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

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文夕大火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發生在長沙。因應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12日所發的國民黨電報代日韻目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

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


文夕大火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燬,經濟損失約10億元。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是中國抗戰史上與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由於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還以為是日軍打進城來了。正準備奪路逃命,但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很多人被活活燒死。

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長沙作為我國少有的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文化名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傳承也因此中斷,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損失。

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文夕大火”時,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以及葉劍英等人正身處長沙,並組織了後來的救災工作。


抗日期間的長沙文夕大火,損失慘重卻少為人知​警鐘長鳴,長沙每年都會舉行敲鐘儀式。今年是文夕大火80週年。勿忘國恥,珍愛和平,願悲劇不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