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奇才”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湧

外匯天眼APP訊:百度、瑞星科技、華誼兄弟、北大青鳥,這些在不同領域都做得風聲水起的大企業被眾所周知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被各種媒體大量曝光的成功企業家背後,是個更加成功,卻深藏不露的大人物:汪潮湧。

不凡的人生

“投資奇才”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湧

汪潮湧出奇的聰明,他15歲考入北京重點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小小的年紀,被稱為“神童”的他,人生的巔峰才剛剛開始。

1985年是汪潮湧命運走向轉變的一年,一個在中國受人敬仰的人物是他的貴人,就是在這一年,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那個人就是朱鎔基。

某個下午,在清華唸書的汪潮湧依舊去跑步,回來的路上,意外地得到一個消息,朱鎔基從美國帶回一個留學名額,研究後決定讓他去。當時的中國,和國際交往還不頻繁,能夠走出國門絕對是天大的機會,20歲的汪潮湧帶著青春和激情,和對前程的一片嚮往與茫然離開了中國,開始了他在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讀MBA的留學生活。

剛到美國,經歷著人生的新挑戰,許多的不適應和經濟上的困難都要克服,沒錢的時候,像許多留學生一樣,到餐廳洗盤子,幹些零碎的活。但是和許多留學生不一樣的是汪潮湧那個智慧的腦袋總是能讓他領悟出真諦。當他在美國腳步剛剛站穩,他就廣結人脈,通過各種社交圈子,他見到了自己一生的偶像巴菲特。他勤奮努力,很快在美國上流社會如魚得水。

他曾任美國摩根士丹利亞洲區的首席代表,拿著豐厚的工資和人人羨慕的待遇。1998年他卻決定回國。1999年他創辦自己的企業信中利公司。他和同事張朝陽接觸時,再一次先知先覺的發現了商機:擔任中小型企業到海外融資的啟蒙者和“佈道”者。開張一年不到的時間,信中利已直接投資15家美國硅谷和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併為近20家高科技公司擔任財務和融資顧問,募集資金總額逾2億美元。如今的汪潮湧已是投資界的大腕級人物。他到日本去滑雪,到瑞士去爬山,到法國去航海,他說:“今天在中國也同樣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去享受世界;中國也有更多的機會成功。”

成為社會企業家

“投資奇才”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湧

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汪潮湧說:“當資產到達一定階段後,我更願成為社會企業家,幫助更多的人完成願望。”

1993年,汪潮湧在美國的摩根大通銀行工作的時候,每到夏天,下了班以後大約下午五點多鐘,他都會透過辦公大樓的窗戶看到帆船開到紐約的入海口,一邊是曼哈頓的摩天大廈,一邊是帆船在夕陽下揚帆大西洋的場景,一邊還有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雕像,這個風景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腦子裡。

2004年,他決定投資4億打造了“美洲盃帆船賽——中國之隊”,帶領中國企業家走向國際,也填補了中國在這個項目的空白。在汪潮湧看來,“中國之隊”的比賽成績並不重要,他也根本沒考慮過“中國之隊”能否營利。他覺得中國缺少把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相結合的企業家,他想成為“社會企業家”。他想通過帆船這項運動回饋社會。他希望通過這個運動,讓中國的企業家走出國門,有機會接觸世界,接觸許多優秀的國際企業家,投資家,金融家,可以共同完成理想。

既國際又中國

“投資奇才”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湧

汪潮湧作為最早一批留學歸國的創業家,他的辦公室裡有許多的中國元素,一進門的屏風,四塊分別刻著“梅蘭竹菊”傳統樣式。條案上有仕女和佛,古典的一桌四椅擺放正中,但是這些傢俱與西式佈置卻相得益彰,一點也不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生,他對文學業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像一個“百寶箱”,裝得下國際的,也容得下民族的。他有理科生的嚴謹,也有文科生的浪漫。他說:“20歲出國的時候,受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已經根深蒂固了,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都已經定型了,有了成熟的世界觀,所以對我來說中國的一切都是我的主流。雖然在海外生活了10年,對於我這個50歲的人來說,海外的一切經歷都是我人生的插曲,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的風投,投行,金融等知識更加的專業。但是我骨子裡的東西依舊是中國的,對詩詞歌賦的理解超過西方文學的理解。”

在生活和對子女的教育上,汪潮湧依舊遵守著中國傳統的循序漸進的儒家思想,不激進,不功利。他從沒有特意要求他的子女,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也許是藝術家,也許是金融家。總之,他希望他們成為國際型的人才。所以,汪潮湧安排他的子女在中國傳統的學校讀到初中,然後在國際學校讀高中,大學留學。他說,這樣做也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接受中國的傳統,讓孩子既能傳承本土文化,又有國際視野,成為真正的國際型人才。

來源: 中金網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