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我在心懷著對吳京、張譯所主演的電影的期待和對該電影放映後並未引起多大水花的疑惑中走進了電影院觀看這部期待已久的《攀登者》。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為什麼會有疑惑呢?

理由1:故事題材足夠吸引人

理由2:演員既有演技又有號召力

《攀登者》的故事建立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真實事件和人物基礎上,演員方面又有吳京、張譯、胡歌等這樣既有演技又有票房號召力演員出演。按之前《戰狼》、《紅海》《湄公河》等電影上映後的火爆程度可推測這部電影應該在可以國慶檔中殺出一條血路,然而就目前網上形勢看卻有被甩八條街的趨勢。為什麼呢?我想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有了答案:導演想要說的太多了,一個也不捨得扔,因此對登山隊員們攀登珠峰的所展示出的不畏艱險、向自然發起挑戰,以及為祖國熱血奉獻的精神核心挖掘的不夠深。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攀登者》故事是這樣的:1960年,在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邊界談判的大背景下,在"你們都沒有登上去,怎麼算是你們的山"質疑與輿論之下。一群熱血青年在國家號召和組織下從珠穆朗瑪峰的北坡向最高峰發起衝鋒。最終有三位青年經歷了重重困難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最高峰。這三位分別就是由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張譯飾演的曲松林,以及拉旺羅布飾演的傑布,但是由於缺少登頂成功的360度影像資料,這次登頂並不被外國所承認。遺憾、虧欠、不甘心等等這些詞彙都不足以描述這三位登山隊員內心複雜的情感,他們的人生際遇也由此發生改變,英雄變狗熊,誇讚變質疑。在這樣的質疑聲中度過了15年之後, 1975年國家決定再次組建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挑戰。他們三位被召回到登山隊帶領年輕隊員再次向珠峰最高峰前進,由此展開了登珠峰的新故事。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電影中有兩個畫面我的印象很深刻:一是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在珠峰第二臺階的地方脫掉了登山鞋,光腳踩在隊友的背上攀上懸崖並且登上頂峰;另一個是曲松林含淚對方五洲說:"我錯了"。一個讓我深切體會到登山隊員們為了登頂所經歷的困難,所做出的奉獻。一個讓我為演員的演技所感動。其他的已經想不起來了,但就是這兩個畫面所要向觀眾表達的情感,故事鋪墊和刻畫的力度也是不夠的。

為什麼會刻畫不夠?因為時間不夠;為什麼時間會不夠?因為雞肋的愛情戲實在是太多多多了!!!話說一部登山電影有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講愛情合適嗎?合適嗎!

1、 方五洲和徐櫻的愛情線

這條愛情線至少用了30分鐘。從頭到尾串聯著真個故事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2、 李建國和黑牡丹的愛情線

這條愛情線用了至少10個鏡頭,多過於李建國的登山鏡頭。以至於在這部電影中井柏然讓人記住的是他在珠峰過程中遇到了愛情,而不是為了保護攝像機選擇了自我犧牲的奉獻。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3、 楊光和醫生的應該是友情的愛情線

電影中有一個畫面是楊光把睡袋的下半截割下套在了醫生的身上從而引發導致截肢。但多餘的鏡頭讓人誤會這是愛情而不是"戰友之情"

傷心:被“愛情”耽誤了的《攀登者》

除此之外,第一次登山的犧牲畫面不能少,第二次登山隊的犧牲畫面不能少,登山訓練的畫面不能少,登山的畫面不能少,方五洲的愛情不能少,李建國的愛情不能丟,楊光那朦朦朧朧的愛情也要刻畫。所以怎麼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畫面去刻畫珠穆朗瑪峰呢,怎麼有時間去描述登山過程呢,又怎麼有時間刻畫三位登山隊員因丟失攝像機而導致登頂被質疑的那種不甘、遺憾、愧疚的複雜心情以及為了祖國熱血、奉獻、不懼艱險的情感呢!

最後: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