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與夥伴們一起學習《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也稱為愛的語言,它通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強調關注自己和對方的感受與需要,並正確表達。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運用非暴力方式幫助人們解決各類衝突問題,收效顯著。我邊學習書中的理論邊用於生活實踐。
有一天晚上,我在飯前提示了一下丈夫:“吃完飯,咱們給媽打電話吧!”丈夫“嗯”了一聲。飯後,我又說:“打電話嗎?”,他又“嗯”了一聲,但沒有動手。過了一陣子,我見丈夫沒打,我就把電話打過去了。通話的過程中,我就示意丈夫來接電話,他裝作沒看見。我走過去碰了碰他,他仍不理我,絲毫沒有接電話的意思。見此情景,我就不再叫他。
放下電話,問丈夫怎麼不接電話,他手一揮說:“不想接。”明顯很不高興。我一頭霧水,不知是怎麼回事。
第二天,讀《非暴力溝通》時,我就反覆思考這件事:給婆母打電話,丈夫不應該拒絕的。老人年齡大了,因為疫情我們很長時間沒有去探望,他也一定是惦念母親的。表面看,他的感受應該高興,內心需要是想知道母親健康,自己安心。可是為什麼不接電話呢?他當時的感受是什麼?內心需要又是什麼呢?換位思考後,我理解到:當時我再三提醒,他的感覺可能是被迫,心裡不爽。內心的需要是自由,希望自己來安排自己的事情。
想明白了這些,我心裡不再埋怨他,而是多了幾分理解。晚上吃完飯,我對丈夫說:“昨天打電話的事,你是不是感覺被強迫,內心不舒服了?”丈夫抬頭說:“你怎麼知道的?”我說:“我今天換位思考一下,我確實提醒的太急了。”丈夫笑道:“你的心理研究的不錯呀!”
就這樣,一場小的不愉快在愛的語言下變成了相互理解、調節關係的潤滑劑,不僅沒有因此發生不愉快,而且加深了理解,增進了感情。因此,愛的語言能夠化摩擦為理解,讓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愛的語言也是“味精”,讓生活的白開水撒進調味素,將生活中的苦味變成了甜味,晚上,吃飯時,我和丈夫無意聊起工作上的一件事,他講了他的應對方法。我回應他說:“你應對的真好,我贊同你的做法。要是我的話,處理的可能沒有你好。”本來,他已起身離開了餐桌,過一會兒又回來繼續跟我聊另一件事,直到我們一起離開餐桌。看得出,他心情是很好的。
每個人都是需要被認同,被肯定的,丈夫在家裡更是這樣,當他訴說在外面遇到的人和事時,他需要的是妻子對丈夫的支持、認同、肯定。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他內心的需要,就知道該怎樣給他所需要的了。
那麼,愛的語言是什麼模式呢?
第一步:描述事實。這一步很重要,客觀、不摻雜個人的情感在裡面,說出自己觀察到的事實。比如,“你就知道玩手機”這是一句評論,對方聽到了指責。我們可以這樣來表達觀察:“我看到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內,你看手機3個小時。”這樣的表達客觀,對方不會反感。
第二步:體會感受。認真體會當下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是需要得到滿足後的高興?還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失望、傷心呢?體會後清楚地表達給對方感受是什麼?比如,仍是上一句:“當我聽到你說‘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內,我看手機3個小時’時,我感到後悔。”
“後悔”就是當下的感受。
第三步:探尋需要。引起當下感受的根源是什麼是呢?這個根源就是需要。仍以上面句子為例,引起“後悔”的根源是什麼呢?是意義,我看重生命的意義,不願意把時間白白浪費掉。因此,可以這樣說:“當我聽到你說‘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內,我看手機3個小時’時,我感到後悔,因為我很看重生命的意義。”
第四步:提出請求。提出滿足需要的請求,讓需要得到滿足,從而達到身心的愉悅。上例可以這樣表達:“當我聽到你說‘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內,我看手機3個小時’時,我感到後悔,因為我很看重生命的意義,你願意在我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時,提醒我嗎?”
以上是體會自己的感受與需要,並表達的過程。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去體會對方的感受與需要。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感受與需要時,我們就不再糾結對方說的態度與語氣,也就減少了很多的負向情緒。夫妻間就可以減少無謂的爭吵,多了幾分和諧。
愛的語言關注感受與需要,表達感受,提出請求,看似很簡單,卻有著驚人的力量,因為它是觸及人內在的語言,不僅拉近了兩人的距離,而且從精神上得到放鬆與理解,讓夫妻成為真正的心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