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縣歷史沿革

宜君縣歷史沿革

宜君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南鄰印臺區,東接白水縣、洛川縣,北、西北連黃陵縣,總面積1507.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9.39萬人,常住人口9.22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1個街道、6個鎮、1個鄉:宜陽街道、彭鎮、五里鎮、太安鎮、棋盤鎮、堯生鎮、哭泉鎮、雲夢鄉。縣政府駐宜陽街道宜陽北街。

地處關中平原與陝北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平均海拔1395米。年均降水量709.3毫米,年平均氣溫8.9℃。210國道和包茂高速穿境而過。名勝古蹟有仰韶文化遺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姜女淚泉、雲夢山道教勝地、福地湖、太安森林公園等。

據《陝西通志》:“縣有宜君水,因取名焉。”前秦苻堅置宜君護軍(在今耀州區城區),軍以川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為宜君縣,縣以軍名;於今縣東西村鄉石堡村置石保縣,屬中部郡。隋開皇三年(583)廢石保縣入宜君縣(治今耀州區境)。唐貞觀十七年(643)廢宜君縣,龍朔三年(663)析中部、同官兩縣地於今址復設宜君縣,屬坊州。五代、宋、金因之。

蒙古至元元年(1269)後屬鄜州。1913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48年屬陝甘寧邊區黃龍分區。1950年屬延安專區。1958年撤銷縣制,轄地分別併入銅川市和黃陵縣。1961年以原區域復置宜君縣,屬延安專區。1969年屬延安地區。1983年屬銅川市。

1996年,宜君縣面積1476平方千米,人口10萬人。轄2個鎮、12個鄉:城關鎮、五里鎮、偏橋鄉、西村鄉、堯生鄉、雷塬鄉、寺天鄉、雲夢鄉、縣口鄉、棋盤鄉、焦坪鄉、哭泉鄉、高樓坬鄉、山岔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7年,偏橋鄉改為偏橋鎮;棋盤鄉改為棋盤鎮;高樓坬鄉改為馬坊鎮;撤銷寺天鄉,將其管轄的馬莊、寺天、韓莊、躍進、背壕、安子頭6個村劃歸棋盤鎮管轄,新生、妖河、良河、拴馬4個村劃歸雷塬鄉管轄,張河、星星坡2個村劃歸五里鎮管轄。至此,宜君縣轄5個鎮、8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常住總人口93141人,其中:城關鎮18606人、偏橋鎮10825人、五里鎮7015人、馬坊鎮5982人、棋盤鎮7118人、哭泉鄉5033人、焦坪鄉6623人、雲夢鄉5629人、雷塬鄉5029人、縣口鄉4712人、山岔鄉3145人、堯生鄉6381人、西村鄉7043人。

2001年,宜君縣轄5個鎮、8個鄉:城關鎮(駐城關)、偏橋鎮(駐偏橋)、五里鎮(駐五里)、馬坊鎮(駐馬坊村)、棋盤鎮(駐棋盤);哭泉鄉(駐哭泉)、西村鄉(駐石堡)、堯生鄉(駐西舍)、雷塬鄉(駐雷塬)、雲夢鄉(駐南鬥)、焦坪鄉(駐焦坪)、縣口鄉(駐縣口)、山岔鄉(駐山岔)。

2001年12月,偏橋鎮、山岔鄉合併設立彭鎮鎮,馬坊鎮、焦坪鄉合併設立太安鎮,撤銷縣口鄉併入雲夢鄉。

2010年,宜君縣轄5個鎮、5個鄉:城關鎮、彭鎮鎮、五里鎮、太安鎮、棋盤鎮、哭泉鄉、雲夢鄉、雷塬鄉、堯生鄉、西村鄉。縣政府駐城關鎮宜陽中街。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君縣常住總人口91160人,其中:城關鎮20185人,彭鎮12966人,五里鎮5999人,太安鎮10201人,棋盤鎮7596人,哭泉鄉4579人,雲夢鄉10638人,雷塬鄉5216人,堯生鄉6632人,西村鄉7148人。

2011年,撤銷雷塬鄉、堯生鄉合併設立堯生鎮。調整後,宜君縣轄6個鎮、3個鄉:城關鎮、彭鎮鎮、五里鎮、太安鎮、棋盤鎮、堯生鎮、哭泉鄉、雲夢鄉、西村鄉。

2012年末,宜君縣面積1507.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93933人,常住人口9.22萬人。2013年末,宜君縣轄6個鎮、3個鄉,共有2個社區、17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撤銷西村鄉,併入五里鎮,鎮政府駐興市村,並在原西村鄉設立五里鎮西村綜合服務中心;撤銷哭泉鄉,將太安鎮的金牛村、雲夢鄉的花莊村、蒼坊坪村、城關鎮的金盆村、南塔村劃歸哭泉鄉,設立哭泉鎮,鎮政府駐哭泉村;撤銷城關鎮,設立宜陽街道,街道辦事處駐宜陽中街。調整後,全縣轄1個街道、6個鎮、1個鄉:宜陽街道、彭鎮、五里鎮、太安鎮、棋盤鎮、堯生鎮、哭泉鎮、雲夢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