱怨,這位大學生的口頭禪是“這個簡單,簡直不值一提,這樣就可以了。”但是大學生口中的“這樣”是學生A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的。而大學生也抱怨,學生A的做不到“發散”思維,只會“分散”思維。想想也是,這位大學生的思路是跳躍的,很多步驟是省略的,很多解題方式是超前的,平時在“150分俱樂部”的學霸從未在70分的段位體驗過,很多知識點和解題思路是“不值一提”的,而這恰恰是同學A所缺乏的。

還有一個例子,同學B在某中學的普通班,感覺面子上過不去,家長託關係讓他進了實驗班,結果上了兩個月感覺嚴重“水土不服”,不得不回到普通班。因為普通班的學生普遍基礎不太好,老師一般是“手把手”教學,而“實驗班”的學生基礎和能力都很強,尤其“火箭班”的學生更是“掐尖”而來的。老師的教學是“點撥式”的,很多章節是不講或選講的,因為已經默認學生都掌握了,大多一提而過。同學B在這種授課節奏和課堂氣氛中極不適應,本來就是在最末尾,逐漸被甩下一大截,如同長跑一樣,連倒數第二名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最終自己放棄。

因此,對於補課來說,“好老師”的“好”更多的是瞭解孩子情況,和孩子息息相通,同心協力提升成績。

三、”因材施教”始終是教學的硬道理

孩子的輔導,尤其是補習,如同就診一樣,需要高明醫生的“辨證施治”。一個方子治百病的醫生無疑是庸醫,一種教學模式應對所有學生的老師也是不負責任的。

孩子成績差原因有很多種,基礎知識、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心態等等,基礎知識又分單詞、句型、句式、語法等等,進一步細分,單詞又分音標、讀音、拼寫、漢語釋義、衍生、變型等等。因此,需要針對孩子的具體弱項,開具針對性、科學性的補習計劃。因此,一對一的精準輔導是最有效的。以暑假補習為例,與其在大額班級學習20天,不如一對一精準輔導3天。不但效果更明顯,而且節約時間。經常見到學生假期培訓2-3周,輔導書和練習冊幾乎是空白,在一個30-40人的輔導班裡,老師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逐個瞭解掌握情況,或者逐個檢查教學效果,而大多數學生也不會主動去“找麻煩”,因此這種輔導很多時候是簡單的“交易”,教學效果不是首要因素。

因此,要想提升輔導效率和“性價比”,需要三個要素,一是科學、嚴謹、合理的學習計劃,二是認真負責、因材施教的輔導教師,三是“耐心+信心+恆心”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和實際行動。

【本文是我在悟空問答發佈的優質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