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逍
編輯|李曙光
59元的星巴克“別樣牛肉美式酸辣大卷”、35元的肯德基“植世代牛肉芝士漢堡”、25元的喜茶“未來牛肉芝士堡”、20元的百草味“麻辣植系牛肉”,各類餐飲食品企業正在花式地推出各種人造肉產品。
“人造肉”這個近兩年備受國際資本追捧的風口,也在中國迅速掀起了一股熱浪。
中國的餐飲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飲食差異大。在繁雜的中國餐飲市場中,諸多光環加持的人造肉,能否真正佔據一席之地?
人造肉行業火了
10月中旬,肯德基在北京、上海等6座城市的210家門店推出了人造肉產品——售價35元的植世代牛肉芝士漢堡和售價11元的植世代黃金雞塊(4塊)。
新品上市後,市界編輯部便籌巨資品嚐了一番。
植世代牛肉芝士漢堡的第一眼、第一口,完全能以假亂真。但到第二口吃下時,豆制感就凸顯出來了,不如真牛肉有嚼勁,有一種吃牛肉味豆筋的感覺,並且沒有真牛肉的香味(羶味)。
植世代雞塊則不同於用豌豆蛋白製成的牛肉漢堡。雞塊是用大豆蛋白製成的,裡面加了馬蹄筋,口感較原版雞塊的柴肉口感更有嚼勁,吃起來有Q彈感,汁水豐富。
除肯德基外,星巴克、奈雪的茶、喜茶、雀巢、百草味、周黑鴨、棒約翰等知名品牌,先後加入“點豆成肉”大軍。食品品牌端,人造肉產品遍地生花。
同樣呈現火熱姿態的,還有人造肉的資本市場。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去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股價80天時間內從25美元漲至170美元。
此後,中國資本市場便突然火了起來——星期零、未食達 ( 北京) 科技、Hey Meat等創業公司接連拿到融資,光速中國、愉悅資本、經緯中國等頭部投資公司都相繼在這個領域下注。
其背後原因,是人造肉行業的發展前景被看好。
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基蛋白質市場的價值估計為185億美元,到2025年可能達到406億美元,預測期內複合年增長率為14%。
Beyond Meat作為國外頭部人造肉企業,也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價值和潛力,於2020年9月在浙江嘉興建廠,提前押注中國市場。
現在,戲臺已經搭好,就等著角兒和臺下的觀眾了。
人造肉是誰的機會?
當前,中國人造肉的戲臺上有四方代表。
按照人造肉產業鏈劃分,大致可分為上游(原料供應)、中游(工廠&供應鏈)、下游(人造肉品牌)以及最末端的餐飲品牌。
和消費者接觸最為密切的,是產業鏈最末端的大型餐飲品牌。如肯德基最近推出了“植世代芝士牛肉漢堡”和“植世代雞塊”,其他諸如:
- 星巴克上線了星善食系列“別樣牛肉TM青醬意麵”“別樣牛肉經典千層麵”“別樣輕食餐品”,邀請李宇春擔任星巴克中國“GOODGOOD”大使,耗資5000萬元大力宣傳新品;
- 奈雪的茶推出了“綠星漢堡”和“墨西哥肉沫卷”;
- 水餃品牌灣仔碼頭研發了“新豬肉人造肉水餃”……
中餐、西餐、生鮮、熟食,餅狀肉、餡狀肉,各類人造肉產品形態應有盡有,人造肉已然走入各大型餐飲企業。
但餐飲品牌們基本不自己來生產人造肉,他們需要拋出意向,在人造肉產業鏈裡,找到位於下游的人造肉品牌供應商,共同研發產品。
肯德基和星巴克等國際品牌的人造肉供應商,是當下大紅大紫的Beyond Meat;德克士、奈雪的茶等,則選擇了國內人造肉創業企業星期零。
別看人造肉行業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但位於人造肉產業鏈下游的企業可不止這幾家。
成立於2020年疫情爆發後的“Hey Meat”,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不到1年,Hey Meat已拿到深圳天圖資本和美國硅谷投資人郭威的投資近千萬元融資,其投資人還有人造肉原料供應商雙塔集團。
“Beyond Meat上市後,國內主打‘植物肉’、‘人造肉’等概念的新公司迅速增加。有統計稱,目前國內人造肉企業約為2000家。”青桐資本投資總監徐雲嶠告訴市界。
徐雲嶠介紹,人造肉的市場是替代複合肉市場,而目前中國1.9萬億的肉製品市場中,複合肉(使用粘合劑拼接的碎肉產品,部分火鍋店中的廉價牛肉片、羊肉片就使用了複合肉)佔據了50%。
雖然位於下游的人造肉創業公司大都很年輕,但位於產業鏈中游的供應工廠們並不稚嫩。
目前,在中國人造肉概念股裡,位於產業鏈中游的頭部企業有3家——深圳齊善、寧波素蓮、江蘇鴻昶。
齊善成立至今已有27年,寧波素蓮成立10年,比江蘇鴻昶早一年,他們都有著多年行業經驗,生產了素肉火腿腸、素牛肉、素牛排、素東坡肉等一系列產品。
三家企業在國內並行多年,以宗教人士和素食者為主要客戶。沒錯,生產人造肉產品的,都是中國曾經的素食工廠。
