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戰在阿爾及利亞的“特殊班組”

奮戰在阿爾及利亞的“特殊班組”

今日頭條(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張秀榮 趙明智)“五一”是國際勞動節,勞動光榮,勞動最美。在河北建工集團省四建一分公司阿爾及利亞STG2項目有這樣一個特殊班組,他們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兼任駕駛員、修理工、炊事員、清潔工等崗位。特殊班組的成員平時都各忙各的本職工作,待有駕駛任務時、需要做飯時、該清理衛生時,又迅速投身到額外的工作中。

阿爾及利亞STG2項目位於撒哈拉沙漠北緣,自然環境惡劣,常年氣溫高、風沙大。雖然現在還是春季,但氣溫已達40度,這個季節颳風頻繁,風力大時飛沙走石、昏天黑地,為了防止嘴裡進沙塵,同事們睡覺時都要戴著口罩。這樣艱苦的環境,招募國內勞務隊伍來很困難,但是,當地的工人費用高、技能差,於是項目部便動員老職工行動起來,由有駕駛技能的幾位老職工組成一個特殊班組,來進行日常生產中的土方挖掘、土方回填、混凝土澆築等作業。安全員王金成是一位退伍老兵,在部隊時學會了開剷車、吊車等機械車輛,項目部的材料員、機械員等四位老職工有開車的基礎,王金成又對他們進行了“技能培訓”,於是這五位老職工便組成了這個特殊班組。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為了減少和當地人接觸的機會,項目部把以前僱傭的當地工人全部換成了自有職工,這樣食堂做飯、衛生清理等工作也落在了這個特殊班組的肩上。

特殊班組的幾位老師傅都五十多歲,從去年開工到現在一直堅守在項目上,黑紅的臉龐、增多的皺紋是非洲大地賜給他們的“禮物”。別看駕駛只是他們的“副業”,相比他們的“主業”,技能可一點不遜色。這些車輛普遍陳舊,沒有助力泵、沒有空調,尤其是翻斗車在挖掘和回填時,幾位師傅要暴曬於太陽下,往返於風沙間,開著窗戶塵土飛揚,關上窗戶又酷暑難耐,衣服都能溼透。有時,他們怕飛揚的塵土影響周圍工人幹活,就等工人下班後再加班幹。開罐車澆築混凝土,則需要上夜班,趕上澆築大體積混凝土時,需連續澆築十五六個小時,幾位師傅要不眠不休,從頭一晚七八點幹到第二天十來點。幾個月的時間,項目上挖掘土方3萬多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萬多立方米,都是這五位老師傅握著方向盤一趟趟跑出來的。

趕上車輛出現故障,幾位師傅還要充當維修工的角色,有幾次正在澆築過程中,混凝土罐車不工作了,司機師傅邊聯繫維修師傅,邊抓緊搶修,搶修完畢又趕緊開上車繼續澆築。當地設備資源短缺,幾位師傅對車輛格外呵護,每次駕駛任務完成後,他們都仔細檢查,有問題及時修理,能修的就自己修,自己修不了的就和維修師傅一起修,大錘、撬棍、扳手輪番上,安全員王金成笑著說:“這叫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沒有開車任務時,幾位老師傅就和其他管理人員一起到施工現場幹活,收集整理拆下來的木方、模板、鋼管、扣件等物料,撿拾零散丟棄的螺母、螺栓、墊片等等,因為當地物資匱乏,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們眼裡都是寶,材料員劉平說:“這些零碎的材料收起來都有用,可不能浪費啊。”

材料員劉增傑是五位職工中年齡最大的。因為疫情的影響,項目部辭退了當地工人,生活區衛生沒人打掃,劉師傅又爽快地承擔起打掃衛生的工作。這份額外的工作沒有報酬,但他毫不介意。每天早上,他戴上帽子、手套,到衛生區沖廁所、掃地、擦地板,最後他還要把樓道的垃圾一趟趟用小推車運送到遠處的大垃圾箱。幹著這樣的髒活累活,劉師傅卻始終樂呵呵的。

春節後人手短缺,五位老師傅又輪流著到食堂做飯。受疫情影響,儲備的食品單一,幾位師傅想方設法讓單一的“原料”變出各式花樣。“張師傅,您今天做的洋蔥和青椒搭配起來大家都愛吃,教教我,下次我也這樣做。”機械員王洪民打飯的時還不忘和土建工長張向黨切磋著廚藝。

幾多汗水,幾番辛苦;幾多心血,幾番拼搏。在萬里之外,黃沙之間,五位老員工用辛勤的汗水、無悔的付出踐行著建設者的初心和使命,國內的同事和朋友都誇他們負責任、有擔當。幾位師傅笑笑說:“我們只想儘快完成任務,早點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