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泰興市概況

泰興市,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市,是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享有部分地級市職權。泰興置縣於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縣名由來是隨泰州興起之意。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泰興市(縣級)。

中國泰興市概況

泰興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北緯31°58′12"~32°23′05",東經119°54′05"~120°21′56"。東接如皋市,南界靖江市,西瀕長江,與揚中市、常州市武進區隔江相望。北鄰泰州市姜堰市,東北與海安縣接壤,西北與泰州市高港區毗連,總面積1172.27平方千米,水域216.58平方千米(含江域面積42.88平方千米)。泰興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9℃。

泰興有教育之鄉、銀杏之鄉、建築之鄉、提琴之鄉、減速機之鄉之稱。 2015年3月,入選國家衛生城市。

建制沿革

​泰興置縣於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縣名由來是隨泰州興起之意,屬泰州管轄。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改屬揚州。南宋紹興初,再屬泰州;五年(1135),仍改屬揚州;十年又屬泰州;十二年又改屬揚州。元時升泰興為上等縣,屬揚州路總管府。明屬揚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通州。民國3年(1914)屬蘇常道,16年直屬江蘇省,22年屬泰州行政督察區,23年改屬揚州行政督察區。1949年全縣解放,屬泰州行政區。1953年屬揚州行政公署,1983年屬揚州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泰興市(縣級),由江蘇省直轄、揚州市代管。

中國泰興市概況

1996年8月由新設的地級泰州市代管。1997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將口岸、刁鋪、田河、許莊、永安洲5個鄉鎮劃歸泰州市高港區。2008年8月,胡莊鎮,泰興市第二捕撈分司,宣堡鎮趙王、喬楊、明河、錢趙、管營、孔橋、蔡莊等7個村劃歸泰州市高港區。始建縣時,縣治設於濟川鎮。後因塌江,於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縣治由濟川鎮移至今口岸以西的柴墟,並於四周累土為城。南宋紹興初年,縣治遷至延齡村(原泰興鎮,今濟川街道)。是亦為今市治[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泰興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北緯31°58′12"~32°23′05",東經119°54′05"~120°21′56"。東接如皋市,南界靖江市,西瀕長江,與揚中市、常州市武進區隔江相望。北鄰泰州市姜堰市,東北與海安縣接壤,西北與泰州市高港區毗連。東西最大直線距離為47.0千米,南北最大直線距離為43.5千米。全市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總面積1172.27平方千米,水域216.58平方千米(含江域面積42.88平方千米),佔18.4%[2]。

中國泰興市概況

地形地貌

泰興市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按地貌特徵,泰興市可分為高沙土地區,沿靖圩田地區,沿江水田地區。泰興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

氣候環境

泰興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2.0℃,最低氣溫-10℃;七月最熱,平均溫度27.6℃,最高氣溫40℃。年平均降水量1027毫米,日照2125小時,無霜期220天。

2014年,全市氣候基本持點:氣溫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多,日照正常略偏少。年平均氣溫16.2℃,比常年高0.4℃;1月、3-5月、10-11月均比常年同期偏高,其中1月為歷年同期次高值,比常年偏高2.4℃。年極端最高氣溫36.4℃,出現在7月22日,全年35℃以上的高溫日數11天;年極端最低氣溫-4.6℃,出現在1月22日。年降水總量1181.7毫米,比常年多150.0毫米;年一日最大降水量90.8毫米,出現在9月1日。是年6月25日人梅,7月18日出梅,梅期長23天,梅雨量270.8毫米,比常年偏多近2成;梅雨總的特點是人梅、出梅均偏遲,梅期內出現4次強降水過程,分別出現在6月26日、7月2日、7月5日、7月12日。年日照總時數1877.3小時,比常年少80.8小時,佔可照時數的4.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泰興市水資源分為降水、過境水、地下水,其中以降水、過境水為主,約80%的水依靠從長江引進。由於受潮汐和境內河網調蓄能力的限制,長江過境水量雖然較大,但利用率很低,年引江水量約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主要通過降雨和外引江水滲入補給,年滲人補給量為2.1億立方米,其中降雨補給量1.2億立方米,外引江水滲入補給量0.9億立方米。