也正因此,很多人對人造肉是什麼,它和中國傳統素雞素鴨等素食、甚至和豆皮一類辣條有何區別產生疑惑。
簡單來說,辣條的主要原料是麵粉,但人造肉不是升級版辣條。素雞、素鴨等素肉,主要是用大豆分離蛋白簡單加工生成的,製作方式以簡單機器甚至手工為主,自動化程度和技術含量較低。
人造肉的生產工藝和傳統素肉有相似之處,但人造肉需要通過特殊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改變植物的分離蛋白(主要是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的蛋白結構,再加工成形狀、口感和真肉相似的產品。
此前,素食市場在中國一直都不大。以2018年為例,深圳齊善的營業收入為3 億元,江蘇鴻昶6000 萬元,寧波素蓮為3000 萬元。
而其消費群體更是小而穩定。“中國之前的素食市場,主要是2000萬有佛教信仰的人和不到300萬的Vegans(嚴格素食主義者)組成。”人造肉創業公司“除了肉”的創始人兼CEO姜濤告訴市界。
此番人造肉、植物肉概念的興起,也為素食工廠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它們開始為人造肉公司供貨,生產相關產品。
再往前走,是最上游的原料供應商。
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大多是以豌豆蛋白、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蛋白組織為原料製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受食物最終形態影響,中美人造肉在原料選擇上有所不同。
美國人愛吃漢堡,食物以餅狀為主,更適合採用肉粒感較強的豌豆蛋白;中國的包子、餃子、餡餅等有大量的餡狀食物,韌性更強、彈力更好、拉絲相對更長的大豆蛋白更適合,並且不需要添加劑支撐穩固產品形態。
最能體現這兩種蛋白的區別,就是肯德基的兩款植世代產品:植世代芝士牛肉漢堡是用豌豆蛋白製成的,而植世代雞塊則是大豆蛋白的產物。
目前,人造肉市場上最火熱的豌豆蛋白供應商是雙塔食品。在今年2月份的投資者紀要裡,雙塔食品表示,目前全球約17萬噸的豌豆蛋白產能中,雙塔佔了7萬噸,約40%。
雙塔還是Beyond Meat、雀巢、邦吉、杜邦、Augen、Viga等多家知名企業的豌豆蛋白供應商。
人造肉從來不僅僅是一方的機會。整個產業鏈尚處於興起階段,行業的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在技術上、口味上的探索和升級,也需要餐飲客戶的聯合參與研發,並共同推廣人造肉概念。
買人造肉之前,大家在想什麼?
雖然中國的人造肉行業似乎一夜間就壯大起來了,但事實上,人造肉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容易,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美國,Beyond Meat只需要宣傳環境保護、身體健康、蛋白高效轉化等理念,就可以收穫一大批擁躉,但這一套在中國走不通。
很多中國消費者第一次聽人造肉時,會有諸多顧慮:這東西安全嗎、健康嗎?會不會有類似轉基因問題的隱患?
人造肉的“點豆成肉”過程是:雙塔一類的企業會從大豆或豌豆中分離出蛋白;素食工廠利用其拉絲技術、拆絲技術,像拉糖人一樣把蛋白拉長,拉絲、拆絲長短的不同,會讓產品呈現出魚肉、豬肉、牛肉等不同肉類的口感;人造肉品牌工廠再通過高溫、高壓等手段,將蛋白做成肉餅、肉餡等形狀;肯德基等餐飲企業再將其做成炸雞塊、漢堡等最終產品。
人造肉的製作過程,屬於物理學的工藝問題。只要原材料不出問題,就不會有類似轉基因一類產品的隱患。
此外,豆製品中含有嘌呤,食用過多會導致人中風,人造肉在生產過程中會把嘌呤分離出去,避免對人體的傷害。
除了肉創始人兼CEO姜濤表示,相較於傳統肉類,人造肉其實更安全。經過工廠高溫高壓技術殺菌後,人造肉不存在含有抗生素、農藥殘留等問題。
著名營養學家範志紅則認為,人造肉已經有了長期發展,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長期食用人造肉比食用傳統肉好。傳統肉類含有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但是植物往往缺乏其中的1~2種。
消費者張朵表示,我不吃人造肉,因為我的運動量比較大,蛋白需求高,素食人造肉的營養成分較低,完全不能滿足我。
此外,人造肉可能存在含鈉過多的問題。部分廠家為了人造肉的肉感更加真實,會使用增稠劑、粘結劑、醋酸酯澱粉等添加劑,導致人造肉普遍存在含鈉過高的情況。
當被問到是否想吃人造肉時,消費者餘婷告訴市界:“我會嚐鮮,但不會復購。人造肉比較貴,一看就是為中高檔消費水平的人提供的,這和我的消費能力不符。”
另一位消費者陶聰的話則道破了當前人造肉行業發展的問題:“人造肉比肉還要貴的話,為什麼我不直接吃肉?”
