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與新中國早一年出生,我們這輩人是共和國的第一代嬌子,我們和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一起成長,一起成熟,經歷了由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得貧困到奔小康,是科學進步最快,社會變化最大,生活方式顯著改變的過程。目睹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坎坷經歷。這也是我們受到良好的教育、茁壯成長和努力奮鬥的歷程。我很慶幸,從十九歲到三十歲這個芳華之年,激情燃燒的歲月,獻給了國家三線建設事業,能在祖國飛速發展和建設中用自己的青春貢獻微薄之力。


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還得從50多年前說起,那是60年代文革初期,初中畢業後,趕上上山下鄉到農村勞動了一年多。在那個火紅年代,人們對解放軍是崇拜有加,誰要是有一頂軍帽和一件綠軍裝會讓人羨慕不已。1968年初,位於山西聞喜縣的3531三線工廠來我縣招工,當時招工人員告訴大家這是不穿軍裝的軍人,於是報名的就有幾百人,我當然也首當其衝,那時招工是非常嚴格的,政審、體檢層層把關,最後招了五個復轉軍人和我們五個學生,當時我高興的無以言表。

3531工廠是隸屬於總後勤部的一家三線軍工企業。三線建設是黨中央毛主席基於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所做的重大戰略決策,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對中國一直實行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還在中國周邊建立了半圓形軍事包圍圈,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撤走,逼債施壓,並不斷在邊境挑釁。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決定建設三線,備戰備荒,國家在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建設一大批三線軍工廠,3531廠就是其中之一。那時“文革”風暴正猛,軍委下文命令所有三線軍工廠不搞運動,才使得籌建工作順利進行。


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們興沖沖到工廠報道,走進大山深處,大家如同當頭潑了一盆涼水,它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地方。根據軍委的精神建廠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邊建設,邊投產,先生產後生活。所以工廠是建在一個崎嶇蜿蜒的山溝裡,溝長兩裡多地,車間靠山崖而建,兩邊山崖上是茂密的松樹,的確十分隱蔽;生活區更簡陋,住的是乾打壘的窯洞;每人每月28斤糧食,70%是粗糧,三兩油。

廠裡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上班都是整隊集體出發,一路上有三個毛主席的巨幅畫像,每到一處都要集體跳忠字舞,隨著領隊唱起的:敬愛的毛主席,敬愛的毛主席……或者是:北京有個金太陽,金太陽……的歌聲我們翩翩起舞,雖然動作不規範,而且有的老年人跳的非常難看,但我們沒有一個笑的,大家都嚴肅極了。

當時為顯示我們對偉大領袖的忠誠,我們還主動實行早請示晚彙報,每天早上起床先背誦一段毛主席語彔,意在向主席請示一天的工作,晚上睡覺前也要背毛主席語彔並講述一天的工作,有那些成績或錯誤向他老人家彙報。


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們四車間在一條山溝的鍋底,上班不僅路遠而且一直走上坡,進溝後鍋爐房煙筒的煤灰直迷眼睛,車間裡汽油和橡膠的混合味十足,工作條件十分艱苦。記得當時我們編了一段順口溜:"上班路遠、爬坡氣喘、進溝迷眼、汽油燻臉、機器響的心煩,每月工資19元"。

車間是流水線生產,每人一道工序,流水線一開就一刻也不能離開,即便上廁所,也必須有備補工頂替。學員們戲稱:“流水線一轉就心驚膽戰"。在這情況下,不到半月,就有幾個學員不辭而別,這對其他人的影響很大,人心不穩。當年,我正當熱血青年,文革的熱潮在我心中尚未退卻。於是我奮筆疾書貼出了第一張倡議書,題目是:“絕不當革命的逃兵”,而且在廠廣播站反覆播放。

我是這樣寫的: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為部隊服務是我們的榮幸,軍人為國守邊疆,我們服務在廠房,為了祖國,我們願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這一舉動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在全廠引起轟動,學員受到鼓勵,得到廠領導的讚揚。廠長對我說,你的倡議書比我們做思想工作強百倍,從此再無一人離廠。大家都安心學技術,努力做工作。


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8年10月,我擔任了四連三排的學習排長,每天班前組織全排學習十分鐘,上班和大家一起奮戰在流水線。當年上級給我們下達的任務很重,工作一直處於緊張狀態。1969年1月,珍寶島戰役打響,我們廠接受了50萬雙棉膠鞋的任務。這是一種新產品,珍寶島冰天雪地奇冷無比,為了戰士們保暖,鞋裡採用了羊毛氈加厚。任務完成後因為鐵路中斷,產品全部由軍車從廠里拉到三門峽車站上車,及時送給珍寶島的一線指戰員,戰士們英勇奮戰取得了珍寶島戰役的全面勝利。當新聞中傳來勝利的喜訊,全場歡欣鼓舞,當時的心情真的比吃了蜜還高興。

1970年,總後下達了4個月完成250萬雙解放膠鞋的任務。這個任務遠遠超過工廠的設計生產能力。但是軍令如山,我們必須在四個月內完成。所以開展了"250"大會戰。我們的口號是“拼命幹,加班幹,誓死完成250萬”。每天工作12小時,兩班倒,星期天不休息。那時候加班是沒有一分錢補助的,但是無一人有怨言。因為那時候我們正年輕氣盛心中無雜念,一心只想著如何將黨交給的任務圓滿完成。終於在規定的四個月內勝利完成任務,受到總後首長的嘉獎。