江灘資源

全市自然岸線長度24.2千米,其中可利用深水岸線(指-10米以下等高線或深槽距長江一般小於200米一500米)4.6千米,中深水岸線(指-10米一5米等高線距江岸線長度一般小於200米一500米)2.5千米,淺水岸線(指距長江岸200米一500米範圍內河床高程在-5米以上)17.1千米。全市現有江灘約1030公頃,其中堤外灘地約200公頃,灘面高程▽2.0米一3.0米(85高程下同);天星港至焦土港江中天星洲洲體長約8750米、洲體最寬處約1450米、面積約830公頃、洲頂高程約2.0—3.0米。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116964.83公頃,其中農用地80133.01公頃(耕地66887.1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68.51%;建設用地 24983.92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1.36%;未利用地11847.90公頃,佔土地 總面積的10.13%。土地形態以平原為主,河流縱橫其 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按 地形特徵,全市地貌可分平原、河流、灘地3種形態。

二氧化碳資源

黃橋地區二氧化碳氣田基本探明儲 量面積19.51平方千米,控制儲量面積32.67平方千米,總面積52.18平方千米,經濟開採儲量6.676X109立方米,埋藏深度1800米一2650米,純度在99.8%以上。氣田壓力高,屬中深層、低丰度、高產能的中型氣田,是目前國內已探明的儲量最大、開發程度較高的天然二氧化碳氣田。二氧化碳產品主要應用於鑄造、焊接、化工、飲料、食品保鮮等行業。

氦氣資源

氦氣分佈在溪橋鎮一帶。已知氦氣層厚 度5.4米,面積較小,屬小型礦床;氦氣埋藏淺,易開採:品位高,品1.06%—1.17%。氦,產品主要應用於航天、航空、醫療衛生、深水作業等行業。

地熱資源

河失鎮、宣堡鎮、國際大酒店、濟川街道西南地下蘊含豐富的地熱資源。河失鎮成功鑽探一口地熱淺井,地熱井口溫度37℃,湧水量2000立方米/天,地熱水中偏硅酸和溴含量達國家醫療熱礦水標準,鍶含量超過國家地熱標準。地熱水可間接用於醫療、洗浴行業。

石油資源

黃橋地區是全市唯一發現工業性氣田的 地區。黃橋最深探井N4井有良好的油氣顯示,包括可燃氣、凝析油、輕質油和一般原油。已完鑽的溪平1井於龍潭組地層常規測試獲得日產5.51噸的穩定工業油流[3]。

人口詳情

2015年末全市家庭總戶數39.19萬戶,年末戶籍總人口119.53萬人,比上年減少0.3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761人,出生率8.99‰,比上年上升0.5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0364人,死亡率8.66‰,比上年上升0.2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0.33‰,比上年上升0.25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107.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1.13萬人,比上年增加0.94萬人。在常住人口中,0-14歲、15-64歲、65歲及以上人口分別佔比13.1%、70.9%、16.0%。

民族詳情

截至2014年底,泰興全市居民中有36個少數民族,共2161戶,合計3909人。少數民族人口分佈在全市16個鄉鎮(街道),具體分佈情況是:濟川街道217人,濱江鎮104人,虹橋鎮83人,宣堡鎮56人,張橋鎮104人,姚王鎮179人,黃橋鎮957人,廣陵鎮211人,新街鎮185人,分界鎮224人,元竹鎮192人,珊瑚鎮233人,曲霞鎮89人,根思鄉86人,古溪鎮436人,河失鎮553人。

其中:土家族1255人,苗族1023人,布依族356人,侗族263人,回族192人,壯族132人,彝族126人,蒙古族94人,滿族77人,白族59人,黎族57人,傈僳族45人,瑤族35人,藏族30人,朝鮮族28人,仡佬族23人,水族21人,仫佬族15人,傣族13人,畲族13人,拉祜族12人,佤族7人,錫伯族4人,毛南族4人,羌族3人,達斡爾族3人,鄂倫春族2人,柯爾克孜族2人,哈薩克族2人,維吾爾族2人,土族2人,哈尼族1人,怒族1人,塔吉克族1人,基諾族1人,保安族1人,另有穿青人7人。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1.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10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53.32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增加值329.24億元,增長11.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7935元,比上年增加5163元。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9:51.6:41.5調整為6.7:48.3:45.0。服務業快速發展,佔GDP比重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03.94億元,同比增長23.1%,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4%。城鄉一體化發展紮實推進,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7.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質量強市繼續推進,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7件,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8個。連續15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排名第51位,比上年前移三位。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0%,非食品價格下跌0.1%。食品中,糧食上漲4.4%,肉禽及其製品上漲9.2%,水產品上漲2.5%,鮮菜上漲10.1%,油脂下跌5.6%,蛋下跌6.7%。非食品中,菸酒上漲1.9%,衣著上漲1.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4%,交通和通信下降3.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下降1.1%,居住下降0.7%。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2.79億元,增長17.1%。其中,稅收收入完成43.81億元,同比增長16.9%,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3.0%。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7.45億元,同比增長10.2%。財政用於民生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比重達7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3.03億元,比上年增長19.5%;科學技術支出2.36億元,增長255.4%;住房保障支出3.21億元,增長127.0%;醫療衛生支出6.83億元,增長6.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53億元,增長7.4%;農林水事務支出13.1億元,增長9.3%。

