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伊春是我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之一,從1948年起,伊春林區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共為國家提供了約2.7億立方米的商品木材,上繳各種利稅、育林基金等近300億元,為我國森林工業的奠基發展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1948年10月,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1萬餘名農民採伐隊員攜7000多副馬套子從四面八方開進伊春林區,開始大規模採伐。1950年,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正式成立,建立了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隊伍,先進的採伐、集材機具的使用,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森工生產道勃發展。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從1948年起,伊春林區為了支授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從1946年開始,到1985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正式實施,黑龍江省進行了長達約40年的大規模森林採伐。

抗美援朝戰爭中,10萬立方米木材被運到了朝鮮戰場。烏拉嘎金礦捐獻了黃金3750千克,“伊林號”飛機1架,東北流通券75億元,乾菜6250千克。至1957年,伊春超額完成了國家“一五”計劃,木材生產由季節性手工作業改為機械化常年流水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34.4%,開展林業企業管理,推廣先進經驗,提高設備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伊春林區今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1952年9月18日、林業三師第七團2000名官兵進駐伊春,第八團隨後到達,兩團共700多人,把林區的木材生產推向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1958年5月,黨中央召開了“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總路線和“大躍進”思想,當時的伊春市委也提出“大躍進”規劃:力爭兩年實現林業生產建設機械化,逐步實現電力化;兩年人工更新跟上採伐,力爭五年還上“舊債”,爭取30年或更多一點時間,基本上改小興安嶺天然林為人工林,全面綠化,改變林區面貌。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1958年2月,累計完成了木材產量27934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更新造林22.26萬公頃。20世紀70年代後期,伊春的多種經營真正成為一個較為健全的產業體系。以開發利用林區資源為出發點,把科學技術推廣和應用作為多種經營生產發展的關鍵環節,圍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不斷擴大經營範圍,經濟效益顯著増長。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友好纖維板廠、鐵力木材乾餾廠、南盆木材水解廠、晨明水泥廠、浩良河水泥廠、西林鋼鐵廠等一些工業企業,生產出的產品遠銷國內外。友好纖維板廠於1960年成功試製了達到國際標準的硬質纖維板,填補了我國木材綜合利用事業的一項空白。1962年,纖維板打入國際市場,質量僅次於木材加工エ業強國瑞典,居世界第二位,1965年產量達到世界水平,實現年產1.8萬噸。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1963年以後,黑龍江省森林面積的67%都交給國家進行木材採伐;1966年至1976年,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和經營管理制度遭受破壞。長期過度採伐,使小興安嶺林區的森林資源遭受滅頂之災,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量和林分質量都嚴重下降。從1971年開始的“四五”至“六五”期間的一類清查,以及森林調查隊員的勘察測量結果顯示,對比100年前的森林分佈範國,小興安嶺主要林區邊緣已經後退幾十千米,最多的達200千米。40千米寬的小興安嶺西部邊緣地帶都被墾成農田,面積高達140萬公頃,佔小興安嶺總面積的12.9%。此時,興安嶺林區森林的平均林齡已由1946年開發初期的200年下降到100年,原始天然森林很少能見到了。

林區當年大規模採伐的原因——談談特殊時期的歷史責任

1976年,黑龍江省開展第一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1981年和1986年進行第二、三次複查,所獲數據與1962年相比,伊春林區公頃蓄積量已由原來的194.4立方米下降為73.6立方米,伊春林管局所屬16個林業局基本已到無林可採的境地。

隨著封山育林全面停止商業採伐政策的頒佈,林區採伐業劃上了句號,伐木工成為消逝的工種,森林小火車、油鋸、原條車退出了歷史舞臺,極寒天氣下的作業、超負荷的勞動、響亮的號子聲,將一直銘刻在一代林區人民的腦海。

成功試製了達到國際標準的硬質纖維板,填補了我國木材綜合利用事業

的一項空白。1962年,纖維板打入國際市場,質量僅次於木材加工エ

業強國瑞典,居世界第二位,1965年產量達到世界水平,實現年產1.8

萬噸。1964年,鄧小平、楊尚昆、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到

友好纖維板廠視察。在此期間,實行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

國民經濟八字方針,總結推廣“東風、新青經驗”,建設營林村,伊春

1958年2月,累計完成了木材產量27934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更新造林22.26萬公頃。20世紀70年代後期,伊春的多種經營真正成為一個較為健全的產業體系。以開發利用林區資源為出發點,把科學技術推廣和應用作為多種經營生產發展的關鍵環節,圍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不斷擴大經營範圍,經濟效益顯著増長。友好纖維板廠、鐵力木材乾餾廠、南盆木材水解廠、晨明水泥廠、浩良河水泥廠、西林鋼鐵廠等一些工業企業,生產出的產品遠銷國內外。友好纖維板廠於196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