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1979年春節,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個新春佳節。1979年1月7日也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前夕,我們接到了總後勤部的命令,限期生產背囊、前行帶和特製解放膠鞋的任務,逾期完不成任務軍法處置。

生產背囊、前行帶和特製解放鞋,這都是我們沒有生產過的新產品。特別是軍用解放鞋,它是針對越南人挖陷阱,埋竹籤兒而研製的鋼板鞋,因為陷阱中的竹籤非常鋒利,一旦踩下去就扎透鞋而直刺腳心,我們的鞋是在鞋底加了一層鋼板,穿上它從十幾米高處跳到直立的鋼釘上能彈起來,但扎不透。背囊可以將戰士的所有東西一囊而裝,十分輕便。為了儘快完成任務,早日還擊越寇,當時廠裡派了兩名同志親自去總後取樣品配件,返回時在太原火車站轉車時吃了頓飯,轉眼間提包就被偷走,包裡裝著背囊用的三節扣,廠裡還等急用呢,兩位同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火車站公安處聞訊馬上和地方公安聯繫,全員出動封鎖所有道路,嚴查過往行人,終於追回了失物。

那年春節是元月28日,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廠領導決定春節不放假,許多工人也主動放棄了探親假投入到大會戰。廠裡在外家屬不管男女,也不論離廠多遠都主動趕往廠裡,他們帶小孩,做家務,全心全意做好後勤工作,支持家人投入生產一線的戰鬥。這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新春佳節,我們的軍功章裡也有他們的一半。

以四車間為主生產背囊,原有的三條流水線遠遠不夠,所以又增加了三條線,人員不夠就從厂部各科室和其它車間抽調了近二百人,車間領導也投入第一線,6條流水線每天24小時不停機兩班倒生產。同時兩班提出四比競賽即:比產量,比質量,比團結協作,比現場管理。大家幹勁十足熱火朝天,沒有人叫苦,沒也有人有怨言,大年三十,廠後勤人員和廠領導把熱騰騰的餃子送到每個工作崗位,工人們深受感動,幹勁兒更足了。終於提前十天完成了任務。

背囊車間幹得熱火朝天,膠布車間任務更繁重,他們不僅要保證本廠使用,同時還要供應3544廠和3522廠的急需,兄弟廠運材料車不夠用廠裡就派車送,因為我們是同一戰壕的戰友,都是為前線而奮鬥,所以要並肩作戰。膠鞋車間同樣夜以繼日連軸轉,他們也提前十天圓滿完成了任務。


難忘的3531激情燃燒的歲月


接軍委電令:直髮友誼關。2月17日我國對越反擊戰打響了,到3月15日曆時將近一個月,戰爭勝利結束,消息傳來全廠上下一片歡呼雀躍,我們分享了勝利的喜悅。

在3531廠工作11年,始終處於緊張工作中。記得1972年五一節假後返廠時,在侯馬火車站一位同志來找我,說家裡臨時有急事不能返廠要求請假,(當時生產排長已經請假了),我很為難,因為節前該請假的都請了,剩下的都是一個釘子一個鉚,根本沒有多餘的人。看到那位同志著急的樣兒,我只好準了假。到廠後他的崗位沒人我只好親自上陣,由於對此工序我是不太熟悉,結果機器將手給擠壓了,右手無名指脫了皮鮮血淋淋,我到衛生室包紮後,醫生開了工傷休息條,但我知道沒有人,裝上假條忍痛繼續上班,因此我的手指至今都是彎的並留下了傷疤。

我愛人在部隊,我們相戀四年,從未有過花前月下的約會,只見過兩次面、相處了不到兩天,靠的是鴻雁傳書,互相鼓勵。工廠規定婚齡是男25歲女23歲,我到部隊結婚前,部隊領導和戰友為我們租了老百姓的房子,並且裝修一新,可是我只呆了五天就離開新婚的丈夫返廠,首長知道後勸我多住幾天,他說:"到我們這裡來結婚的,起碼住一個月,你還不住半個月嗎?你才住了五天,真對不起我們準備的新房"。

我很抱歉地低下頭,輕聲地說:"感謝首長挽留,但是如果你的戰士逾期不歸,你允許嗎"?

首長無言握著我的手,說:“祝你一路順風”。

我提前半天返廠,投入生產。那時我想起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為理想而戰,1849年7月31日在與沙俄作戰時犧牲,年僅26歲,比起他來我們這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在3531期間,我因工作突出,年年被評為先進和模範。

時隔50多年,卻恍如昨天,歷歷在目。雖然我的青春芳華在十分緊張和艱苦中度過,但我無怨無悔,我有一種為國防建設做貢獻的自豪感。在三線工作11年,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始終令人難以忘懷。那種精神一直感染和激勵著我,揮不去,攆不走,影響著我的一生。我難忘三五三一,我青春激情燃燒的地方!

(文圖由作者解秋菊授權首發 責編:鄧龍)

作者簡介:

解秋菊,生於1948年8月18日,山西稷山縣人,中共黨員。1968年4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1廠參加工作,曾任廠四連三排排長。1979年調回稷山縣在縣運輸管理所工作,先後從事出納、統計,後擔任副所長和黨支部書記。1988年通過自考取得山西大學專科畢業證,應邀為山西交通運輸雜誌和交通縱橫雜誌特約通訊員,發表各種文章五十餘篇,退休後擔任交通局老幹部黨支部副書記,多次被縣上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