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是萬獸歸籠開學季,可優秀父母無假期,育兒學習要繼續

作家龍應臺曾經有段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話其實有些傷感,即便是血濃如水的親子關係,我們也只是陪伴各自的人生走上一段而已。小的時候,面對爸媽的嘮叨,我們總是不耐煩得說;"知道了知道了“。自己慢慢開始變大,成為了父母,多少都能體會到爸媽當時的心情。80後這一代,很多都是在爸媽的棍棒教育下長大的,曾經有個誇張的說法:我家是爸媽混合雙打。雖然略微誇張,但是卻形象的說明了爸媽所奉行的教育信念。

雖已是萬獸歸籠開學季,可優秀父母無假期,育兒學習要繼續

到了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時代的進步,親子關係也逐漸被提及被重視。尤其現在心理學也提及,孩子小時候成長環境對孩子的身體,心理健康都影響重大。然而很多新手父母沒有太多自己原生家庭傳承下來的家庭教育經驗,也沒有經過任何正規的培訓。更甚者堅決避免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反省是改變的開始,但是也難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遭受迷茫與挫折。看了很多育兒書籍,很多都只重理論沒有實踐指導,看完好像懂了很多但是下次面對孩子的問題,依然迷茫。

艾麗卡.雷斯切爾在有了第一個孩子以後,也遇到了大多數新手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培育孩子,在讀了很多育兒書籍以後,她發現很多書籍都比較重理論指導,但是缺少具體教你怎麼去培養孩子情緒能力和社會能力方面的具體方法。於是她召開了一個項目,號召優質父母們開展了一個研討班所以在這個研討班中,艾麗卡結合自己的心理學知識,總結出了一些了育兒經驗,幫助了很多的父母。這個研討班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後面還有更多的父母報名想要參加,於是,艾麗卡產生了把這些書編輯成書以幫助到更多的父母和孩子。於是這樣的背景情況下,《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便誕生了。

艾麗卡.雷斯切爾 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畢業生。曾經在麥肯錫做過諮詢顧問,雷斯切爾博士是“幸福健康寶貝”(Happy Healthy Kids)顧問委員會委員,在加州大學、哈比托特兒童博物館等學校和機構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她撰寫了大量關於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並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大西洋月刊》等諸多雜誌。

就如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所言,父母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就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去應對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基於這兩點,《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總結了關於教養孩子的75條法則,這75條法則分別從父母和孩子兩方面來說明,並且這本書不只是告訴你需要做什麼?還會在每條法則的後面部分帶入場景教你怎麼去做?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裡面找到答案。

雖已是萬獸歸籠開學季,可優秀父母無假期,育兒學習要繼續

那下面我們來看看《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書裡的內容很多,我總結了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第一:信任和尊重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也是教育孩子的基礎。

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實質上屬於親密關係的一種,親子關係。但是任何一種健康良好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同一個基礎之上去發展的,那就是互相信任和尊重。

我們在其他人際關係裡面,都知道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性。但是在話語權不是那麼平等的親子關係中,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忽視這一點,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認為孩子不懂。孩子感受不到。但是其實孩子的感受能力是很強的,只是沒有具備相應的表達能力而已。

首先信任,父母想要孩子信任自己,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到做到,言出必行。這就要求父母不管是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和許下承諾的時候都要十分謹慎。對於自己無法執行的最好做到不要說。比如:你告訴孩子如果不把散了一地的玩具收拾好,那今天之內都不許再玩玩具。只要這句話說出口,就一定要去執行。不然你以後再製定任何規則的時候孩子都不會拿你的話當回事。許下承諾也是一樣,只要許下了承諾便要履行你的諾言。

那麼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呢?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的世界,接受孩子的世界跟我們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哪怕那個感受跟我們的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說這個信任和尊重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基礎呢?其實父母可以思考下,如果一個你不信任也不尊重的領導,他說的話,你會不會毫無疑問的就去照做,一個不能讓你信任和尊重的伴侶,他能不能給你安全感讓你什麼事都給他商量。對於成年人之間的關係都如此重要的基礎條件,作為必須要依靠我們才能活下去的孩子,他其實更加需要這份信任和尊重而帶來的安全感。因為領導不好,我們還可以換工作,伴侶不好我們也可以換伴侶,但是如果我們無法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卻無法換掉我們。就只能變成忍受和順從我們,這非常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育。

並且,我們在做這些的時候也是通過自身的行動來向孩子展示信任和尊重的力量。讓孩子學會信任和尊重別人。

第二: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也就是做父母的要無條件的去愛孩子。當然大多數父母肯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這個愛卻往往是包含著一定的條件的。比如你要聽話要乖要懂事。

無條件的愛卻比想得要難得多。做父母的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但是孩子只是孩子而已,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都和大人不一樣。所以有的時候,在大人看來是不好的事情,或者無意義的事情,或許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去試驗。

所以,做父母的儘量剋制住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改造孩子,把自己的期望和觀點強加於孩子身上。而是去引導孩子自己去感受,去觀察和思考。即便孩子與你期望的樣子不一樣。但是那就是孩子真正的樣子。

雖已是萬獸歸籠開學季,可優秀父母無假期,育兒學習要繼續

第三:如何給孩子制定界限。

我們上面一點說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完全不干涉孩子的行為呢。不是的,畢竟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這個世界是一無所知的。很多事情他並不知道規則也不知道後果。

我們說的接受孩子的本來樣子,更多的是說我們接受孩子的思想和感受。不管這些在父母看來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但是那些都是孩子的真實的感受。而感受和行為卻不一樣。行為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和傷害他人或者孩子自己。

所以做父母的,需要教會孩子接受自己的感受,並教他們控制自己的感受,讓它們知道感受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學著去選擇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發生的時候,做父母的要記得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把孩子和孩子的行為分開。也就是說我們要告訴孩子,我不喜歡的是你的行為,你做的這件事情,而不是你這個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指出孩子的不好行為的時候,一定要指引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有時候你所認為的孩子的不好的行為,或許只是因為他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而是他唯一會的行為。

雖然說即使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愛他的,只是不喜歡他做的這件事。但是如果孩子的行為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種情況下,家長也有必要對孩子的錯誤做一些懲罰,愛孩子不等於溺愛。但是懲罰的時候家長應該在私下懲罰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並且避免在自己情緒不好喝疲勞的時候懲罰孩子。家長畢竟也只是普通的人類。情緒和疲勞有可能會造成不公正的懲罰行為。

我們都說,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所以,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為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好的。尤其是年齡還比較小的孩子,這個時候特別考驗家長的耐心,家長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放孩子的行為,去告訴孩子這個是不好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一樣,做父母的應該言行一致,這一點在給孩子制定規則和懲罰孩子的時候也很重要。

第四: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想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做個幸福的人比一個成功的人有時候要困難得多。而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顆友善而感恩的心。

然而孩子只是孩子,孩子的本職工作就是玩耍,所以應該保證孩子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睡眠時間,有時候你覺得孩子一直煩躁不安搗亂。那可能只是孩子沒睡好而已。

雖然,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給孩子明確規則和界限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的給孩子樹立榜樣。身教比言傳其實更有用。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如 艾麗卡·雷斯切爾 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序言說寫。

維持一段關係就像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這個比喻尤其適合於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因此,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你必須先從改變自己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