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雪松下面的白蘑菇可能有劇毒 不採不食最安全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長沙報道

4月30日,省食安辦、省衛健委、湖南師大生命科學院、省疾控中心聯合發佈了《湖南常見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冊(第三版)》和《湖南省劇毒蘑菇中毒診斷技術指南(第二版》。手冊中有野生蘑菇中毒後不同症狀的分類,還涵蓋了新增的7、8個品種的野生毒蘑菇科普。

湖南地處於亞熱帶地區,擁有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和優越的水熱條件,非常適合蘑菇生長。

據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作紅介紹,全省範圍內蘑菇種類達1000種以上,其中很多種類是可以食用的,如野生香菇、木耳、松乳菇、紅菇、蜜環菌等。由於野生蘑菇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容易採摘且沒有受到農藥等物質汙染,因而歷受群眾特別是林區、山區群眾的喜愛,農村採摘野生蘑菇的行為一時難以改變。

由於山區農民的採食習慣,每年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高發且死亡人數較多。近年來,湖南省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數排全國第二(第一雲南省)。

陳作紅長期從事毒蘑菇研究,一年之中有好幾個月都穿行於山林之間,發現導致中毒的蘑菇就採摘回來,作進一步研究。

2016年以來,隨著監測工作的加強和野生蘑菇中毒研究的深入,湖南發現14種有毒野生蘑菇新菌種,其中有導致急性肝損害的肉褐鱗環柄菇、急性腎損害的擬卵蓋鵝膏菌等劇毒野生蘑菇。

2018年,在長沙某中學內,一位家長採摘了長在雪松樹下的野生蘑菇,導致一家三口中毒。這種蘑菇,就是肉褐鱗環柄菇。

陳作紅研究發現,肉褐鱗環柄菇喜好長在城市公園、小區雪松下面,城市居民容易採摘,全省已發生多起中毒事件,有向城市轉移的苗頭。這也給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臨床救治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以前我們還教大家怎麼區分,現在我們告訴大家,一律不採不食野生蘑菇,因為普通人用肉眼很難辨別有毒無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