目前,Beyond Meat人造肉的價格是每斤80元。從星巴克、肯德基等採用其產品的公司來看,人造肉產品價格要高於店內真肉產品。
除了上述西式產品外,目前國內還有其他人造肉產品形態,如麵包餐點、零食小吃、包子、餃子等。水餃企業灣仔碼頭在2020年5月就推出了人造肉水餃,業內企業也在探索更多的產品形態。
姜濤告訴市界,他們曾對人造肉做的水餃進行盲測,沒人吃出差別。可能不久,你吃到的,就是人造肉餃子、人造肉丸子。
縱使跨過重重阻礙,消費者願意嘗人造肉產品,可這個行業想長期發展,還需要回頭客。
能做出消費者滿意的味道嗎?
回頭客在意的是味道。
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牛肉、雞肉、魚肉等各類人造肉產品。但大多數人對人造肉產品的評價都是:剛吃時像肉,多吃幾口就發現不是肉。
人造肉在口感上,有三個方面的挑戰:味道像不像真肉;嚼勁像不像真肉;最後是會不會發苦,豆製品吃多了有發苦的問題。
人造肉產品的核心受眾是葷食者,但掌握人造肉生產技術的傳統素肉工廠,比較難做出符合葷食者需求的產品。這也是目前人造肉產業鏈發展面臨的一個挑戰。
傳統素食工廠的決策者大多是純素食者,部分工廠要求員工也必須吃素。而這些長期茹素的人,無法理解葷食者對肉的渴望和追求。
純素食者不接受任何葷食材,有的甚至不能聞肉味、葷油味,嚴重者甚至會反胃。這就使得素蓮、鴻昶、齊善等企業,為了保證產線的純淨,決不允許包括蛋奶、蜂蜜、肉沫在內的任何葷食材上生產線。
更甚者,哪怕與之合作的公司想從其他工廠引入調味,也很有難度。姜濤曾想在產品中加入符合當下食客胃口的香辣味,但工廠質疑道——對方是專門面向素食群體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對方工廠的生產線就有殘留著肉食的風險,素食工廠不允許相關產品上生產線。
至於肉的嚼勁和纖維感問題,這是工廠的生產工藝決定的。和素食相比,人造肉更追求肉的顏色、口味,這就需要傳統素食工廠做相應的技術提升。
自2019年5月以來成立的大多數創業公司,都選擇了和素食工廠合作,這就導致大多人造肉產品的味道較難滿足市場的需求。
創業公司也不是不想自建工廠,但這並不容易。
一方面,自建工廠很貴。
青桐資本投資總監徐雲嶠告訴市界,創業公司自建工廠的難度非常高,Beyond Meat“溼法積壓”技術所用到的機器,一臺1000多萬元。對於現階段的國內創業公司來講,只能靠融資來做。星期零是目前所知國內唯一有自建工廠的創業公司。
另一方面,在工藝問題上,傳統素食工廠畢竟有早期技術做支撐,創業公司自建工廠就得從頭開始。
“目前素食工廠的工藝至少領先行業3~5年,工藝也是人造肉行業最大的壁壘之一。創業公司想要超越原有工廠,需要花很長時間,做至少成千上萬次實驗。”姜濤告訴市界。
上一代的素食工廠想走的是徹底的食素概念,但新一代植物肉企業則想改變葷食者的口味。
阻礙人造肉產業鏈的,是上下兩代素食從業者觀念的衝突,也是供應鏈和產品不匹配的矛盾。
內有產業鏈隱患,外有客戶對產品概念模式、味道不滿意的痛點,人造肉想要被大眾廣泛接受,需要的是一次產業和解,或者新生力量的破而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