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需關注"樂器熱"背後的衍生市場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樂器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12.78億元,同比增長5.4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到4.46%,成績還算不錯。

事實上,"樂器熱"背後則是"學音樂熱",鋼琴課已經成為許多城市家庭的一項支出。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僅立式鋼琴,2019年全國總共進口了18.5萬架,只不過其中有14萬架是二手鋼琴。有機構估算,音樂培訓市場應該在樂器市場規模的兩倍以上,即1000億元左右。

儘管業界對音樂培訓市場的期望是樂觀的,但今年音樂培訓市場的行情卻並非如此,受疫情影響,不少機構並沒有挺過上半年,特別是小型機構。畢竟,與學科類培訓機構可以轉戰線上不同,音樂培訓依然依賴線下培訓手段。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培訓機構雖然挺過了線下停課之難,但也消耗了大量流動資金,即便復課已有一段時間,但復課主要是"償還前債",即補上學生已經付費但因疫情耽誤的課程。而吸引新學員繳費不易,依然缺乏重振和擴張的資金。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即便在音樂培訓市場較為成熟的一二線城市,依然缺乏龍頭機構脫穎而出,很多機構的培訓課程體系、師資培養體系、市場營銷和售後服務體系並不完善,使得行業整體市場競爭力並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優勢。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如果還依靠過去"招一些學員、收一部分預付費、擴幾個教學點"的擴張思路,且不論擴張速度如何,僅資金壓力一項就是"難以承受之痛"。因為音樂培訓市場的獲客成本已經越來越高,房租成本亦然。

家長是培訓業務的事實買單者,其為子女選擇學科培訓,通常是看中成績效果,目的性很強,而選擇音樂教育則不然,主要為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這才是其的消費目的。

只不過,滿足這一消費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線下培訓課程只是其中一種。沒有家長不希望自己孩子能有登臺演出的機會,而這樣的經歷,對於孩子自身的成長來說,也是頗有助益的。

換言之,包括組織音樂演出、比賽、參觀遊學等在內的音樂培訓衍生市場,將有巨大的市場機會,而一旦在衍生市場形成競爭力,將可以有效反哺培訓業務。

當然,能夠靠衍生市場的競爭力反哺培訓業務,前提依然是音樂培訓業務具有較為完備的師資和課程體系,能夠真正給學生以優質的音樂培訓效果。隨著行業不斷整合,"租個門臉、招幾個老師"就能成功開一家音樂培訓機構的時代,恐怕不會重新再來了。(趙昂/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