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yEs_HeLlo


我們先簡單捋一下安祿山的發跡史,早年的安祿山是根本沒有造反的野心的。從奴隸到幽州節度張守珪的義子和手下,他畏懼的連飯都不敢吃飽(因為他的義父張守珪嫌他太胖)。到開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盧兵馬使,開始進入高級將領的行列。也是從此時起,史書中對安祿山的記載不是軍功多少,而是對他如何討好上級和朝中要員頗多記錄。由此可見,安祿山已經意識到要往上爬必須討好這些他得罪不起的權貴們,尤其是那個聖明的皇帝!從此以後,安祿山的仕途進入快車道。天寶元年(兩年後),安出任平盧節度使,正式進入十鎮節度行列,獲得面見皇帝的資格。天寶三年,兼任范陽節度使。天寶十年,兼任河東節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鎮節度他一人兼任三個。整個唐朝東北方面的軍隊都歸其一人節制。這還只是軍隊方面,這三鎮下轄的今天遼寧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縣的官吏考核任用,財稅調撥都是他的權力管轄範圍。

綜上,安祿山的野心就是在這短短十數年的不斷晉升中慢慢滋長。自身權力的不斷膨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安祿山有造反的勇氣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個人覺得從安祿山的角度來看。他敢於造反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安祿山軍事實力雄厚。前面我們分析了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十五萬。請注意,當時大唐的常備軍估計在六十萬左右,安祿山佔據其中四分之一。而且這十五萬軍隊是精銳中精銳,常年在邊境對東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戰。可以說除了西北的幾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沒有誰能抵抗安祿山手下的精銳。所以安祿山的實力不能簡單的以數量來分析。應該綜合數量和質量分析,其實東北三鎮和西北三鎮的軍力差不多。其他部隊西域兩鎮路途遙遠,且剛從怛邏斯之戰後恢復不久,戰力成疑。劍南節度、嶺南五府經略使(嶺南的叫經略使,實際上叫九節度一經略比較準確,這裡為了行文方便,統稱十節度)和中央的禁軍都久疏戰陣,不堪一擊。所以安祿山的軍事實力應該說是略弱,而不是簡單數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較。

第二,大唐的外強中乾。正如題目中所說,唐玄宗的統治被稱為大唐盛世,但是這只是指開元年間,天寶年間的大唐朝廷的外強中乾,或許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祿山是肯定能看出來的。畢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擺在那裡。他對大唐帝國的中樞裡的哪些權貴到底有幾斤幾兩是肯定能瞭解的。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楊國忠等權貴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安祿山瞭如指掌。帝國內部州縣的防禦力量,包括拱衛帝都的禁軍戰力如何,安祿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祿山的野心越來越無法遏制。事實證明,無論是洛陽防禦戰,還是潼關防禦戰,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豬隊友”,統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兩鎮節度),高仙芝(入京為郡公,曾任安西節度),哥舒翰(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名將,三人均不同意出關速戰,但是前兩者被軍前斬首(直接導致軍心打亂),後者被強逼出關尋求安祿山主力決戰,中伏兵敗。

第三,安祿山任職過久,準備充分。節度使的這一設置雖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較高的風險性。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在管轄範圍內可以說就是名義上沒有稱王,但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事,政治,經濟大權都集於一身對中央政權來說就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一般節度使任職不會太久(離任的節度使一般也會召回京城任職便於控制),而安祿山到反叛時已任職平盧節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陽節度使接近十二年,河東節度使接近五年,這在其他十鎮節度中是非常罕見的。當然對此要負最大責任的應該是唐玄宗和李林甫。一個是老皇帝怠政昏聵無節制的寵信,一個權相怕人爭權爭寵改變過去邊鎮節度使入朝為相的慣例,導致節度使久任專權。同時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導致節度使麾下的軍隊和節度使形成了極強的依附關係,使安祿山牢牢控制了帝國最精銳的軍隊。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產糧基地,安祿山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山西的鹽,隴西牧場的馬,這些都歸安祿山管轄,你看看,反叛的後勤準備都齊活了。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這裡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邊功,所以對周邊地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張性進攻。導致周邊關係一度緊張。安祿山也是賭反叛之後,中央政府不敢或來不及抽調過多的邊軍。第二點也是更關鍵的一點是,安祿山在平盧和范陽盤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眾多,同時安祿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於他的實力。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將領,再加上網羅了一批失意的漢族文人組成了智囊團。就在叛亂前夕,安祿山還一次性在軍中提拔數千名胡人軍官,替換了許多漢族將領,這使安祿山軍中的胡人勢力進一步穩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這支精銳。還有就是我們不要以為安祿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殘暴的不得人心的。其實在河北的軍事割據勢力中,安祿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死後,他的舊部從將領到士卒甚至稱他為聖人。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當時安祿山在軍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安祿山的野心是隨著個人權勢的膨脹一點一點的滋長起來的。在反叛是,他個人已經對大唐朝廷的虛弱非常清楚,他個人所掌握的權力也使他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充足的後勤保障。長期盤踞在范陽等三鎮使其在軍民之中都有較高的威信,這一切都促使了安祿山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最後,安祿山較為懼怕的李林甫死後,唐玄宗的日益老邁,楊國忠上臺後對安祿山的打壓,和太子李亨的關係也不佳,再加上安祿山本人非常胖身體已經出現問題(叛亂不久就幾乎已經失明),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其在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開啟了連綿數百年的亂世。


