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祕密!

人物故事

REN WU GU SHI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一對“90”夫妻



近日,一對“90後”夫妻上了熱搜。


他們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款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加上此前的捐款,他們的捐款總額已經超過1000萬元。這是他們的畢生積蓄。


有人稱他們為“90後”俠侶——丈夫崔崑,95歲;妻子朱慧楠,93歲。


當別人忙著賺錢不斷增加財富數字的時候,他們卻選擇了清空財產,甚至為此“透支”。


為什麼?


循著他們生活的軌跡,我們發現,這背後藏著關於成功、婚姻、健康、金錢和慾望的秘密……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成功的秘密


父親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有愛國才配做一箇中國人。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1925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的崔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金屬材料專業人才,他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所研製的新型高性能鋼,在生產中取得了超過2億元的經濟效益。他所編著的《鋼的成分、組織和性能》,是我國第一部關於特殊鋼的專著……


作為金屬材料行業的專家,崔崑無疑是成功的。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崔崑給出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勤奮、報國。


這還要從他的父親說起。崔崑的父親畢業於燕京大學,曾在洋行工作,收入很高。然而,在日本人接管洋行後,崔崑的父親卻毅然決然辭去了高薪工作。戰亂年代,崔崑曾一度無學可上,父親便親自教他數學和英文,還為他請了語文老師。


1944年,崔崑高中畢業了。父親鼓勵他去四川考大學。被三所大學同時錄取的他,最終選擇了武漢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崔崑因成績優異被留校任教。


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蘇聯莫斯科鋼鐵學院,在這裡,他確定了未來的研究方向——特殊鋼。能爭取到這樣的機會,對崔崑來說,實在太難得了。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除了吃飯睡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勤奮是他的標籤。


學成歸來的崔崑,更是將滿腔熱情放在了工作上,他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沒有設備,他就和同事們自己畫圖紙,自己動手做。為了監測溫控開關,他常常整夜不睡覺。


上世紀80年代初,他與鋼廠合作,研製出一種易切削模具鋼,為企業每年節約了100多萬美元外匯。


1997年崔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稱“鋼鐵院士”。


是什麼信念支撐他在自己的崗位上一直不懈地工作?崔崑說,是“報國”。父親不僅為他傳授知識,更用自己堅定的民族氣節感染了他,“父親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有愛國才配做一箇中國人。”


婚姻的秘密


看似平淡的婚姻,卻處處充滿了理解和尊重。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崔崑,在婚姻中同樣是成功的。和妻子朱慧楠結婚67年,兩個人沒紅過臉、沒吵過架。


透過他們的婚姻,我們可以窺見這樣的秘密:找準定位、互相支持。


在婚姻中,總需要有一個拿主意的人,如果兩個人都要拿主意,難免會產生矛盾。而一個人作主,另外一個人跟從,矛盾就不會產生了。


在家裡,關於朱慧楠和崔崑的定位,崔崑說:“我是司令員,她是政委。”家裡的事,都是“政委”拿主意,“她政治覺悟高。”


因此,當朱慧楠提出將財產捐出來時,崔崑欣然同意。


兩個人在工作上也相互支持。崔崑搞科研,常常出差,即使不出差也經常夜不歸宿,朱慧楠對此十分理解,“這是工作需要,國家需要。”


而朱慧楠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做飯,崔崑也毫無怨言,“那就兩個人一起吃食堂好了。”


這樣和諧的婚姻,背後是否藏著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並沒有。兩個人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同學,崔崑是班長,朱慧楠是學習委員,班級事務上交集多了,兩個人也逐漸熟識。但那時候兩個人都忙著學習,並沒有時間談戀愛,只是把對彼此的好感藏在心中。


1953年,這對互有好感的男女在同學們的祝福中,拼了幾張桌子,準備了茶水和點心,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


看似平淡的婚姻,卻處處充滿了理解和尊重。


朱慧楠是廣東人,喜歡吃米飯;崔崑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為了照顧妻子的口味,崔崑主動提出陪朱慧楠吃米飯。


