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從小就要被培養成為器官捐獻者的年輕人。

女主凱西,和她最好的兩個朋友,湯米和露絲從小生活在全封閉的寄宿學校海爾森。

學校十分注意他們的安全,每天幾乎按照標準比例搭配他們必須的營養,不讓他們接觸外面的世界,告訴他們逃出學校會有想象不到的殘酷懲罰。孩子們只能通過戲劇課的話劇來根據劇本臺詞,模仿外面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那時候的她們,還什麼都不知道,單純地暢想著將來美好的生活,青澀地聊著彼此的秘密,好像未來還在很遠的以後。

就像小時候的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長大後會面臨怎樣的生活。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1.

有一天,一個老師告訴孩子們,她們只能按照被安排好的進程生活——即成年以後,要被送到各個寄宿點,再在需要的時候去到器官捐獻中心,成為一個器官捐獻者。

通過捐獻器官,以實現自己的價值。

學校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捐獻自己的器官。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好像社會里只有少部分的有錢有勢的人在代表著各式身份真正地活著,剩餘的人都只是默默無聞地,隨時犧牲自己的器官來為他們的健全。

這就是器官捐獻者的命運。

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命運。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甚至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一個稱作是“人”的生命。

但就像凱西說的那樣,捐獻者和被捐獻者又有哪些不同呢,我們不都是一樣幽怨時光不夠,抱怨命運不公,以“實現自我價值”的名義被榨取自己所有能榨取的。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我們生來不就是為了死去,無論在生的時候怎樣拼命爭取,竭力所求,到了終點,也終將孑然一身。

命運對於每個人而言永遠是不公的,我們永遠會看向別人門前盛開的花,這不也是恰恰是其最公平的地方。我們都會面臨自己生命中“不公”的苦難,但也會品嚐到自己“專屬”的幸福,在屬於自己的苦樂交加中,走完這趟永遠不夠長的旅程。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2.

海爾森學校有一個美術館,據說是為了鑑定學生的靈魂。有傳言只要學校裡有相愛的學生,就可以去找學校的老師看他們的畫,用愛情證明他們的靈魂,他們就可以延緩捐贈器官的時間。

直到湯米和凱西終於相愛後,湯米把這當做最後的希望,竭盡全力地畫出儘可能多的畫作為自己的證明。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當兩人拿著湯米的畫找到學校的老師,老師卻說,那個傳說是假的,所有來到這裡的情侶最終都只能無功而返。

他們不是被檢驗靈魂,學校的美術館只是為了測試,他們有沒有靈魂。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得知了真相後的湯米,徹底被擊垮了最後一根掙扎著立起來的稻草。他歇斯底里地吶喊,咆哮,最終還是接受了結局。畢竟,已經沒有了別的選項。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接受,彷彿是面對命運的唯一選擇。

但到最後,在生前最後一次器官捐獻的手術檯上,他還是看著凱西,露出了釋然的笑。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既然已經註定,又何必去強行讓這場旅程變得痛苦不堪。

我們都是一樣地慢慢走向死亡,與其讓餘生的每一刻充滿埋怨,不如放平心態,早點轉化到最後一段的平靜。

生活既已如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它改變被我們的身體保護得嚴嚴實實的心臟。

釋然,或許不是對命運的原諒,而是接受了它即使不完美的軀殼。

畢竟擁有過哪怕片刻的快樂,每一秒幸福的曾經,都可以轉化成為最後解開內心的鑰匙。

當你打開了被抑鬱矛盾緊鎖的心門,看到的,一定是和美好緊緊相擁時,最溫暖的時刻。


電影《別讓我走》:命運既已如此,不如釋然接受

#情感寫作小能手##我要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