圍爐品茗人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我是趙帥鍋


安祿山河北營州人氏,自幼喪父,陏母改嫁雜胡而改姓安,其人自幼蠻勇有力,身材偉岸而號博殺呈勇。時邊關大帥張守珪招兵買馬,祿山被召入帳下,因邊關兇險多鮮卑族,雜胡滿蒙各族勢力,多有紛爭戰事,幾年拼殺下來,祿山由一個萌頭悍夫,厲練成了校級軍官,戰功卓越,風頭正盛,因一次戰役失利,損兵拆將,張大帥不忍誅殺乃壓祿山於大理寺,時丞相為李林甫和張九齡,祿山之罪當斬,李林甫上報玄宗,玄宗以為將才難得,想赦免,張九齡觀祿山其人,大肚翩翩,賊眉鼠眼,必為宗室大患。乃力主嚴刑俊法。無乃聖上天恩而釋之,從此一步登天,在李林甫護佐下,飛煌騰達,當上了將軍節度使,由於安祿山情商極高,以楊貴妃為母,其肚大似🐷,身強力壯,確舞步輕盈,飛旋似燕。獲的玄宗貴妃寵信,為其建府立制,權傾天下,慾望也逐步呑天,自貴妃為他洗澡後,更是春心蕩漾,似飛火撲娥,為貴妃的美色而傾倒,一次僅強擁貴妃入懷,抓爛了乳房,由於玄宗偷歡於二小姨間,僅使祿山與貴妃有了幾月歡情,美似夫妻,更加不可一世,昏庸無道的玄宗不顧群臣反對,任用他為三鎮節度使,有二十多萬大軍聽命於賊,祿山深知大唐軍力佈防,也進一步提撥任用了千餘名將校,在權欲齊天的色誘下,安祿山終發動叛亂,橫掃千里,大唐軍於潼關建立防線,但玄宗不聽忠言,令哥大帥出擊,而導致大敗,安史之亂歷時約八年,安慶緒不恥其父與其妻司混淫蕩,殺祿山與肚皮上,史司明怒怨安慶緒有殺之,史朝義有圖謀不軌殺了史斯明,從此大唐一振不起,軍閥割據,有又李希烈和吐番的入侵,,,幸有坋陽王郭子儀等一干老臣為大唐力保了半壁江山,苟延殘存的度日如年。


94310417小云


安祿山造反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經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軍事戰爭尤其如此,離開了這個基礎的支撐,沒有人膽敢輕易的以身試險。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時最大的一次社會動盪,也是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轉折點。安祿山敢於興兵作亂,向唐庭叫板,並非憑匹夫氣血之勇,既是謀定而後動的結果,也與戰爭策源地可以為其提供充足糧餉與兵源有關。

安祿山發跡於河北,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柳城、雲中太守, 押松漠、饒樂、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閒廄、隴右群牧使等職。身兼無數要職,加上唐玄宗對他的寵溺,安祿山自然會生不臣之心。

安祿山勢力盤踞的河北地方,在隋王朝時就是產糧大省,到了唐王朝時更是加大了農田水利的建設,河北一躍成為重要產糧區。

據史料記載,天寶八年(749),天下屯田共收l,931,906石, 河北430,280石,佔總數20%有餘。糧食產量的提高, 河北成了有唐一代建立義倉、常平倉的主要地方。經多年積累, 到天寶八年,河北道正倉儲糧1821546石,義倉儲糧17544660石,常平倉1663778石。除正倉糧排名全國第三外,義倉、常平倉儲糧均 居全國第一。