朱慧楠喜歡集郵,崔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寫信給朱慧楠,信封上貼著當地最新發行的郵票;朱慧楠喜歡跳舞,崔崑便學會了三步、四步,充當她的舞伴;崔崑需要上網查資料,朱慧楠便靜坐一旁,默默陪伴;崔崑喜歡古典音樂,朱慧楠便參加了學校的老年合唱團,每次合唱團活動結束,崔崑都會接她回家……


長壽的秘密


學會網購之後,把煩惱的事情變成快樂的事情,我又可以多活幾歲。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事業成功、婚姻幸福,給崔崑和朱慧楠帶來最直接的結果便是——長壽。


今年95歲的崔崑、93歲的朱慧楠,面對著鏡頭仍思維敏捷,邏輯嚴密,語言表達十分清晰。


81歲時,崔崑開始寫書,儘管計算機繪圖難倒了很多人,卻難不倒他。7年後,《鋼的成分、組織和性能》面世,填補了我國沒有特殊鋼專著的空白。


如今,他還學會了用手機購物。在網上買菜買米買衣服,對他來說,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兩個人長壽的秘密是什麼?


崔崑是這樣總結的:第一,良好的習慣;第二,平穩的心態,心態要好了什麼事情都想得開很樂觀;第三,和睦的家庭,因為你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家裡,你在外面有時候不順心,一回到家,家裡很溫馨,不順心就解決了;第四,合理的飲食,不吸菸不喝酒不暴飲暴食,適當運動。過去是這些,現在我還要加一條,就是要與時俱進,學計算機學手機。學會網購之後,把煩惱的事情變成快樂的事情,我又可以多活幾歲。


說起平穩的心態和和睦的家庭,崔崑坦言,這同樣來源於父親的言傳身教。父親的脾氣很好,從來不生氣,全家都很和睦。在父親言傳身教之下,崔崑一輩子都沒和別人吵過架,更不會罵人。


而對於合理的飲食,朱慧楠則給出詳細的解釋,即正餐通常是一葷一素一湯。吃得比較清淡,冷油炒菜,少油少鹽。



金錢和慾望的秘密


錢多了只會有煩惱,不如都捐出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對“90後”俠侶捐款千萬的背後,竟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身為院士,享有較高津貼,崔崑的月收入超過了1萬元,朱慧楠的收入也不算低,按說,兩個人的生活條件應該十分優渥。


然而,他卻連屬於自己的住房都沒有買,而是一直住在學校分配的院士樓裡,屋裡陳設簡單,傢俱老舊。


一件老式夾克,崔崑穿了30年。


就是這樣一對生活簡樸的夫妻,卻將他們畢生的積蓄捐了出去。


2013年,他們捐出420萬元,在華中科技大學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


動機十分簡單。朱慧楠看到楊絳捐贈她和錢鍾書先生的稿費及版稅,在母校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便想到,“我們也可以捐啊!”,她把想法跟崔崑一說,立即達成共識。


後來,兩人又將“勤奮勵志助學金”追加了180萬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兩個人交了100萬元的“特殊黨費”。


不久前,兩個人又在華中科技大學設立了400萬元的“新生助學金”。


再看看崔崑的購物車:包子、花捲、排骨……都是生活必須的食品。


賺了那麼多錢,卻不用來自己享受,而是都捐了出去,值得嗎?


朱慧楠說,她和愛人對物質都看得很淡,對生活沒有複雜的要求,東西夠用就行。


崔崑則說,錢多了只會有煩惱,不如都捐出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無欲則剛。


正因為對生活沒有過多的慾望,崔崑才會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到事業上。


如今95歲的他,每天都在爭分奪秒地修訂《鋼的成分、組織和性能》,爭取在100歲的時候發行第三版。


相信,他的這個願望一定會實現。


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不快樂卻越來越多——


好想買那個限量版包包、好想開一臺拉風的跑車、好想住上大別墅……


怎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怎樣才能出人頭地……


一個又一個慾望,一個又一個煩惱,讓人們焦慮不安、輾轉反側。


現在,看了崔崑和朱慧楠的故事,你會不會受到一些啟發,對生命和生活的意義產生重新的定義呢?


本文素材來源:

央視《面對面》

《朱慧楠:我的若干回憶》

《相濡以沫六十餘載 朱慧楠教授談與崔崑院士的生活日常》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科教授崔崑:且行且執著 演繹不老傳奇》

《崔崑:立下報國志 百鍊成精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