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出處何處?該怎樣理解?

夜闌聽雨79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出自《朱子語類》卷93,此句並非朱熹所寫不過是引用,具體何人所寫沒有確切的考證。

1.諸子學說形成的社會環境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征伐戰爭頻繁,但都打著周天子的名義討伐別國,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會盟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霸主地位。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標誌著進入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更加殘酷,伊闕之戰韓魏24萬人被全殲,長平之戰趙國付出了死亡45萬人的慘重代價。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劇烈動盪期,社會急速轉型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學說雨後春筍般井噴,都在積極尋找可行的治國之策,希望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以自家的學說來影響各國君主、士人,或通過變法富國強兵或無為的方式,來結束春秋戰國的混戰。

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思想,希望君主行仁政,從而達到建立一個理想中的大同社會。這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環境下,根本行不通。儒家與其他諸子學說都是並立的,都在探求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諸子學說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源頭,都在啟迪、教化後人。

2.儒家文化的源頭並不是孔子,來源於周公及其創立的周禮、西周宗法制度。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周遊列國期望有諸侯國國君,採納自己的政治主張恢復周禮及西周宗法制度,各國處於大混戰都希望能稱霸中原,孔子經過多年的奔波勞而無功,最終選擇回魯國,開始整理《尚書》、《春秋》、《詩經》等文化典籍,對裡面不符合自己主張的內容刪減,通過微言大義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主張。

3.西漢以後的儒家學說傳承及社會作用

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等儒家典籍註釋及思想體系,都早已被董仲舒等漢儒、朱熹等宋儒,或出於迎合統治的需要,或自身思想主張的需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曲解,有很多離孔子的原旨思想主張相去甚遠。中華民族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以來,主導的思想表面上是儒家,實則是儒家、法家、道家並存的,並且吸收了釋家的思想,是一個雜糅的思想體系。

4.中外社會狀況對比

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才終結。這一時期相當於中國南北朝到明朝,其中的隋唐、宋朝經濟富庶,思想開明、文化繁榮,明朝開始進入思想相對禁錮、封閉的時期,中國從來沒有經歷過歐洲那樣漫長的中世紀,所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樣的話是誇大、溢美之詞,是無法成立的,也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不符合中國思想史發展的脈絡。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是不成立的,其只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絕不是全部。宋朝二程、朱熹等吸收佛道思想創立理學,到朱元璋把理學抬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容許有絲毫的質疑,成為天下學子讀書的唯一標準,才把儒家過度聖神化、絕對化。這也間接導致了,我們今天對儒家缺乏客觀的態度,容易走向絕對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極端。


墨子的遠行


此言差矣。

1、孔子最為推崇的是周朝及其周禮,克己復禮是他的畢生追求和信念。說明周朝在孔子心中是光明燦爛的,並非暗夜。而周朝顯然在孔子生活時代之前。也就是說,孔子的照亮萬古的光是來自於周朝的。

不過,這個比西方盜天火要好。

2、孔子生活的魯國或現在的山東省,也未見比其他地方光明。魯國並未脫穎而出。山東的地溝油案,疫苗案,煤礦案等。

3、孔子的思想,在漢朝才“獨尊”。漢朝收益不多,更多的被“天人感應”灌輸。而漢以後,也是征戰不斷、路有凍死骨,白骨露於野。

4、沒有電的發現,我們真的是長夜啦。孔子,沒有帶來玻璃、蒸汽機、摩托車、光伏、計算機、青黴素…

5、放之四海而皆準嗎?沒有你的地方,更是“才有了光”……


中囯觀察家


這是孔粉們經常拿出來標榜孔夫子對國家社稷黎民的重要性的話,他們想告訴大家,沒有孔屠夫你們就得吃帶毛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