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作者:吳澤明

由符彪彪、蔡庭任主編的新編《海康縣誌》於二OO四年問世。書中卷三十五一共收錄了從古至今雷州(原海康縣)的六十位人物,包括被尊為雷祖的陳文玉及寧國夫人、周德成、陳璸、陳昌齊、李晉熙、吳天寵、吳華等名人。其中民國廣州高等法院院長、留學日本的吳天寵和革命家、外交家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吳天寵生於同治十三年,自幼聰穎好學、博學多才,是湛江最早的留學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歲貢奉兩廣總督派遣赴日本留學,攻讀法政大學法政科(據《湛江日報》報道:湛江也出現了最早的留學生,1906年海康廩生吳天寵被委派赴日本法政學校學習),考列優等,後升本校高等研究科畢業,獲得學士文憑。宣統元年已酉年(1909年)參加學部遊學生考試,旨賜政法科舉人,欽點七品小京官,分外務部工作(大清宣統政紀卷之三十六:宣統二年,庚戌,五月,癸卯朔。舉人吳天寵著以小京官,按照所學科目分部補用)。

吳天寵,(1874--1970年),字吉詩,出生於海康縣雷城鎮蘇樓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兩廣總督選送赴日本留學。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法政專科,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於宣統元年(已酉年,1909年)應學部遊學生考試,取得甲等,旨賜法政科舉人。第二年,參與廷試,欽點七品京官,任職外務部。民國2年(1913年)秋,吳天寵旋歸故里,海康當時處於新舊政權交替時期,縣新生政權尚未建立,無人署理縣政,鄉親及眾紳商議推選他為海康縣首屆民選知事,以安定民心。後任廣州地方法院庭長、院長,廣東高等法院民事庭庭長等職。民國9年(1920年)至民國26年(1937年)的《海康縣續志》由梁成久、吳天寵總纂。30年代,《海康縣續志》總纂梁成久病歿,縣人士推選陳景棻為續纂,以吳天寵為總纂。民國26年(1937年)8月底全書告竣,吳天寵作序,記其原委。民國初,吳天寵被推選為國會議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任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1970年病逝,享年96歲。

民國時期海康縣知事、縣長任職更迭表(部分)

姓 名 籍 貫 職 務 任職時間(年、月)

陳發初 廣西靈山 知事 1912

陳炳炎 廣東海康 知事 1913

吳天寵 廣東海康 知事 1913--1915

符夢松 廣東海康 知事 1915

何孔安 廣東海康 知事 1915--1916

楊學坤 廣東海康 知事 1916.3--1917.4

楊鼎福 廣東海康 知事 1918--1919

張希騫 廣東海康 知事 1919

摘自新編《海康縣誌》

古郡雷州府雷城內柳絮巷是有財有才者居住地,雷州首富東林子梁,民國《海康縣續志》主纂者梁成久就是居於此。城外蘇樓巷是官宦居所,民國海康縣長吳天寵、何孔安皆居於此。下河裡是清末雷州第二富溫兆祥居所。上述三處都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名人云集之區。

吳天寵不管是為官或者是對社會、地方、家鄉、宗族、宗親都貢獻頗大,為民謀福利,辦好事,做了許多有益於本地方民眾的事情,深得民眾的好評,在群眾中有甚佳的口碑。雷州的宗親或者是族人去找他,他都熱情接待,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以吳天寵為總纂並作序的《海康縣續志》,康有為大弟子崔斯哲藏書

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民國刊本【海康縣續志】存7厚冊大開本26X14.5釐米。每冊書厚度1.5釐米。有一冊幾乎都是版畫,康有為大弟子崔斯哲藏書。拍品為民國二十七年刊本,存7厚冊大開本26X14.5釐米。每冊書厚度1.5釐米。第一冊有蟲蛀,有一冊幾乎都是版畫,該書為康有為的大弟子崔斯哲題寫書籤,吳天寵寫序。此書是海康縣續志委員會在書成之後,贈給崔斯哲的書,有崔斯哲的藏印,後此書又被崔斯哲轉送給吳天寵後人。此書又有吳氏藏書印兩枚。所以此書真乃稀罕之物。

吳華,雷州近代名人,雷州籍革命家、外交家,與任仲夷組成中共中國大學支部委員會,與國民黨左派廖仲愷、何香凝早期認識,是廣東青年革命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吳華(1913-1988年),字濟生,又名壯飛、永年,廣東省雷州市蘇樓巷人(雷高鎮大群村人)。生於1913年2月13日,自小在民主革命策源地廣州讀書生活,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和薰陶,在這裡打下了深厚的革命基礎。讀初中時,已經接觸進步文化,尋求真理。1930年秋,進入中山大學附中高中部讀書,組織“新興社會科學讀書會”,併成為該會的領導人。他性格爽朗樂觀,待人坦誠和藹,廣交朋友,積極介紹進步書刊,讀書會很快發展到廣雅、大中、培正等中學,通過交流,很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1年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 1935年12月在北平中國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是主要骨幹成員。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任仲夷、劉烈人組成中國共產黨中國大學支部委員會,任宣傳委員。同年底,被國民黨逮捕,關押在草嵐子監獄,經組織設法營救獲釋。1937年6月接受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隊部任務回到廣州推動青年革命運動。1938年作為廣東省委委員、青委會書記、青年部部長、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長,領導了廣東省的青年革命運動。1940年至1949年底,吳華被黨組織派往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擔任工作組組長。

1950年,他奉調回北京參加學習,在軍委聯絡部學習班學習。1952年10月,他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有37個國家出席,任印尼組組長。1953年後,歷任中央僑委、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政策研究室專員、國外司司長等職。1955年,他作為出席“萬隆會議”中國代表團先遣組組長參加了聞名世界的“萬隆會議”。1956年、1962年、1963年、1964年,他作為工作組的成員,先後多次隨同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訪問了亞非歐等20多個國家,對調查研究有關國家的情況,保衛中央領導同志的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文革中”中,他被誣陷為“叛徒”,遭受殘酷迫害。粉碎“四人幫”後,有關黨組織給予他平反。1978年,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外司司長、黨組成員、黨委委員和全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82年離休,1988年7月14日在北戴河因病逝世,享年75歲。

吳華是偉大的革命家、有名的外交家,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青壯年時期,由於全身心撲在革命工作中,無暇顧及家鄉。新中國建立後,他經常關注和過問家鄉的建設及宗親的生活,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對雷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對宗親的生活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離休後,更加惦記和關心家鄉的發展。1988年2月,在當時海康縣縣委書記陳光保及縣委領導的陪同下,與夫人一起回故鄉大群村探望鄉親,慰問鄉親,回味濃濃的故鄉情。

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1988年2月,吳華在當時海康縣縣委書記陳光保及縣委領導的陪同下回故鄉大群村)

吳天寵、吳華父子同列縣誌人物榜,雷州唯一

(2013年,雷州市舉行紀念吳華誕辰100週年座談會)

2020年9月22日於雷州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