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疫情之後,不少人自發開始捐款、捐贈物資,

有人從第一波捐贈名單中找到了黃曉明的名字:

黃曉明楊穎夫婦捐款20萬。

黃曉明也成為了第一波捐款被罵的人之一。

我現在隨意點開搜索的網頁,

還能看到人們當時關於這條消息的討論,

大多都不太友好,

最後千言萬語的謾罵總結成一句話:

“你那麼有錢,你怎麼不多捐點!”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後來這條新聞、謾罵隨著每天快速更迭的信息,

被眾人拋諸腦後,

沒有人在關心後續發展。

全然像是使用完暴力後

說一句“喝醉了不記得”的家暴男。

那麼,

被罵的體無完膚的黃曉明做了什麼呢?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01

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

黃曉明成了首批在劇組被原地隔離的人。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也就是在隔離的同時,

他第一時間進行了那筆被罵的20萬元捐款。

當然,沒有人關心這背後的故事,

包括他和楊穎後續又一次捐贈了80萬元。

這也很少人知道。

雖然捐贈、獻愛心之後,

得到的並非暖心的鼓勵,

而是更多謾罵和詆譭,

黃曉明倒是也沒有停下,

反而捐贈的東西越來越接地氣。

因為武漢天氣問題,

下雨空氣潮溼,

醫護人員及志願者透露:

他們的防護服沒辦法及時晾乾,

造成身體不適和生活不便。

黃曉明立刻買了20臺便攜乾衣機送到一線。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然後黃曉明就開始

逐漸向後勤主管的方向靠攏。

2月3日,

黃曉明往武漢第五醫院食堂

送去140桶5升裝可食用油,

可供第五醫院的醫護及患者吃一陣子。

他的想法是,

打仗耗體力,

吃好喝好,才能贏得漂亮。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他一個人的力量當然也是有限的,

和以“噸”為計量單位的物資捐贈相比,

這算不上亮眼,也很少人會注意到。

但是每一次伸出手,

貢獻出的那一份力量,

都能多幫助一個人,

都落到了實處。

02

如果你一直做好事,

但是從未有人注意,

從未得到誇獎,

甚至人們也並不認為你是個好人,

你還會繼續做嗎?

黃曉明就遭遇了這樣的狀況,

但是可能容不得他多想,

疫情的嚴峻形勢,

讓他決定力所能及,多做一點。

2月12日,

黃曉明再次參與捐贈負壓救護車。

之前,有一線人員反應,

救護車不夠用,

是前線的一大問題,

很多病患不能及時轉移。

而救護車的投入使用,

能夠緩解這種情況。

並且負壓救護車也能夠很好的防止交叉感染。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後來,捐贈的名單中,

又出現了雞蛋。

這捐贈,的確很實用很後勤。

但有人說,這樣的捐贈也並不高明:

“不如最初不捐那20萬,

直接將這些林林總總的變成實實在在的金額,

不急不忙捐一筆大額的數字。”

為什麼那樣更好?

“因為那樣在人們眼中,更好看。”

可是如果在當下,

這種捐贈只是為了好看,

而變成了結婚隨份子錢一般的“人情作用”,

那又有什麼用呢?

03

其實,有些人因為捐款而謾罵黃曉明,

並非之針對一個捐款數額,

更多的是針對黃曉明。

黃曉明並不是一個討喜的人。

比如在去年一度刷屏的那句:

“我不要你覺得,

我要我覺得。”

一場真人秀裡的強硬,

讓人們聯想到自己周圍那些無法交流的領導,

那些不懂裝懂的甲方……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但是不討喜不是原罪,

也不代表他活該被道德綁架。

人無完人,他可能並非一個你會喜歡的同事,

更不會是一個讓人心悅臣服的甲方,

甚至平時說一句話都能讓你在某一刻火冒三丈,

但不優秀,不完美,

沒有罪。

起碼在公益這件事上,

黃曉明做的真心實意。

2008年1月31日,黃曉明向雪災災區捐款10萬元;

2月3日,再度向雪災災區捐款10萬元。

他也是第一個捐款的明星。

汶川地震,他為四川災區捐款15萬並參與獻血,

之後再度捐款20萬元,

並將價值15萬元的帳篷、

5萬餘元的藥品物資運送到災區。

累計捐款300萬。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2015年,排在中國慈善名人榜第一的人,

是黃曉明。

2016年,已經累計捐出4000萬人民幣。

2015年,他在拍攝電影時,

偶遇兩個孩子,

決定資助他們的學費,

每年支付12000元,直到孩子們高中畢業。

近幾年,他還開啟了關愛空巢老人的計劃。

……

黃曉明捐款後1000條辱罵:你為什麼不捐一個億?


這就是黃曉明做的。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

這依舊不夠完美,

但做好事的人,不應該被綁架。

04

其實人們進入社會,

成為所謂成年人之後都會發現一個現象:

想被人喜歡,想不被非議,

越來越難了。

無論你是什麼身份職業,

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無論你的初衷是什麼,

每個人都可能有不一樣的解讀。

就比如,你幫同事做了個收尾工作,

但是你們同時沒有發現他工作中的一個錯誤,

結果被領導批評了。

原本只是兩個人的粗心大意,

但那位同事卻覺得,你會不會是故意的?

一位醫生分享過自己親歷故事:

一位孕婦,情況危急,

但是聯繫不到家屬,

身上也沒有什麼錢。

但是當時的醫生依舊全力搶救,

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工作,

幾十名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

挽救了這名產婦的生命。

但是後續的一篇報道中,

有人卻這樣留言:

一定是醫生看她沒錢,最初耽誤了……

這種被誤解的無力感,

每時每刻都存在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馬東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其實被誤解,幾乎是每個成年人的宿命。

我們每個人,

都可能會是那個捐款做好事,

卻因為不是“完美好人”,而被誤解的人。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也不過是那一句: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如果說還有什麼奢望,

那麼也不過是,

未來的某一天,

那些但行好事的人,

也都擁有了一番好前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