第一產業

201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83.47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全年糧食總產量達71.30萬噸,比上年淨增0.74萬噸,實現“十二連增”。全市糧食種植面積143.54萬畝,糧食單產為497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全年上市生豬109萬頭、家禽528.07萬羽、山羊7.13萬隻、禽蛋2.48萬噸、水產品2.53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0%、0.2%、1.2%、1.2%和2.0%。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4.3%。

全市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2.42萬畝,高效農業比重達50%;新增高標準農田4萬畝。擁有規模養殖場(戶)4123個,其中萬頭豬場11家、萬羽禽場172家、千隻羊場16家、五百頭以上牛場2家;生豬、蛋禽、肉禽、奶牛、山羊的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91.4%、99.2%、100%、100%和48.0%;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率達71.6%,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3個、綠色食品10個,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99.4%。泰興銀杏栽培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年新增各類農機具869臺套,其中插秧機218臺、大中型拖拉機90臺、聯合收割機107臺、糧食烘乾機100臺、耕整地機械178臺。新建電灌站70座、各類田間配套建築物104座、硬質襯渠90公里、混凝土路48.89公里。

第二產業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可比增長17.0%。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41.88億元,增長21.8%。其中,輕工業605.74億元,增長13.4%;重工業1936.13億元,增長24.7%。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產值1948.21億元,增長24.5%,其中私營企業880.87億元,增長28.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08.42億元,增長22.4%;利稅392.94億元,增長29.4%;利潤235.12億元,增長25.9%。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新增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企業5家、過50億元企業2家。

重點產業增長較快。機電、化工、醫藥三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2000.54億元,比上年增長23.8%,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78.7%。其中,機電、化工、醫藥行業分別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002.30億元、872.79億元、125.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3%、22.4%、16.1%。工業經濟集聚效應進一步發揮。“一區五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66.40億元,增長23.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1.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0億元,同比增長16.7%。上繳地方稅收6.63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全年承建規模工程2534幢,其中29層以上工程363幢。獲得魯班獎1項,國家優質工程獎2項,創省優質工程“揚子杯”6項,創省標化工地9項。市一建公司建成省級技術研發中心。全年新增一級建造師87人,二級建造師223人,獲得國家級工法2項,省級工法10項,省級QC成果9項。

第三產業

201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8.96億元,增長1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2.56億元,增長18.4%。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154.14億元,增長12.2%;住宿和餐飲業37.38億元,增長12.1%。全年實現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78億元,比上年增長14.5%。

限額上批發和零售業中,汽車類零售額9.91億元,增長28.3%;中西藥品類零售額6.82億元,增長67.5%;菸酒類零售額1.13億元,增長40.0%;化妝品類零售額0.80億元,增長32.6%;金銀珠寶類零售額0.95億元,增長25.2%。剛性需求穩定增長,糧油、食品類零售額9.01億元,增長8.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3.30億元,增長3.7%;日用品類零售額1.39億元,增長2.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3.51億元,下降0.4%。

對外貿易總體平穩放緩,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4.34億美元,下降9.0%。其中,進口總額11.80億美元,下降12.6%;出口總額12.54億美元,下降5.3%。利用外資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實際到賬註冊外資3.24億美元,增長36.0%;新批協議註冊外資3.65億美元,下降54.6%。全年共批准外資項目30個,其中新批項目21個、增資項目9個,總投資超3000萬美元的項目9個。

全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2%。黃橋鎮入選“長三角最佳慢生活旅遊目的地”,宣堡古銀杏公園獲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祁巷村獲評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小南湖風景區成功申報3A景區,全市A級景區達6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