有了充足的糧餉,安祿山才會甩開膀子造反。

鹽,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無巧不成書的是,河北於此得天獨厚。上古時期的黃帝與蚩尤之間的爆發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河北涿鹿地區的鹽而大打出手的。鹽雖屬專賣,控制在中央手中,但戰端一開,河北的鹽業自然會落在安祿山的手中。

冷兵器時代,衡量國力的標準無過於人口的多寡。天寶元年的人口普查顯示: 河北道戶數1487503, 僅次於河南道;人口10230972,為全國第一。

無數次的邊境戰爭,使得大批流離失所的遊牧民族內附。而這些自幼弓馬嫻熟的邊民自然是最好的兵員補充對象。史載,“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糜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

唐玄宗還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將唐廷最大的牧馬場“隴右牧場”拱手送給了安祿山。有了這些高質量的馬匹,擅長奔襲作戰的安祿山如虎添翼。安祿山叛亂後,名將哥舒翰臨危受命守堅守潼關,不肯出擊,既有老成持重避敵鋒芒的考慮,也是實在因缺少馬匹,無法與安祿山抗衡。

就在安祿山心癢難耐、躊躇滿志時,唐玄宗又昏招迭出,居然恩准安祿山在河北自己鑄錢。安祿山擁有鑄幣權, 雖不能完全解決全部戰爭的經費, 但至少有了叛亂的啟動資金。加上安祿山出生掮客,天生長袖善舞,早於此前“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財百萬……陰令群賈市綿採朱紫服數萬為叛資。”

有錢有權、有人有馬、有鹽有糧,安祿山不造反豈非是辜負了養虎為患的唐玄宗?說楊國忠逼反了安祿山,那只是表象,至於說安祿山起兵造反是衝冠一怒為了搶奪楊玉環則純粹是扯淡了。沒有了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造個屁反?當然,既搶了唐玄宗的花花江山,又可以順手奪了他的心愛女人,摟草打兔子,何樂而不為?


唐風宋月


安祿山的重要謀士嚴莊、高尚二人,在鼓動其造反時,認為安祿山勝券在握。在一片繁榮的情況下,大唐盛世其實吹彈可破。很多時候,不是勇氣的問題,是實力和形勢,更有安祿山日益膨脹的野心。

一、史書中明確描述的,安祿山久經準備,實力強大

天寶元年,安祿山即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來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算上其開元末年擔任兵馬使的日子,安祿山在軍中享有高位已經二十年了。這二十年的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表現得像個粗直的胡人,像個弄臣,而其實呢,他已經進行了長期的軍事準備。當然,這種軍事準備可能最初並不是為了造反,而是為了防備邊患,但從客觀上說,都演變成為了他造反的資本。

1、強大的軍力。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造反起兵時,有胡漢軍隊十五萬,這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其實安祿山所掌控的軍力還不止這些,畢竟還要留下一些軍隊防備唐軍從朔方來攻他的後路。而唐朝呢,能征善戰的軍隊都在安祿山所掌控的北部邊防線上,在哥舒翰所掌控的隴右、河西邊防線上,在北庭、安西的西域地帶,唐朝河北、河南,乃至長安所在關中的防禦極為空虛。後來,唐朝臨時組織起二十多萬的大軍對抗安祿山叛軍,但這支軍隊都是都市中的普通市民,遇到安祿山的軍隊一戰而潰,也就很正常了。

2、能征善戰的將領。安祿山手下有一批極能打仗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是安祿山親自從底層提拔起來的,因此對安祿山十分忠心,其中不但有史思明、蔡希德等在後來戰爭中證明了戰鬥力的驍將,還有後來河北三鎮的開山祖師,甚至薛仁貴的後代薛嵩也在安祿山手下。而唐朝呢?玄宗末年,唐朝體制上已經極為腐敗,僵硬固化,給年輕將領的晉升道路極窄,若想從禁軍中找個出路,可禁軍更是爛透了,裙帶、吃空餉、殘害新兵的事件普遍存在,唐朝除了從邊兵中找統兵大將,其實沒有其他辦法。後來呢,率軍抵抗安祿山的高仙芝、封常淸、哥舒翰,包括郭子儀、李光弼,都是邊兵大將。

3、充滿野心的謀臣。安祿山手下,嚴莊、高尚、高邈、何千年等人,都是智能很高、但不講道德的人,他們極力鼓動安祿山造反,也給他提出了許多現實可操作的詭計,安祿山有些採納了,有些沒采納。而朝廷裡面,卻是楊國忠這類狂妄自大,善於搞政治鬥爭,卻缺乏遠見和軍事謀略的人。

4、長期和充沛的物資準備。十多年裡,安祿山以鞏固邊防和征討北方叛亂為由,通過合法、非法各種手段,積累了大量物資、軍械。而唐朝呢,特別是在內地,因為太平久了,人不知兵,武器入庫,到叛軍打來時,有些城池衝忙掉出武庫的軍械來用,結果要麼朽壞了、要麼士兵都拉不開弓。

正因為有這些一眼可見的原因,嚴莊、高尚認為,安祿山可以輕易攻下長安。

二、史書中需要總結的、沒有明確提到的,或乾脆隱諱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幾點

1、需要從其它資料中總結,即唐玄宗晚期的執政已經十分腐敗。史書中明確說到唐玄宗晚年寵幸貴妃、修仙練道,不問政事,將朝政交給李林甫,坐看安祿山壯大。這些說法,其實不可全信。因為沒有一個帝王,能夠在放棄最高權力後,還能獲得自身安全的。玄宗晚年雖然怠政,但不可能放棄對朝廷重要事務的掌控。但不得不說,玄宗晚年的政治已經十分腐敗,問題相當嚴重。最大的問題,一是玄宗出於享樂、榮耀所需,對百姓日益加大的盤剝。二是朝廷渠道對中下層官員、將領的關閉。正因為如此,安祿山在河北一帶其實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跟隨,他的許多文臣武將曾經還是唐朝的中下級官員。

2、沒有明確提到或乾脆隱諱的是,玄宗其實已經在對安祿山下手了。通常認為,是李林甫坐讓安祿山壯大,楊國忠又逼反安祿山。其實呢,玄宗已經在對安祿山下手了。這點,玄宗當然不怕世人知道,但他兒子唐肅宗可不想這樣。畢竟,唐肅宗是自立為帝的,若沒有正當理由,他這種作法是會招到儒家批判的。於是,肅宗將他老子玄宗塑造成一個年老昏庸、毫無作為的形象。但畢竟他是玄宗之子,又不能把玄宗貶得一無是處,於是,按照玄宗旨意行事的李、楊二人被拉出來墊背,畢竟這二人可是肅宗的仇人。安祿山在起兵前,其實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玄宗的巨大壓力,想起前有王忠嗣等人的結局,安祿山便起兵了。


星火辰


安造反時,大唐已經開始出現頹勢了,說白了當時的大唐已經處在山頂往下滑的狀態,這時候只需要一個人用把力一推,大唐就會瞬間跌入低谷,很明顯這個人就是安祿山,看出這一點的不止他一人,整個大唐都在低落的邊緣,看似盛世的表面是底下不斷的暗流湧動,要說安祿山的勇氣,一來自於他多年的苦心經營和手握的雄兵,二來自於他對當時大唐實際情況的研判,很明顯這兩個理由都夠正確,不然也不會在瞬間將盛極一時的大唐推入深淵。


歷史有風


盛世是表相,主昏臣已庸,

不復開元初,君明臣忠貞。

玄宗幾任相,每況愈下行。

只求順己意,加上會積銀。

承平已日久,漢人武氣平,

守邊多外族,其心非忠君,

有奶便是娘,與唐不相親,

一旦機緣夠,難免起異心,

況復奸相激,形勢難逆行。

事起昏招數,賊勢遂難平。





逍遙子三陽開泰


節度使安祿山也是當時人物,手握重兵霸佔一方,對於阿諛奉承上位的楊國忠當然是看不上眼的;然後就是這樣一個溜鬚拍屁鑽營的楊國忠竟然不分輕重緩急想拿安祿山開刀,經常向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祿山。最終逼急了安祿山,發動了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沒有想到,如此小人竟然能夠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變成一個重大事情的起爆點,可惜可嘆啊!


福緬科歷史發明


安綠山在長安住了一年,做天子的誘惑,長安的幾個兵,早已不放在眼裡,下決心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